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翔宇 《学术月刊》2023,(8):166-176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有赖于以“人学”为内核的现代知识观的重构,这种重构集中体现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两个层面上,是朝向“中国”“儿童”与“文学”的现代革新。对于“儿童文学是什么”的元问题,存在着“发现”和“发明”两种知识依据,牵连出“本质论”与“建构论”两种发生路向。儿童文学“不可能性”的提出并非否定其知识的合法性,而是因儿童与成人分立的知识集而引发的认知界限的质疑。不过,在知识传递中这种成人话语的强势绽出,遇合了以思想优胜推导儿童文学发生的逻辑机理,也助益了知识观的重构。新文学知识观的重构为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人学资源及认知装置,而儿童文学的发生又参与了人学知识观重构的现代工程。这种双向发力的机制,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冠  乔东平 《河北学刊》2023,(2):172-179
当前,中国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的话语体系存在刘继同、尚晓援、彭华民三位不同类型的知识生产中心,其话语特点总体上形成了历史分析、政策分析、理论建构、制度建构、国际经验借鉴、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等六种范式。从政策话语体系来看,主要是以民政部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心,多元主体的不同表达形式开始交融吸收,其“适度普惠”的理念显示出从关注孤儿到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变化,且在儿童保护的政策话语上有所突破。其学术与政策两个话语体系内部和彼此之间,在权力关系下积极进行知识生产,产生了一些“实用主义”和“隐性家庭主义”的取向。是故,推进中国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话语体系的构建,仍需继续发力。  相似文献   

4.
李英 《学术探索》2009,(1):115-1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观念上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文学创新意识推动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相对而言,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亦存在种种困惑和不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受到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语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参与当代文化和意识形态建构。因此,在文学话语内部批评儿童文学,是确保儿童文学既保持其独立性及特点又融汇于文学话语之中的有效途径,从而确保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保存自己,并且形成一个不断变化又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价值论是运用价值论的理论方法开展“儿童文学价值”的理论研究。“儿童文学”以儿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儿童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性和规律决定了作为客体的文学的具体形态。作为客体的儿童文学是为了儿童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我国儿童文学价值现象的普遍性、价值命题的典型性、价值建设的时代性与儿童文学价值论的专门理论研究的欠缺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都在强化其民族身份研究的背景下,中国儿童文学基于自身文化立场的系统的价值论更显得基础而迫切。中国儿童文学价值论研究中国儿童文学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具体包括:中国儿童文学价值生成与价值观念系统研究、中国儿童文学价值创造与功能系统研究、中国儿童文学价值实现与批评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儿童文学价值论等。中国儿童文学是一个综合价值系统,还包括儿童文学多重价值主体、多元价值类型、儿童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价值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等现实论题。  相似文献   

6.
郑要 《学术探索》2023,(11):1-6
“术语的革命”是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对马克思所用方法的高度凝练,他独创性地将“术语的革命”界定为一种“整体的方法论”,这一总结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知识谱系中概念、范畴和体系的颠覆性重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术语的革命”为思考“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命题提供了话语逻辑、范式革新与理论空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场域中,由标识性概念串联起了“术语的革命”的中国历史进程,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中,生发出新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越 《社会科学》2023,(6):5-12
重新建构中国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近代史学新旧转型中占有重要位置,“整理国故”运动中试图以“中国文化史”中的各种专史作为现代学术分类中的不同学科取代“国学”,是近代历史学学科化的主要推力之一。中国近代史学学术体系则以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为主导,以史料考证为基础,以吸纳古今中西史学理论与方法为特征。而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是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展现系统,掌握史学话语权极受近代史家重视。中国近代史学在以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主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成绩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文化。儒家思想从中国社会历史时空层级中“脱域”,“重组”进美国历史教科书文本,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知识生产和价值阐释体系,“话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广义互文为视角,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脱域”并“重组”进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通过章节框架、内容编排及叙述话语三个层次上的互文,设立话语秩序、塑造西方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想象边界;凝聚西方社会的群体共识与价值取向;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知识与价值阐释体系。这样,儒家思想在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内,已经不是其原本的形象,而是凝聚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五四"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共同起点,它们之间互为联系、影响、呼应。"五四"观念上的变革、理论上的倡导和现代传媒的推动共同促使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出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近代知识体系、文学体系的建构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深入的交互。"五四"儿童文学从理论、创作到编辑出版,逐步地完成了它在发生期的成长历程,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也与主流的文学话语、机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确立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意味着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发轫,它既基于成人与儿童的"二分"式想象,同时其本身也表现、制造和强化了二者的分离。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童文学本位论,从儿童身份的本质论界定、儿童学作为方法论基础以及儿童天性与文学教育之关系等维度赋予了这一理论以普遍性内涵。对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而言,儿童本位的文学话语既是救赎,也是枷锁,应将其历史化、对象化。其前提性假设亦应引起我们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伦理意识与秩序、能力的养成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伦理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价值质素,儿童文学伦理问题有其自身独特的领域特征与专业内涵。二十余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强劲的伦理批评趋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伦理、叙事伦理与谎言问题、关怀伦理、幻想文学的伦理问题、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伦理研究六个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立足个体性与社会性、儿童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伦理关怀,在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实现与文化育人本质之间确立了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基本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二十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生态伦理、西方成长小说的伦理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文学伦理探究五个方面,其中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正在对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童年不仅对于整个人生具有“基础性”、“扩展性”价值,而且其本身也自有浑然天成的独立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观的演进成为儿童文学审美独立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儿童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通道与喜闻乐见的想象游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阐释的娱乐,也成为儿童语言学习的资源,它对于儿童“化影无形、润物无声”的浸染和抚慰、昭示与引领。沉潜在童年生命里,并最终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流动与社会化成为社会学领域日益关心的重要议题。本文引入知识旅行与再生产视角,用以解释在转型时期不同群体存在显著“认知”差异的背景下,知识新陈代谢的微观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入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路径下“现代”知识大众传播的案例,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出版的《民众教育季刊》和《新民》杂志为例,探究知识分子对现代民众知识世界的建构。研究发现,知识分子通过“实验”和“民间文艺”这两个核心话语建构了大众倾向的话语范式,为推进知识旅行作好铺垫。与此同时,在行动自觉指引下,知识分子将大众倾向的话语范式渐次落脚于社会教育的大众实践——建构大众话语范式下的“现代”知识。最终,“现代”知识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逐渐从研究层面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完成知识旅行。由此出发,可将知识旅行与再生产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日常生活知识建构的一个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4.
任剑涛 《文史哲》2022,(5):5-16+165
一直以来,现代知识体系之“中国议题”,与中国学术界的关联程度相对有限。无论是从关于“中国”的基本概念、主要命题与大致结论来看,还是从对于中国研究作出的基本贡献、杰出学者层级以及研究范式观察,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设置,都与西方国家和西方学者存在紧密的联系。这是在中国国家处境发生结构性改变的情境下,中国学者亟欲改变的状况。此种改变之尝试,既需要中国学者坦然面对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主要由西方学者设定的既成事实,也需要对于现代知识建构共识之前提条件的依循,更需要在可公度性的知识准则规训下之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检验。之于中国学界,有贡献于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设置是一个既定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路,实非坦途。  相似文献   

