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启蒙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否定性回应。中国“五四”文学思潮和新时期文学思潮属于启蒙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包括“两结合”)本质上是新古典主义,而在“五四”以后和新时期也产生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中西差距实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中国必须选择现代性,不可能“直通式”进入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现代艺术作为美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自我救赎与反叛启蒙现代性弊病的重任。现代艺术的发展存在于分裂的现代性视野中,展示了两种现代性之间相互对立却又交错影响的复杂场景。自律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自律地位,承载了祛魅后世俗人生的救赎渴望,是反抗启蒙现代性的第一个产物,但它却与生活发生了抵牾。先锋艺术不满自律艺术对现实的妥协,以美学上的极端主义和实验精神继续着革命性审美反叛,却无法逃脱体制的收编。媚俗艺术在置换了艺术的精神价值后,以虚假的幻想满足和享乐主义本质,开启了文化消费的时代。从自律到先锋再到媚俗,艺术的现代发展逻辑凸显出艺术与生活、体制、精神、消费之间的悖谬关系。在当前喧嚣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必须学会正视艺术体制的两面性,透过生活聆听真正的艺术之声,最终肯定艺术的超越、批判与精神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冯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5,(2):107-112,159
艺术自律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均受制于艺术自律论,现代实验艺术的元叙事就是艺术自律论。艺术自律论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启蒙话语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启蒙时代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之间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是艺术自律生成的历史机制。艺术自律论由康德美学开端,历经唯美主义、批判理论、形式主义、新左派等现代思想文化潮流,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救赎功能的意识形态。二战以后,市民社会借助于资本主义改革而获得了文化领导权,启蒙时代催生了艺术自律的那种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的对立趋于消散,艺术自律论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5.
启蒙现代性与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于五四文学思潮本质上不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的观点,并从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创作和五四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考察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手段而发生和发展的,显示五四新文学实绩的鲁迅白话小说,就是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而五四新文化人建构的文学理论,也是以文学工具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理论。现代性包含两种不同的内容,一为启蒙现代性,一为审美现代性;前者表现为启蒙精神及其展开,后者表现为艺术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确立。五四文学所追求的是启蒙现代性,而不是审美现代性。五四文学的这一历史规定性,决定了五四文学思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6.
陈氚 《江海学刊》2023,(5):148-156
赫勒、费赫尔、马尔库什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发展了批判现代性理论。赫勒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提出要超越现代性的三重悖论以及现代性的动力和逻辑。费赫尔将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相联系。马尔库什则从文化危机的角度批判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马尔科维奇和科西克将批判西方现代性的视角延伸到对东欧社会主义社会的批判上。相比于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价值介入、实践立场和双重批判上进行了拓展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反思和超越包括西方现代性理论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可能性,可以形成一种蕴含多重反思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艺术体制论与纯美学的去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曼楟 《江汉论坛》2005,(11):111-115
面对启蒙现代性为人类文明带来的危机,近代大致出现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启蒙现代性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却采取了大相径庭的策略。一种知识分子认为启蒙理性带来的是文化的衰弱,而艺术则是一个超越现实的乌托邦,“真正的艺术也是人类对现实彼岸的‘另一个’社会的渴望的最后保存者”,它是一种抗议的声音,一种批判的力量。换而言之,艺术是审美现代性的代表。因此,这一类的知识分子主张退守于象牙塔中的艺术,强调艺术的“自律”,并对技术进步持敌视态度。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就是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对以勋伯格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作为来自欧洲的观念,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反思,主要存在两类反思的理路一类可称之为“泛审美现代性”,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中经齐美尔,直到福柯那里结束,他们面对现代性皆持一种“审美批判”的态度;另一类可称之为“批判启蒙现代性”,也就是在批判启蒙基础上来实现启蒙的“现代性”思想,它以韦伯为起点,直接穿越了从阿多诺到哈贝马斯的法兰克福学派两代哲学家。实际上,人们可以在这两种“反思现代性”之间“执两用中”,从而构建一种崭新的“全面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的“全面性”,就体现在“以审美中和主体性”、“以审美中介纵向理性”、“以审美平衡文化分化”、“以审美规划社会尺度”,从而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横向理性—感性的图景”、“文化间性的对话主义”和“新感性—理性社会”的通途。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上,启蒙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先驱者们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新文学的启蒙主义并没有遵循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自我教育"和"理性节制"原则,而是以大量西方语汇遮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10.
