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安全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农业强国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历史维度来看,粮食安全是贯穿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命题,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创新,中国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从价值维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价值。从策略维度来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夯实粮食安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成功地以占世界可耕地10%的土地资源解决了近世界1/4人口的粮食问题,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另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政治运动不断,粮食安全思想的形成过程充满了争论、反复乃至斗争,有许多教训需要吸取。因此,明确提出对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域性失衡、“大国效应”扭曲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8,(3):52-60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粮食产量的地域性失衡问题,表现为全球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以及耕地占有量等均存在严重的地域性失衡,其进而导致世界粮食贸易品种、地区贸易结构亦出现严重的地域性失衡。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国内粮食供给与消费需求、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缺口性失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粮食作物,但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却出现了"大国效应"扭曲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四种模式和我国粮食安全的五个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永远常新的课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面对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涉粮食安全的诸多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粮食安全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握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明确新的粮食安全目标,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政治学视角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作为一种基础性准公共产品,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从政治高度认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需要,更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政治学视角,构建组合型政策:以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为核心,构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机制;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粮食安全实现机制;以完善法律体系为前提,构建粮食安全法定化机制;以利益协调为基础,构建粮食产销区间风险防范机制;以全球一体化为契机,构建国家粮食安全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6.
7.
8.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面临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约束条件下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生产以及农业与粮食安全在治国方略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可以认识到从重视粮食生产到重视可获得性再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组成,是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一个基本研究轨迹。 相似文献
9.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目标在充满不可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形势下更为紧迫。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在战略目标上体现为数量可得、质量可靠、品种多样和底线保障四个方面。同时,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既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传统风险,又面临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新型风险,而且风险叠加易形成系统风险。为此,亟待构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国际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长久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在具体政策措施上,需要通过提升粮食竞争力、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构建“节粮减损”机制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仓储、物流和应急等设施以及划分突发事件等级并制定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粮食进口量大幅攀升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党中央高度关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内涵,包括相对需求的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和相对供需缺口的国外粮食平稳进口能力两方面。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供需缺口增大及进口增加、西方势力可能会使用粮食武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威胁粮食供给、效益下滑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等挑战。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来提升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创新国际农业合作机制,切实保障粮食的平稳有序进口。 相似文献
11.
2000年5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关于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笔者就“入世”与粮食安全谈点浅见。 一、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现状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国人多地少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历史经验证明,只要人们吃饱肚子,一切就都好办了。而一旦粮食出了问题,供给紧张,就会推动物价上涨,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甚至会造成人心不稳,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我…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大国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外来风险,粮食进口渠道受人掣肘、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及韧性不足导致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难度增大。同时,国际粮价频繁大幅波动对国内粮价的传导效应不容小觑,国际粮食治理机制失序且我国话语权较弱,粮食“武器化”趋势导致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世界上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法治建设,将粮食安全法治体系建设作为立足点,靶向发力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并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的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可作为我国粮食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有益参考。立足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当明确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战略定位,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尽快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托搭建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在国际战略层面,应当多措并举稳定粮食安全进口,实施海外农业投资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法律服务“跟出去”。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对挑战,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低碳农业;二是稳定耕地和粮播面积与质量;三是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四是优化粮食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4.
15.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法治,法治的发展进程与对法治的精神或根基的理解有关。在人类步入法制社会以来,有关法治的精神或根基有两种基本观念,即以权利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从两种观念的存在基础及基本观点看,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不仅符合现今法的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转变以权利为中心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6.
17.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粮食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提高粮食的自行生产能力以及调剂余缺的能力。在粮食获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来提高其获取粮食能力,并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应对临时冲击。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和获取能力的政策与减贫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缓解和消除贫困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