15.
刘远杰 《南京社会科学》2023,(4):146-155+166
确立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中国主体性是现代中国教育学人的基本追求,可表达为以中国为方法的现代教育学的想象、探索与建构。以中国为方法的现代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人类与世界为目的”的教育学,它具有现代教育学的鲜明中国主体性,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范式与价值逻辑的生动展现,同时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知识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为以中国为方法的现代教育学建构了价值论引导和方法论体系。以中国为方法的现代教育学必将为深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持续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开辟则为以中国为方法的现代教育学建构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向民  陈立业 《社会科学》2023,(7):178-192+121
“大一统”本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常识概念,但是,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深化,新史观的输入,其渐成解构对象。而今,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它再次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建构性概念。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大一统”研究,其内涵、研究历程、概念重启的缘由需要进一步厘清,也需要回应诸多理论挑战。现代政治思潮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构成传统概念再诠释的政治与学术边界,也赋予其新的政治意涵。近年来的“大一统”研究实质上是对“何为中国”的现代政治知识回应,是中国国家理论的构想,“大一统”的知识论证有赖于“现代中国”的理论想象。  相似文献   

17.
申采浩的中国流亡体验对于其思想发展和时代认识、知识话语与近代想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作者在英雄传记和幻想小说《梦天》中以英雄话语、国民话语来建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想象,并表现了他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到了20世纪20年代,申采浩从民族主义转向无政府主义,在一系列散文和小说《龙和龙的大激战》中以民众话语、阶级话语展现了他的东亚想象乃至世界想象.申采浩的小说表现出主体"欲望"的隐喻与象征、变形与超越,并以此获得对于现实世界的象征和想象,从而具有对传统叙事的解构意义.申采浩文学的近代想象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韩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体验叙事的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旭东 《江淮论坛》2022,(6):173-180
从“五四”前后至今,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史写实践就没有停止过。除儿童文学史论、批评史和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原理外,还有许多学位论文和期刊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回顾已有成果,儿童文学史写尚存不足,儿童文学还缺少一部成熟的演进史,现代儿童文学的起点也没有确认,其发展的断代分期问题也没有解决,对儿童文学演进的内在规律及运作机制还缺乏清晰辨识。中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的教育价值、学科和社会意义非同寻常,它不是简单地为某一个文学门类进行总结,也是学科建设的问题。做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有利于充实中国文学史、完善文学理论体系,有利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中文学科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化和儿童群体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儿童文学的学科共识与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范例,对于当下我们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不仅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话语主题,而且确立了革命和改革、计划和市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平与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基本范畴。同时,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时,南方谈话所遵循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积极吸取传统文化资源等重要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把握普遍性,尊重特殊性是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该探索一套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构建医学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话语体系,对于把医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准确分析医学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话语困境,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语境三重维度建构教学话语体系,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进而提升医学生对“四个选择”的认同度,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