杨霓 《学术探索》2009,(2):17-21
现代工具理性文明对个体精神的物化作用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其思想的核心是,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反抗作用能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去质疑现代异化文明,寻得精神救赎并重新确立自我。然而,审美现代性把启蒙现代性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缺乏合理性;发轫于现代性中的审美主义却要消解现代性,否定了自身的存在;审美主义变成“精英”空谈,陷入固步自封、“自恋”的怪圈,丧失了对大众的救赎功能;艺术的泛生活化和货币化颠覆了审美主义艺术救赎的主旨。这就注定了审美主义无法实现救赎,现代人在寻求精神自由时无奈地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审美现代性,是与现代艺术发展密切相伴的核心问题。审美现代性出自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批判资本主义、挑战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双重动机。从19世纪以来,审美现代性不断实践其批判意识,创造新的文化景观,质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审美现代性也是一个悖论性的历史存在,包含了激进与颓废、先锋与媚俗、艺术自律论与功能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纠结,并面临着“艺术终结”的困境。本文将审美现代性置于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①、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转向”等知识背景中,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乔纳森·克拉里的视觉机制研究、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等理论视角,围绕“审美现代性”与自律性美学、结构主义与“现代知识型”、知觉的悬置、语言(学)转向等四个看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知识论考察,以期开启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性悖论及其景观化的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 ,侯外庐先生以其不肯曲学阿世的崇高人格和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树 ,凸显了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的学术研究所具有的非凡价值。其“早期启蒙说” ,通过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统合研究和对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的精微辨析 ,突破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传统偏见 ,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 ,论证了中国有其内发原生的现代性思想文化的历史性根芽 ,以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接着侯外庐先生往下讲 ,文章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启蒙反思”的思潮作了具体的分析评说 ,深入探讨了“早期启蒙说”对于突破体用两橛、中西对峙、传统与现代截然二分的思维方式 ,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所具有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怡 《中州学刊》2002,(5):79-83
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反现代性”思索中 ,世纪之末的中国“后现代”思潮与世纪之初的学衡派有着跨越时空的重要沟通与联系。在关于现代性的质疑当中 ,它们都呈现了“启蒙”与“反启蒙”、“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复杂纠葛 ,都存在着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状况的深深的隔膜。更加引人注目的事实是 ,在现代中国的诸如此类的纠葛当中 ,我们读到的常常是一种缺乏共同思想基础的对话的尴尬 ,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呼唤着一个有效的“思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探讨欧洲启蒙主义思潮的哲学方式,这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我的真实用意是发现中国启蒙主义运动不同于西方启蒙主义的特殊之处。关于现代启蒙主义,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但我觉得仍然存在一些误会,特别是在它的意义和状态以外的方面。需要通过分析和比较来说明其“中国特色”之所在。为达到这个目的,我选取了欧洲启蒙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15.
“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侯外庐先生以其不肯曲学阿世的崇高人格和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树,凸显了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的学术研究所具有的非凡价值。其“早期启蒙说”,通过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统合研究和对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的精微辨析,突破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传统偏见,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论证了中国有其内发原生的现代性思想文化的历史性根芽,以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接着侯外庐先生往下讲,文章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启蒙反思”的思潮作了具体的分析评说,深入探讨了“早期启蒙说”对于突破体用两橛、中西对峙、传统与现代截然二分的思维方式,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所具有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艺术终结论"肇始于黑格尔,丹托的"贡献"在于"发现"并"印证"了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德文"终结"一词不单意味着"死亡",它具有复义性:既有"取消"、"结束"之义,又与"开始"、"再生"相互联系在一起;"艺术"这个术语是近代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艺术的创新意味着对以往艺术的颠覆,使"艺术"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终结论"不仅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的危机,彰显了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艺术是个人主义的专区,不是纯粹的媒介事件和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命运简单地交付给时代;艺术应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以维护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启蒙:康德与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和福柯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和认识,试图揭示启蒙在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下的遭遇、意义以及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启蒙的精神就是批判精神,启蒙不但塑造了现代性,也塑造了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一样,都是启蒙精神的时代表征。现代性运用先验分析的方法、理性的批判,确立了启蒙批判的否定性意义;后现代性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系谱学的批判,突显启蒙批判的肯定性意义。启蒙是一项伟大而未竟的事业,现代性有终结启蒙的危险,后现代性继续着启蒙的事业。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对启蒙的再启蒙,它推进了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罗蒂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哲学的变种,他一方面宣告了西方哲学传统为人类精神活动寻求某个基础任务的终结,另一方面,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这一理论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融合的趋势,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现代性(cultural modernity)是伴随着启蒙时代、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时代产生的一种自觉自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诉求,它不仅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对现代人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的实践活动,达到一种适合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文化需求。如何理解文化现代性,文章从文化现代性的内涵、宏观与微观的存在样态以及价值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虽然梁启超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为“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