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与科学发展源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其中近代留学生的归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百年来的不同时期,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从宗教留学走向世俗留学;从科技救国到变革社会;从东洋留学到西洋留学。几代留学志士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初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乃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化、发展的产物。近代职业教育针对传统教育现将教育与现实、教育与职业相割裂之弊,从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生产、教育与社会诸方面来认识和实施教育。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之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本对1912—1931年间中国职业教育初期发展作了粗略的梳理,力求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近代职业教育之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3.
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近代译书则起于鸦片战争前后,它不仅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宗教,而且广泛地宣传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哲学、自然、社会等层面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同时也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山水诗、田园诗、竹枝词等创作是传统生态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陇右近代诗歌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又表现出对政治与社会生态的强烈关怀,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精神的着意突显。其民间视角和原生态书写,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色。以生态批评作为切入点讨论陇右近代诗歌,是地方传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也能够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文化精神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代海派通俗小说是上海都市社会的忠实记录,不仅描画了上海都市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上海都市伦理和道德问题。因此,以近代海派通俗小说为研究标本,能够深入地剖析和透视这一时期中国都市伦理的发展和演变。从近代市井小说、晚清谴责小说、海派言情小说三种主要类型,可近距离地审视近代上海都市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伦理、政治伦理和婚恋伦理问题,从而捕捉中国都市新伦理的源起图景。这些新伦理意识决定了近代都市社会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上同传统社会的巨大分歧,也让盘踞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制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捕捉社会风气之先的近代文人以及新一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善个人生活、改变社会风尚,进而铸造现代国民人格、培养文明健康伦理关系的人文努力,为中国伦理道德由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转型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超越了以前一切启蒙思想家,实现了启蒙的中国化;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实质,从而把握了近代中国启蒙的主题;精确地阐述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理论内涵,揭示出中国近代社会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与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存及其互相依赖的关系,从而说明了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将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科技合理性的理论演绎总体上分为基于客观性和规律性的逻辑合理性、基于社会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合理性两种进路,后者是在对前者的价值困境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扩展了科技合理性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的考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价值维度上对科技合理性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对科技理性展开了深刻的生态批判,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理性视角重构科技合理性,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本质、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代科学技术结合到生产力中,形成科学化的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把中国从一个不可溶的社会结构向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变,这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效应,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人文展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充实丰富的内涵,这对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的侧面被忽视了,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应补充上这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社会进程中,甲午海战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分水岭。在“以强敌为师”的旗帜下,中国国内掀起了近代游学日本的高潮。作为清末留日的先驱,戢冀翬在海内外践行革命,并与革命同道积极创设多种革命报刊,成功实现了自己从留学日本的先驱向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代宁波籍工商人才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工商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历史环境和群体特征诸方面分析近代宁波工商人才群体在近代中国险恶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商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各种因素,足以肯定宁波帮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恽代英的文化观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观,同时有着自己的中国特色.他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和近代中国革命的需要,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事实求是的评价,并就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经济结构为透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是以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启动点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整个杜会转型的性质、趋向及归宿。转型期的经济结构是由新旧、中外诸种因素和二元混合机制构建而成的。这种构成机制赋予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明显的中介性质,而这种中介性恰恰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过渡性的特色。近代中国经济二元混合结构于本世纪初成型,它标志着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矛盾运动的完全无序化。这种社会结构矛盾运动的无序化和发展变革的多元取向,给近代中国人民的选择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和迷惘。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生了变化。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思考中国近代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知名社会活动家容闳,一生历经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整个历史过程。他以“西学东渐”为职志,为挽救民族危亡和谋求社会进步,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应时乘势地紧贴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进程。借助其自传体回忆录《西学东渐记》,有助于认识容闳现代化思想生成和演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关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的一贯观点。本文试图从军事、政治、经济几方面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最主要矛盾,它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矛盾和斗争。通过对毛泽东同志一贯思想倾向及有关重要论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并一贯坚持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一结论,从来没有放弃或修正过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二十多年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从中国近代人口史到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从书斋和图书馆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简析我国近现代学校课程的历史发展郝德永一、我国近代学校课程的历史发展我国近代社会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酉方列强相继侵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古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外来军...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晚清社会兴起了一股激烈地反传统的重商思想,一些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因素伴随着重商思想的发展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些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因素,从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奠定了晚清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雏形。在重商思想的实践中,晚清中国开始了举步维艰的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商业社会转型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