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的五德象征君子之德。笔者通过考察被视为"名士风流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总结被誉为美玉的名士有出身高贵、容貌秀美、才情卓越、德行可称的四个特点,而贾宝玉也具有这些特点,可谓"真宝玉"。但贾宝玉却用"须眉浊物"的痛贬之词决绝地否定了包括他在内的男儿群体的存在价值。贾宝玉因为拒绝参与社会交往,其君子形象无从在社会上得到展现,其君子价值亦无法实现,从这点来说贾宝玉又不算君子。因而在《红楼梦》中,君子形象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案件的起诉、受理、审判到判决执行的全过程,对金朝诉讼审判制度作了全面的探讨。作者认为,金朝诉讼审判制度杂揉唐、辽、宋旧制和女真族传统的司法习惯,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色,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政权的法制中颇具代表性。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中,金朝司法在体制和程序上大体沿袭唐宋之制,但其内涵和规范却更多地受到女真传统习惯的浸润,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淡薄,对元朝司法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初,为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在灭辽逐宋中,金朝强迁大量辽宋汉人至上京、辽东、河北等地区,呈现出渐进式迁徙特点,与避乱的自发性人口迁徙形成交叉纵横式移民网。金朝对辽宋汉移民采取州县制的政治管理模式。受金朝国家发展战略制约和女真族自身发展程度影响,金朝实施差异性的辽宋汉移民安置政策。金朝的移民治理对移民自身、区域经济乃至政权的发展稳定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回族群体心理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雍少宏 《回族研究》2003,(4):100-101
回族群体心理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特性。传统特性构成了回族群体文化心理的内核,现代性构成了回族群体文化心理的外壳;传统性是回族群体的精神支柱,现代性是回族群体适应现实生活的必然选择;传统性主要表现在回族的宗教信仰活动之中,现代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之中。保持回族文化的特色,关键在于传承其宗教信仰。现代化又是回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周琴芳 《民族论坛》2012,(8):67-68,97
由于受经济文化基础、政治文化、民族群体政治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一定差距,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米幼萍 《民族论坛》2005,(10):26-27
象征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深融于传统文化的有机体之中。水作为大千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自然形态多样,因而被赋予了“人格、情感、时间、美、生命本源”等众多的象征义,并且透过水的象征义也折射出“正道直行、民为邦本、豁达乐观”等民族文化精神。一、水的象征义(一)水具有人格象征义所谓人格象征义是指在原本与人类和人性没有关系的意象中,赋予人性和人格的含义,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水是有生命的物质,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  相似文献   

7.
金朝职官管理立法,以唐辽宋旧制为蓝本,同时又保留了女真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职官管理制度。 一、职官选任制度 金朝职官的选任,基本上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但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尽相同的考选办法。 金太宗初年,亟需网罗大批汉族士大夫治理新占领的汉地州县,于天会元年(1123年)11月、二年2月和8月,连续三次考选进士。考试分词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类。前者考赋、诗、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会与文化等不同层次的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程李富强文化与人格(Culture-and-personality)研究又称心理人类学(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较新的边缘性分支学科①。本文拟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一简单介绍。文化...  相似文献   

10.
观念的变革表现为观念群的更替,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的改革,随之会发生政治观念、经济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包括社会心理的低层次变化,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层次变化。观念变革的主要形式表现为递增式和扩散式两种。  相似文献   

11.
<正> 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实质上就是民族意识。它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民族群体成员所表现出来所区别于其它民族群体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气质和行为倾向,即民族群体的个性。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它的形成要受该民族群体的生态空间、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光辉历史、英雄圣哲等影响。而一个民族群体的生存空间、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又无不受这个民族群体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制约。所以说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不仅透视出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同时也让我们开始关注事件背后的"失意群体"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30余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的贫富巨大差异和社会保障滞后是孕育"失意群体"的根本因素;加上法治建设滞后及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等制度原因,加深了本已处于弱势的群体的"失意感";而危险人格的膨胀与心理疏导工作的缺失则成为造就"失意群体"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是恶性犯罪的直接原因。消融"失意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应抑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拓宽、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13.
心理人类学发凡李富强一、何谓心理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又称文化与人格研究,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较新的分支学科。国内外很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给这一学科下了定义。但现在大多数人类学的学者都同意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的提法:心理人类学研究的问题是社会系统中文化传统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文化是建筑所体现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及其所属地区的区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筑环境中的反映.由于学校建筑拥有特殊的使用群体,因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文化的特征外,更特殊的文化属性以及由这种文化属性所表现出的教育属性和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英国北肯色诺顿丁山狂欢节的精彩叙述和深入分析为线索,展示了社会象征的戏剧性过程和仪式符号承载的权力再生产状态,揭示出文化样式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是分析复杂文化情景的范例.它探讨了在种族、阶级、移民、贫富等交织而成的复杂社会里,人们如何认同身份,继承文化传统,利用仪式,节日创新,组织社会剧,达到娱乐自己,满足心理需要,动员群体力量,寄托信仰,表达政治渴求的目的?最后对艺术和政治应该保持何种关系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回族穆斯林都是一个对外开放性极高的群体,正是由于其积极开放的心态,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生根、繁衍生息.当代回族穆斯林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但是中国穆斯林的同意融入,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文化界限消失"以及"宗教信仰同质化".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对外开放性,也不是绝对无节制的.回族穆斯林在开放的同时,确实存在着一个文化心理底线.中国回族穆斯林在现代化过程中,虽然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产生出民族文化特征不断消失的现象,文明交融是一个趋势.但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冲撞回族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底线、文化生存底线,也必将引发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是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认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心理结构与组织的发展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汉族与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同,使其表现出的民族认知不同.本文从白色认知的区别入手,探寻原因,以便更好地挖掘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明以来 ,回族的服饰在不断变化 ,但其中的宗教基因却保留不变。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 ,又涵盖着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为具有美观、端庄、俭朴等特色且表现出民族心理及审美观念的服饰文化。回族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现着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高静文、周亚成等著的《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调查研究》围绕社会稳定对新疆四个主要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展开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民族需要心理、民族意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人格、民族交往心理、民族社会心态以及绿洲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全书分为新疆维吾尔族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  相似文献   

20.
寄宿制学校割裂了学生成长的完整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青海藏区寄宿生大多表现出怯懦、敏感、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学习适应不良、社会化程度偏低等症状。家庭教育影响功能显著弱化;学校教育的知识化追求使学生发展缺少人文关怀;师生关系制度化使学生心理冷漠、逆反严重;文化断裂加剧了寄宿生的心理负担;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无法满足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需求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