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时代”,魏源是个界碑式的人物.他既是传统考据学风的终结者,又是近代经世思潮的先驱。其经世思想前承早期经世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后后学习西方的维新思潮,因此既重传统经世的修齐治平、兴利除弊、整顿内政,亦重与时俱进的师夷长技、对外开放。以《皇朝经世文编》和《海国图志》为标志,魏源的经世思想经历了由尚虑到务实、由湖古到求今、由内求到外究、由师古到师夷的重大变向.成为近代思想“创摔碎芽、前驱开路”的第一人。但其潜在的“分必本天古”及”药方又败古时丹”的价值取向又给近代学习西方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其经世思想既有开创性.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围绕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两大任务提出了哪些思想、观念和主张,这些思想、观念和主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社会产生过哪些影响,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是嘉道年间而非1840年鸦片战争,因为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思潮使中国传统思想具备了向近代转型的可能性,而发生于此时的鸦片战争,又给经世思潮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使这种可能性成为了现实性.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思想向近代转变,是由来自传统社会、传统思想的内部因素和来自西方文明冲击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合力共同推动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嘉道以来经世思潮勃兴的传统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道以来,随着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危机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思想传统从整体上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来自西方,也来自中国本土,这是一个时代性的大变局,嘉道以来经世思潮的勃兴正是对此时代变局的回应。这种回应来自中国本土思想传统,是多元的,不是单一性的。除梁启超特别彰显的今文经学以外,其他学术流派,包括儒学内部的乾嘉汉学、浙东史学、桐城派古文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诸子学,甚至佛学与道教思想,也都为当时经世思潮的勃兴提供了思想资料。正因为如此,才有经世思潮的勃发奔涌。  相似文献   

4.
对维新思潮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经世思想家是王船山。船山思想中的道器论、变法观、进化论、历史论和民族观等 ,都对戊戌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历史思想,是历史变迁的反映,反过来,又影响历史事变。本文试图就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谈谈历史事变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一、嘉庆中衰与经世思潮经世思潮是中国近代主要社会思潮的第一站,也可以说它是以后洋务、维新、革命诸思潮的启蒙性的序曲。康乾盛世,官民上下各得其所,“海内宴安,民生富庶”,社会处于无为之中。影响到思想界,盛行“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伦理思潮的嬗变,经历了一个由社会向学界转换的过程,此后,又再次引发新一轮社会层面的思潮.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为新经济伦理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成为产生新的经济伦理问题的导因.制度的"公正性"已经成为共识.人们对"权利"意识的清楚表达是三十年来经济伦理思潮嬗变的必然结果.经济伦理思潮的涌动反映着现代化转型过程的每一步,并用思想的力量继续推动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关键时代,也是中国报业的转型时代。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幻,促使知识分子群体在选择中分化。狄楚青是转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早年追随康梁,致力于维新变法事业。戊戌政变后,他背离康梁,由积极参政的政治精英转变为以报馆书局为生的文化精英。伴随着角色的转型,狄楚青的办报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的转变,即从"革新舆论"到"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的转变。狄楚青办报思想的演进是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业转向的折射,是中国从传统步入现代的转型时代的写照,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潮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转变。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来看,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为了探索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发展过程,以本世纪中国几次大论战为线索①,考察现代化思潮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探索中国近百年来主要是“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经历的曲折过程,有可能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近年来研究东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学者大都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现代化并不…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宋明理学已经发展到极端&于是清初文人倡导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以救理学空 疏浮泛之弊,经世思想成为一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功用价值论、创作主客 体论还是艺术风格论都由此而带上浓郁的经世色彩。  相似文献   

