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巴赫金的“躯体时空”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内在躯体是一种时间记忆的存在,它的开始与结束的把握需要借助他人对我的体验.外在躯体是视觉空间中的躯体外表,它的完整把握要借助他人的审美体验.这样,"我与他人"成为构建躯体时空的重要参与因素.同样,在价值层面上,世界也是我与他人积极参与建构的世界,躯体存在的时空性特点也同时是世界存在的时空特点,巴赫金的躯体时空和文学时空体的时空也是在同一立场上的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2.
在农民工小说叙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各自呈现了自己的强度并且相互之间交叠冲突,由此形成了故事时间的较大跨度.这显示了主人公陷于撕扯和断裂感中的在每一种时间里都难以容身的摇摆飘浮的生存状态,也显示了主人公生存价值的犹疑恍惚.这实际上根源于臃积的历史时间与现代商业时间在文本中的勾连.所有这些时间特性又都是通过对立的城乡空间的颠转来实现的.而建筑工地、洗浴城、垃圾场所、城市家庭和工厂这些农民工小说叙事主人公活动的典型场面则显示着主人公行走在都市的底层始终难有依托的漂泊命运.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时空体是异乡时空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巴赫金所说的相会时空体和道路时空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 ,周作人提出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人的文学”观 ,指出人既是创作的主体亦是创作所要反映的客体 ,从而创造出文学的新观念和新话语 ,以接近于世界文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等基本观念 ,使中国新文学具有了世界性和开放性。“人的文学”观的价值理想是建立在启蒙思想之下的一种理想主义 ,它作为新文学的价值参照标准具有一种普遍性 ,但同时也产生了文学意识“左”倾倾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芳 《学术探索》2016,(4):87-91
本文从“外位性”“复调”和“互文本”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巴赫金对文学审美生成的认识。巴赫金认为只有居于外在地位的立场,才能使审美事件不沦为“认识事件”“伦理事件”和“宗教事件”;只有让作品中人物发出和作者同等重要的声音,才会形成“复调”的“大型对话”而非“独白”式的传声筒;只有意识到每一个表述都不是孤立的表述,才能形成双向的“理解”而非单向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科学在卡西尔符号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人类文化最独特的成就。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所具有的功能性、建构性和生成性同样在科学符号中被体现出来。尽管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普遍性和确定性,但作为科学语言的“数”的概念早期却与人的空间直观、时间直观和语言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成就和鲜明的精神印记,从而使世界进入到宇宙的逻辑和有序的状态中,依照其本性进行运作。从直观表象的数发展到具有逻辑关系的序数的数,再发展到具有类的概念的数,人类精神由此获得了关于数的智性原则。科学形式中“数”与“关系”的概念,体现了符号形式的建构性和关系性的特征,使得科学知识在它自己的领域内被确证并实现了人类精神的普遍结构法则。  相似文献   

6.
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的对话性分析为俄国学者巴赫金所开创,属于言语体裁的研究领域,同时深含哲学人类学的基础,被语言学者列为语言学分支话语分析的重要派别。文章主要通过对方格体、讽拟体和暗辩体三种具有内在对话性的文学双声语的举例分析,说明巴赫金对话语的"话中有人"这一特性的发现和剖析,使我们获得了认识小说语言建构的新视角和新手法,同时也为外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异族、“他者”形象: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2,3(3):103-108
二次大战是中华民族仅有的一次直接参与的世界性战争,它使我们民族直接置身于跟整个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境遇。战时中国文学中的异族、“他者”形象,作为中国作家战争中生命体验的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文学有可能更开阔地在人类悲悯和人性拯救的高度上去拓展自身存在的时空。张爱玲、无名氏、夏衍、侣伦等人用自己对异族、“他者”形象的塑造,为中国文学如何从自己民族的传统出发去接纳人类普遍性价值,留下了久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政治生命的不朽和艺术生命的不朽两种人生观念,前者侧重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价值,后者则重视文学容载作者个体生命的意义及传播作者艺术声名的价值。两种文学价值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文学与生命意义这一契点上,两者统一到了“文章不朽说”之中。  相似文献   

10.
张晓兰 《殷都学刊》2013,34(2):59-63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他不但在戏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也是戏曲“尊体论”的有力推动者,他借用西方之文学观点,论证戏曲为“真正之文学”,戏曲家为“专门之诗人”,并将元曲视为“一代之文学”,使之获得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地位.同时他全方位研究戏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旧曲学的集大成者和新曲学的开山者.王国维通过以上角度不遗余力地推尊曲体,使得戏曲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品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  相似文献   

