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终结了实践哲学,开辟了哲学实践。马克思在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是创建了实践哲学,而是丰富了哲学实践。通过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社会活动、历史活动和世界活动,哲学政治化,政治哲学化,这是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探讨当今全球社会实践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2.
李晓东 《东岳论丛》2000,21(2):91-93
科学与哲学 ,从古至今都有密切关联。一直有人以科学认识发展之后哲学不再有用为由 ,宣称“哲学已经终结”。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论断。如果以科学作为参照 ,可以将各种哲学理论分为三种存在形态 :前科学形态的哲学、后科学形态的哲学以及与科学并存形态的哲学。这三种形态各有特点 ,共同组成了哲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展开社会批判的实践本体论为主体价值观念,同时辅以感性本体论的直观自然、维护感性和生活本体论的拯救大地、保护环境的合理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4.
实践与自由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们热切关注的问题,对哲学家 来说,“实践” 与“自由” 始终是两个具有诱惑力的概念。因为哲学家自古以来关注着人生, 因而也就关注实践与自由。实践融涵着自由,追求自由的境界,是实现自由的有效途径,实 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实践与自由具有内在的关联,怎 样理解实践也就怎样自由,怎样理解自由也就怎样理解实践,不同的自由观决定不同的实践 观。  相似文献   

5.
张红岭 《理论界》2011,(8):11-12
我们谈论马克思哲学,离不开谈论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在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表述存在差异,这些表述固然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可以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但有时会错失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使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得不到突显。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关键词,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出发对这三个核心词进行梳理,以期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新原则,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向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理解"实践"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确认,以及我们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发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终结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法是人的"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思维范式的哲学对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不同深度的认识。本体论哲学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现代实践哲学则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包括二者何为基础和本源的问题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将会使许多"伪问题"被消解,而使许多以往被遮蔽的"真问题"显现出来,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解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建津 《兰州学刊》2005,1(5):55-57,18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所在.该著作在哲学前提上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同时也给了费尔巴哈过高的评价;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前提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拯救了出来.马克思正是在继承、批判中超越了他的两位哲学前辈,提出了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哲学到"实践的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但是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对"实践"概念理解的无意识,使实践概念本身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践的"形而上学.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对以往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倒",但"颠倒"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理解为"实践的解释学",它是实践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它着重分析实践的可理解的"前结构"和对"实践的理解",这与马克思对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理解的强调是一致的.同实践哲学相比,实践的解释学使实践概念摆脱了总体性的"理论"形态,呈现了开放的、历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协调要求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使现代法权的自由观重新回到了人们关注的视野。许多学者力图通过重新解读黑格尔法哲学中关于自由以及将自由纳入具体社会领域加以考虑的思想,找到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和解的途径。其实,马克思的法哲学中关于实践的自由观更加深刻地分析了自由与法的现实物质基础、阶级基础以及社会历史条件,这对于我国当代从自由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法哲学之内在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楠明 《东岳论丛》2001,22(4):67-70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旧哲学的伟大变革 ,是使哲学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向 ,但目前的理论研究对这一根本之点却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 ,用旧哲学的思维去阐释实践哲学 ,结果陷入理论和实践分裂的困境。所以 ,要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出发 ,深入理解实践哲学的思维和它的伟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 ,马克思在吸纳黑格尔辩证法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对其的改造。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最大的否定之处在于辩证法的前提预设与理论基础上 ,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内在的否定性的不彻底性 ,揭示了辩证法内在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把握住了辩证法活生生的力量之源即实践 ,彻底扭转了以往哲学研究抽象的思想世界的做法 ,使哲学注目于活生生的人的感性世界 ,突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13.
从“理解”与“解释”的区分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解释"的分野,一开始主要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被意识到的,其直接背景是为了抵制自然科学方法的独断,凸显人文学科的独特视阈.海德格尔则真正地揭橥出这一区分的存在论含义在于:它不仅仅昭示了一种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特殊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还确立了一种把握人的存在的独特领会方式.其实,后者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被折射得尤其突出,它意味着超越那种把世界当作感性对象的直观态度,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姿态,即从人的感性活动这一原初基础出发去体认和领会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和变革,这也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4.
马拥军 《东岳论丛》2020,(11):164-174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视为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从"知道"一个人的自由到"知道"部分人的自由再到"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精神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批判了那种把自由视为纵情任性即"我想怎样就怎样"的观点,认为那纯粹是幻想,即使是动物也不能纵情任性,而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除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社会规律包括道德、法律等等文化精神的制约。只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活的人才谈得上"自由"。马克思把黑格尔所批判过的自由历史称为"野猪的自由历史",认为它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会存在;把黑格尔所赞成的自由历史称为想象的自由历史,认为它把人变成了唯灵论的存在物。真正的自由是整个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人的精神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与此相应,真正的自由历史只能是为个性自由奠定基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史。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对话辩证法(亦称问答辩证法)。与其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诠释学相一致,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并非一种理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其对话辩证法的直接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柏拉图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以及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的基本结构乃是一种文本阅读式的(理解者内在反思性的)、跨时空的历时性问答,如何保障诠释学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还包含一种明确的伦理学导向:促进人类生活中的善。为此,它以诠释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知识和规范与具体应用之间张力问题的解题思路:诉诸理解的应用性和实践智慧,通过文本理解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居间调停,实现普遍性知识和规范的教化和拓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建设 《理论界》2012,(6):89-90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相对于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强调以人的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存在,从人的本质把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这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提供了契机。但费尔巴哈最终在历史观上跌了跟头,沦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却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造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相关哲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上出现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最终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决裂,创立了新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提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如果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用语就会造成混乱.社会实践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已被人们所认识,马、恩、列都提出两大哲学派别应在实践和科学发展中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与其说仍有矛盾,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反对哲学中灵肉、心物对立是指传统哲学,现代哲学应该奠定在具体学科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沿着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的发展轨迹,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意志、生存、行为、信仰、悲观、孤独等问题,未来哲学"冲破了固定不变的""外表",必将"成为世界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虽然马克思没有刻意地制定一种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但他却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改变了哲学理解对象或现实的形式,而且相应地变革着哲学所关注、批判、反思的对象或现实本身。实现这种变革的基础在于其实践观点的确立或现实的实践基础的建立。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哲学是其"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它在实践中实现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在批判中完成着对现实世界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不仅体现在其对现实世界的变革和革命之中,而且体现在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哲学长久以来一方面被定位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另一方面被评判为类似于18世纪素朴的法国唯物主义。这里显然存在矛盾:一个是后黑格尔的吸收了辩证法的理论,另一个是前康德的非辩证的理论形态。那么该如何解读费尔巴哈真正的理论形象?如何基于此形象呈现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最核心的理论关联?通过阐释费尔巴哈哲学的三个辩证的核心操作——世俗化、驱除主观性和借助感觉/情感,可以揭示费尔巴哈连接黑格尔以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辩证法家形象,从而澄清其并非传统观点所误读的"素朴的唯物主义者",进而说明马克思通过继承和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最终以具有否定性关系(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为落脚点,才完成了其新本体论第一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和概性,可以从中发现其更不深刻的理论意蕴,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冲破思辨传统羁绊,开拓人学视野的哲学理路--从自然维变、社会维度和实践维度三个着眼点切入,探讨了人的存在根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