10.
1900-1930年代,“城市是罪恶的渊薮”之声此起彼伏,持此观点的人从道德、文化、经济等方面表达了对传统乡村文明的留恋和对现代城市的敌视.这种思潮既包含许多对当下中国城市化运动富有启迪的思想内核,但更主要地反映了传统农业文明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抵制,并对20世纪中国的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从贺长龄、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于1826年刊行后,到民国初年止,竟有19种仿《皇朝经世文编》的续编问世,形成了独特的经世文编现象。经世文编代表了一种著录形式的创立,具有体例精善,搜罗美备,注重时效的特点。经世文编一续再续的内在思想动力源自中国传统的交易思想。贯穿于经世文编的思想主旨是传统必须变革。经世实学的致用性使经世文编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经世文编宣扬的经世之学“政详学略”,究其本质而言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2.
赵华 《齐鲁学刊》2023,(6):147-160
晚清新小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不仅批判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和戕害个体独立人格的礼教伦理,还实现了从忠君到爱国的思想转向和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晚清新小说君臣伦理叙事和伦理变革思潮交汇互动,在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在中国近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曾国藩凿通了“空疏虚鹜”的程朱理学与“务实求朴”的经世之学的铁幕,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理学经世思想。他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时期:入京前,他究心“先儒语录”,功于“翰林词赋”,在湖湘学风薰陶下萌发了理学经世的宏志;入京后,他遍结名师,精研“义理”,切磋“经济”,进一步明确了理学经世的取向;离京后,他兴办团练,剿杀义军,举办洋务,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理学经世思想。其理学经世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抉发仁学与礼学的新意,以仁学与礼学为纽带,将理学与经世联结在一起,重释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之关系,再现了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本质精义。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是传统儒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发展,堪称传统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形成受到西方思想多方面的影响,又和传统文化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张出世、重视审美的道家思想是滋养纯艺术思潮的主要木土资源, 对其基本文学观、主体论和创作论等都形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现代的纯艺术思潮不是道家 思想的直线延伸。它在对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的追求方面,和西方有确定的共同性,同时又 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出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在新时代求变转型的追求和困惑。  相似文献   

15.
人生哲学作为孔子思想的构成性要素之一,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历代介说、诠释孔子人生哲学的论著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特别是到了近代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巨大转型和各种西方思潮的蜂拥而至,在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就孔子人生哲学的研究而言,每一位研究者因其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观察视域以及研究方法与理路的不同,对《论语》这部反映孔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文本的介说和诠释也就迥然有别,从而呈现出一派缤彩纷呈的学术格局。纵观近…  相似文献   

16.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既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次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文明对决。这场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无论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微不足道,但它却既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路径,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文明的演进路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既存在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冲突,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的冲突,其转型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在世界大国近代经济思想变迁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学者在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在经济思想方面取得了不少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突破了以往经世思想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向:( 1)“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由离异走向统合;(2)在“治体”上由尊君转向重民,形 成了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学说;(3)重视“利用厚生”之学,主张“工商皆本”和经 济自由;(4)广采博纳外域新知,会通中西。不仅将中国经世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孕育了启蒙思想,使经世思潮与启蒙思潮相互交织,显示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萌动 。  相似文献   

18.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哲学的传统、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1日至14日在武汉举行.国内部分中西文化与哲学研究专家等60余人与会,就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型、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传统与新诠任何民族成功的现代化都必然而且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的滋养下成功的,这样才不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而要透析传统对现代化的本根意义.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内在理路和内在精神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并进一步在与世界文化的相比较相融摄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扬弃.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或深入挖掘儒、释、道三大传统资源的丰富内蕴,或从明清学术思潮与近、现代文化思潮中寻找传统与现代化的接合点,或从西方哲学视角透视中国哲学的特质,针砭传统哲学的某些痼疾,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促使诸多有识之士重新审视儒学经世的内在价值,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宋学与汉学纷争的景象中,能够贯穿晚清学术的一条基本脉络是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进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代发展脉搏相适应的经世思潮;近代中国还要应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从"中本西辅"、"中体西用"、"中西会通"到"兼采中西",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磨合与交流氛围、采纳与排拒的论争。  相似文献   

20.
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应用佛学"是近代中国佛学思潮的前身,作为梁启超思想的一个部分,体现了他本人的思想特色.根据梁启超的思想变化,本文把他的佛学思想分为启蒙、佛理与经世思想冲突、以佛学为国教的尝试、作为学术与人生的佛教四个阶段.从佛学与经世、佛学与政治、佛学与学术、佛学与西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应用佛学"几个基本的向度.最后把他的"应用佛学"放到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与其它的佛学思想做比照之后,肯定了"应用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