11.
逻辑预设、理论工具和认识装置之趋同,使得近年来中国的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同温层效应”。为使该领域研究能在更开阔的空间中走向深广,本文提出以下三个观念维度:其一,应以“江湖文学史”的观念重审昭和文学史的史述逻辑,以“影子研究”的方法,以德意诸国同类文学为参照系,为日本战争文学建立有效的世界坐标;其二,可将“战后”视作历史后视镜般的认知装置,以一种时间维度重新照亮战争与日本文学、思想、社会的过往,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反推其“所以然”,展望“将若何”;其三,有必要在同时代日本文坛内部建立起侪辈间可资参照的坐标,描绘战时文学家时局因应的多色光谱,并据此考察在极端语境下的文学家、异态时空中的人,使日本战争文学研究在政治与文学、暴力与文明、战争与人的复杂关系层面上成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揭示了"狂欢化"对作家艺术思维和体裁形式的影响,对文学与人学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文学观念的层面上,巴赫金独树一帜地宣称:文学是一场"狂欢化"的活动,一切本真意义的文学应具有"狂欢化"的精神,呈现"狂欢化"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世纪末”在时间概念上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转型期的西方文学此时产生两股审美潮流,分别是“复归自然”的原始主义和“逆反自然”的颓废主义。看似完全相反的两股潮流共同成为工商文明的批判者,两者的批判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科学主义时空观的重构。为适应资本增殖,科学主义意在塑造精确、可测、生产性的时空感。原始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时间意识的空间化,颓废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空间意识的时间化。“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催生了新的“时空”意识,为20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质的世界观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潘承玉 《学术论坛》2006,7(9):132-137
伴随着近年明清史研究最振奋人心的创获顾诚《南明史》的问世,有关南明文化特别是文学的研究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历来史家关于“南明”的时空界定未曾统一,“南明文学”概念究系何指更从未见人澄清。文章考察了“南明”的词源、南明史实在时空的窘仄以及迄今为止的南明史著作的叙事策略,提出了南明文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追究南明时代的历史属性,拓展出南明文学的心理时空。文章最后认为,只有在一个极为开放的宏通的视野中去把握南明文学,才有可能没有遗珠之憾地从中解析出有关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观念上 ,语言是作为文学的媒介被论及的 ,文学仅在虚构意义上区别于现实真实 ,因此文学被称为“谎言”。而 2 0世纪“语言论转向”之后 ,语言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使语言成为“文学性”命题的全部问题 ,但由于语言的修辞性或语言自身能指与所指的分裂造成的语言所对应意义的被遮蔽 ,语言因此被一些美学家称为“谎言” ;中国诗论上的“言不尽意”在某种层面上与此种意义上的“谎言”不谋而合。本文将两种“谎言”的不同指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以期对文学语言、文学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6.
支宇 《天府新论》2004,(4):F003-F003
巴赫金是2 0世纪人类文化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文论家和文化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广袤而充满传奇色彩。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境况下,巴赫金长时间不为人知。随着思想的解禁和时代的变迁,巴赫金的著述才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个思想领域和思想潮流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巴赫金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巨大。巴赫金的基本理论立场和重要批评术语,如“复调小说”、“对话理论”、“狂欢化”、“时空体”、“叙事理论”等等成为理论界、评论界最常用的概念。根据曾军的统计,从1982年到2 0 0 1年,我国已发表专题论文70余篇,出版专…  相似文献   

17.
20 0 4年 6月 1 9— 2 0日 ,“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河北教育出版社、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 ,旨在检阅俄语学界、法语学界、英语学界、德语学界、日语学界、汉语学界近二十年来对巴赫金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探讨新世纪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建设中的“对话”机制与“复调”格局建构课题。来自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巴赫金的思想和概念体系对现代科学的意义”等三十多个具有前沿性的课题进行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析了巴赫金以对话为核心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以及巴赫金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深远影响,认为巴赫金关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宏观又微观,结合了“历史与美学的思考”。巴赫金对文学本文作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的重要发展。巴赫金理论主要包括:复调、语言杂多、狂欢化现象;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主体性建构;言谈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话主义不仅是对转型期文化的不确定、未完成性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思索、把握当代文化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19.
杜维明的体知概念包括伦理之知,体知责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体知责任在认识层面上表现为“负何责”的问题,即人是如何体知到伦理责任的?梁漱溟和列维纳斯提出了“理性”和“欲求”两种体知责任的方式。体知责任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如何负责”的问题。责任的践履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伦理情境中生成的。上述两个话题都涉及到“负责为何”的根本性问题。在人际关系中体知责任是人的存在获得统一性和责任主体得以确立的保证。从尊重或敬重等不同的路径来体知责任进而塑造责任主体本身就是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张燕 《晋阳学刊》2013,(3):36-39
“文之枢纽”为《文心雕龙》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是刘勰“论文”之枢纽,也即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术指导的原则性纲领.其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文学创作的“体”与“变”.刘勰主张“宗经”、“辨骚”,实际上是将二者视为“体”与“变”的两个文学源头,后者甚至可以视为《文心雕龙》最深刻的论说动力所在,由此建立了一种凸显文学史意识与文学经典意识的“经——骚”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