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见《古典理论译丛》第3册《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句名言高度概括了莎士比亚作品所拥有的无限财富,指出了它无论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为同代人和后辈留下了没有穷尽的研究和开掘的广阔天地。1994年秋季,上海举办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那一台台纷呈耀眼的舞台演出就证明了这一点,它不仅再一次为世人提供了欣赏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剧作的机会;同时,也表明了一代文豪为后人所提供的“说不尽”的再创造天地。  相似文献   

2.
肖先明 《兰州学刊》2014,(12):93-96
理性至上的戏剧精神是莎士比亚巨作《哈姆雷特》经典戏剧魅力所在。《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至上的戏剧精神,娱乐大众的戏剧功能和自然演技的戏剧表演,其核心是自然演技的戏剧表演,理性精神是时代的印记,娱乐大众是其艺术的魅力。凭借这三方面的成功组合,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成为了戏剧舞台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4.
评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的文章,古往今来已是汗牛充栋,不过在思想分析上至今仍然存在着分歧。悲剧《哈姆莱特》大约作于1601年。剧名全称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悲剧》。从已有的蓝本看,哈姆莱特是十二世纪丹麦艾尔西诺王宫的一  相似文献   

5.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6.
秦九韶及其数学成就刘复生宋代是我国数学高度发展的时代,出生于四川的秦九韶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数学九章》(后一般称作《数书九章》)体现了世界同时代数学的最高成就。但对这样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科学家,《宋史》里却没有为他立传,清《四库提要》说是...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齐梁时代的杰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多所争论,论见歧出。笔者认为,《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体现了刘勰所崇尚的一种理想美——阳刚之美。此外,刘勰在《隐秀》篇里论述了另一种形态的美——阴柔美。生活在公元六世纪的刘勰,就已经认识到美和美感有阳刚美和阴柔美之分,并对这两种形态的美分别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是他超过前人的地方,是他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本文试图以《风骨》篇为主对刘勰的美学思想、对刚性美的形成及特点等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8.
150年前,即1848年,在伦敦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凡《宣言》中的引文一律不作注释人这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文件”[1]。这个文件的发表使旧世界为之震撼,使反动派为之发抖。“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2]。《宣言》“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即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9.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张念马丁·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言说越自由,其所说越超然于卓纯的陈述”。①而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戏剧有诗化倾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亨利四世》富有激情和饱含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发现莎士比亚面对历史,没有作“单纯的陈述...  相似文献   

10.
莎剧艺术杂谈王元化哈姆雷特的犹豫歌德在《威廉·麦斯脱的学习时代》中援引哈姆雷特的一句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以为这是理解哈姆雷特行动犹豫迟缓的关键。歌德说:“莎士比亚是要表现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能胜任...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悲喜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六○二至一六○三(或一六○四)年间莎士比亚创作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这三部戏剧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悲喜剧独特的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具有同等的地位,它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五种样式。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是十八世纪正剧的先河,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  相似文献   

12.
刘金章教授主编的《金融风险管理综论》一书,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这是他近年来研究金融风险问题的又一部新著。当今,随着金融时空的全球化与金融创新的纵深化,金融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铁马金戈、纵横捭阖的时代英雄。它不仅扮演着现代经济生活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左右和驾驭经济局势的力量。与此同时,现代金融所具有的复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到,巴尔扎克“在深刻理解现实关系上总是极其出色的。”恩格斯则说:“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致哈克奈斯》)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或通信中都经常提及巴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都受到赞助人的影响。我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十年中,以非凡的毅力和宏大的气魄翻译出《莎士比亚全集》。传统的观点认为,赞助人对他的翻译活动的制约作用有限。实际上,赞助人对朱生豪译莎活动的影响同样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汉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中,曾经赞美人,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里,“宇宙的精华”一句,原文是:“the beauty of the world”。意译是对的,但直译应为“世界的美”。这是说,在莎士比亚看来,人是“世界的美”。或者说,有了人,世界才有美。世界的美是人创造的,离开了人,世界再没有美。这一讲法,固然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文学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三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不辍,他的剧本在各国广泛上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熟悉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常引用他的作品。马克思甚至还能用英语和德语一场一场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剧词。各国文学作品中,以莎士比亚诗句为书名或作品名称的,多达数百部。为什么莎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18.
王娜  刘敏 《社会科学论坛》2005,(2):53-53,159
莎士比亚是一个天才,他的天才表现在他用对比勾画出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在《奥赛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比是怎样成就这一经典名剧的。首先,是奥赛罗。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奥赛罗本身就是一个对比,一个矛盾体。在故事的开始我们可以想象出他是一个勇敢、坚定、心胸坦荡、豪情万丈、叱咤沙场的民族英雄,但后来得知他不是一个完人。他有缺点,最致命  相似文献   

19.
阎锡山大同思想批判——兼评阎氏《世界大同》成新文世界大同思想,是阎锡山进行社会改造的思想武器。《世界大同》一书就是表达他这一思想的最主要著作。阎锡山说他写作此书的动机是“欲变世界毁灭为安和”,他说:“今日一般所谓安和世界的唯一凭依是物质原子弹,但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一) 歌德赞扬莎士比亚,用过这样一句话:“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上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虽丰,但具体算来,《莎士比亚全集》也不过十一卷,怎么称作“说不尽”呢?“说不尽”者,系指其作品所蕴蓄的内含无限广阔、深邃、丰富、伟大,讲不完、挖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