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徐锡麟英勇就义已经七十五周年了,可是,史学界至今对他的阶级属性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论及徐锡麟时,往往只注意他排满革命的言行,而忽略其贯穿始终的反帝爱国思想,从而认定他是种族复仇主义者,把他视为地主阶级反满派.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着重探讨徐锡麟的反帝爱国思想,及其与排满革命的关系.这既是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发扬其爱国和革命的精神,也可能有助于对他作出全面的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浙江绍兴东浦人,光复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由地主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家庭,秉性刚毅倔强,从小读书,聪明好学,尤善天文、数学,更重武术,……二十一岁为诸生,一九○一年受聘于绍兴府学堂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过去,人们在评述徐锡麟历史功绩时,往往侧重于他的“排满革命”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3.
陈伯平是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革命人物。他曾经与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员共同策划进行了浙皖起义。由于其英年早逝,加之长期以来学界之研究多侧重在浙皖起义的领导人徐锡麟、秋瑾身上,故对其生平与革命事迹之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其生平诸事之研究,考证出其出生地所在以及其加入光复会的大致时间与介绍人。  相似文献   

4.
1911年,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首先从武昌爆发,很快席卷全国。其来势之猛,发展之速,实为有史以来所罕见。这场伟大革命之能在短时期内形成如此巨大声势,原因固然很多,而数以千计的新型知识分子结成领导群体,同心协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无疑起了关键作用。在已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研究辛亥革命人物的文章不少,但把领导这场革命的领导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集体作用则罕见。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补前此研究之不足。所谓领导群体,本可称为领导集团。其所以不称集团,主要是考虑到这个领导群体尽管绝大部分加入了同盟会,但也有一些人如章士钊、吴禄贞、徐锡麟等未曾加入;有些则加入后又分化出去了,却仍坚持反清革命;还有一些人如蔡锷、张凤翙等究竟加入与否?至今尚  相似文献   

5.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结集。这些优美的篇章闪烁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光芒,表达了鲁迅极其鲜明的爱憎感情。透过那些动人的忆述,我们也可窥见到青少年时代鲁迅思想的阶段性的发展和变化。 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其时离一八四0年的鸦片战争已约四十年,但离轰轰烈烈的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太平天国革命才只十多年。因此,鲁迅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论断的,“自从一八四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蒋翊武在反清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有铁血救国的反清革命思想、注重素质的军队教育思想、以战止战的国防战略思想和知己知彼的军事统计思想。蒋翊武的军事思想讲求政治性、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于武昌首义的发动和成功,对于推进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章士钊(1881—1973年),字行严,笔名有秋桐、孤桐、黄中黄等。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宣传家、社会政治活动家。他出生于社会动荡,清王朝腐败的时代,加上家境贫寒,父母早逝,逐渐养成了他执着自为的秉性,并渐渐产生了对社会的抗拒,反清革命思想渐次滋长。1902年春报考南京陆师学堂,决心从戎救国。章士钊读书“用功甚苦”,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前曾有过一段投身"乱党"的日子.他参加过反清志士的秘密团体"暗杀团",发起并领导过反清斗争的革命组织"岳王会".但许多相关历史真迹已湮没不闻,或语未能详.寻索陈独秀早年政治活动的心理轨迹,清理其投身革命的思维逻辑,诠释其斗争风格的形成契机,这对于陈独秀后来的革命事业无疑也是一种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姜应芳(1833年—1862年)贵州天柱金溪人,出身于贫苦的侗族农民家庭,是清末杰出的侗族农民起义领袖。1855——1862年,他领导了贵州天柱地区的侗族农民反清起义。在起义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整套的纲领、口号和政策,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平等思想。 一、姜应芳平等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邵力子先生(1882—1967)是对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爱国人士,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代报人。他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以办报投身于反清革命事业而声名遐迩。当我国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时期,他是一位远见卓识的记者和主编。他主编的《觉悟》,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表达了人民  相似文献   

11.
1907年由徐锡麟、秋瑾领导的"皖浙起义",作为近代东南人民向满清王朝发出的致命一枪,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壮烈、影响最大的起义之一。起义不但在江南地区重创满清的统治,还哺育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清意志和革命运动。为缅怀先烈的英雄壮举、弘扬优秀民族传统,2007年7月14日至16日由浙江绍兴市委主办的"皖浙起义暨徐锡麟、秋瑾就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绍兴市绍兴宾馆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分别就"皖浙起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教训及徐锡麟、秋瑾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探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伦敦被难的根源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民主革命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伦敦被难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伦敦被难的根源就是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基,伦敦被难事件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从伦敦被难开始,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更加成熟,形成了指导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雏形,并转变成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  相似文献   

13.
试论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转变过程,也正是他早期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文拟就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与特点,谈点粗浅的看法。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18年夏他由长沙赴北京以前,是他早期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的政治思想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早年参加光复会的问题,是寻绎、辨识伟大革命家鲁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思想发展线索的重大问题。鲁迅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到与光复会人物的来往很多。如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就写到他与陈子英同去横滨迎接徐锡麟、王振汉(徐妻)、陈伯平、马宗汉、范爱农等一行十余人的事,这是光复会中人称之为“捐官握兵权闹‘中央革命’”的活动,又写到王金发在光复杭州后,带兵进绍兴当了都督之事,这又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开始革命,以创立兴中会为标志。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多元的,一面倾向革命,一面希求改良。在西医书院求学时,他接受的是西方基督教的救世思想和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在同维新人士的交往中他又接受了改良思想。在接触和吸收这些思想的过程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不断给他刺激,终于使他实现了从不满清廷到决心覆灭清廷的转变,最终形成了反清革命思想。一、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求学时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孙中山早年所受的教育,既有传统的私塾教育,又有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但两者相比,以后者为主。从孙中山早年所阅读…  相似文献   

16.
陈少白在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革命组织、革命联络和革命宣传。他先后参与组建兴中会香港总部和兴汉会,对革命组织的早期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联络日本革命志士参与中国革命,游说保皇派联合反清。他还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在当时省港南洋一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演达的民主政治思想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其社会历史时代的特征。他的这一思想是其国民革命、平民革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07年,光复会领导人如徐锡麟、秋瑾等先后在安徽、浙江发动的反清起义失败后,光复会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不得不寻求在海外的发展,光复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变,在一系列问题上与同盟会的利益相冲突,二者之间的关系开始裂变并走向公开化。二者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对后来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志群是晚清妇女报刊界贡献最大的一个报刊创办者,他先后主编与创办《女子世界》(续办)、《神州女报》,和《女报》。《女子世界》思想激进,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融为一体,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神州女报》是为了纪念秋瑾而创办,因此大量刊登秋瑾被杀一案及秋瑾的作品,同时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女报》是《神州女报》的继续,为了能较长时间办下去,不直接谈反清革命,主要内容集中在女学、女权、改良旧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作为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反封建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等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对当时处于迷惘状态的人民起到指导作用,但他的思想也存在着弱点和缺陷,曾一度徘徊于改良思想的边缘,并作出了一定的实际行动。其改良思想不是他一时之想,而是由于长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反封建反清方面,他不愿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对清政府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帝方面,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认识不清,对反帝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认识不足;对革命问题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破绽;最后由于对留日学生的失望之情,促成陈天华改良思想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