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核心议题。阿尔都塞以保卫马克思的立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他通过认识论断裂和总问题的思想,把马克思思想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段,即作为意识形态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和作为科学的成熟马克思思想。青年马克思的总问题是人道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人道主义总问题的彻底抛弃、采用新的总问题产生出科学理论。由于科学和意识形态绝对对立,他反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理论反人道主义。从保卫马克思的角度来看,他实则只是极端地保卫了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因此,他在形式上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实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全文公开发表以来,研究“青年马克思”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潮之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性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解释造成了许多思想上的混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正视这种所谓“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闹剧,廓清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本来面目。总的说来,在西方学术界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要完整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针对当今学术界出现的“两个马克思”,用“青年马克思”来否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笔者希望通过对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历程的探讨来否定“两个马克思”之说,站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客观的评价马克思早期思想。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问题普遍显示出理论上的热衷,但其研究与马克思本人的研究大有异趣。本文以马尔库塞为例,试图从研究的角度、对象、方法、结论等方面比较其异化论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之差异,以加深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郑忆石 《南都学坛》2004,24(2):107-109
阿尔都塞是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他通过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总问题”———人道主义的分析 ,以及对人道主义的理论定位和理论本性的揭示 ,论证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时限 ,即人道主义只是青年马克思思考的“总问题” ;提出成熟的马克思思想 ,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极端论断。  相似文献   

6.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在研究青年马克思时,提出了研究的方法问题。阿尔都塞认为,过去一些从事青年马克思研究的人,采用的都是一种“目的分析法”。这种方法使人们在研究青年马克思的过程中,用一种既定的目的,即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从青年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唯物主义的成份。在阿尔都塞看来,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研究方法。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思想总体法”。这种方法要求人们研究青年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上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通常用“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来标定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并认为代表这两个特定阶段的典型著作,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 许多研究价值问题的同志认为,青年马克思重视人的价值问题,这方面的论述集中表达在《手稿》里对“人的异化”问题的解释中。那么,成熟马克思是否也重视人的价值问题呢?这些同志绕过《资本论》,认为成熟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问题的论述,可以用马克思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那条“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发表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讨论。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手稿》称之为“新的福音书”,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顶峰”。因此,提出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老年马克思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从而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即《手稿》的青年马克思反对《资木论》的老年马克思,否认马克思的思想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 ,就异化现象作了独创性的阐发 ,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路 ,实现了他所说的“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的理论”的目标。他在异化问题阐发中 ,存在着用黑格尔眼光来看马克思的“严重的错误”。他对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命题的阐释 ,既有积极扬弃异化的意味 ,又有可能走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但是 ,他并未有意识地去创建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思想之中究竟有无生命观?马克思本人是否关照了人的现实的生命问题?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两种相互对峙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与生命哲学思想绝缘,根本不存在马克思的生命观;另一种观点则指出,生命哲学可谓马克思思想的巅峰,而且马克思生命观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阐述都有失偏颇,在客观地考察与评析这两种论争之后,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一种“唯经济决定论”,也绝非“唯科学主义”,更非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学说,人学生命思想是切实地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对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解读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和曲解;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它区别于近代启蒙传统,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青年马克思向成熟马克思的过渡变得顺利成章;成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同样有人道主义意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理论界长期否定与批判"两个马克思"的概念,认为这是西方学者有意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实际上,这一概念反映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的历史事实,体现出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前(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实质也不是确认谁是"真正的马克思",而是确认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但并不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清"两个马克思"的界限属于事实判断,而一些学者在解读与阐释马克思学说时却经常混淆这一界限,误解或曲解了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科学历史观”的创造者著名于世。但也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他的历史观只有科学规律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客观规律的总和。其实,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科学规律是离不开人的,它们是人的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结合,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理论品格。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对传统的理解方式和解读模式不断进行反思。就国际学术界而言,“走近马克思”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口号。直面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从马克思文本著作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成为普遍的学术研究方向。以美国学者洛克莫尔(Tom Rockmore)为代表,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arxafter Marxism)成为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回到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种认识,但由于缺乏切实的学术目标和具体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离真正“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还存在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最初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法、宗教和哲学问题。但在1843年前后,他的研究领域却发生了“政治经济学转向”。为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一致性”认识,回应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要求,通过分析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研究政治经济学前后阶段的主要文献,从“政治经济学转向”缘起的四重语境中还原出青年马克思这一转向的具体情形,即现实生活语境、交往激励语境、思想发展语境和立场转变语境。透过这四重语境,可以发现该转向是马克思敏锐把握市民社会内部问题根源、苦苦求索人类解放的必然过程。这不仅促使马克思走向了扬弃旧哲学的道路,同时也为他寻求人类解放的探索之旅开拓出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以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前提。而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需要破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解释学观念,也需要破除实用主义的解释学观念,更需要破除对待马克思的一种非历史的观念。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研究马克思同其他思想家的关系,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研究存在四重误解。重新研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变革的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包含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受到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无情指责.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是反民主的,甚至马克思主义阵营内也出现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与民主关系的错误理解,从而使得对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诘难的辩驳呈现出苍白无力的一面.其根源在于对马克思最高哲学诉求的不理解和忽视.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学者对这一视角要有充分的理论自觉,不仅要敏锐地意识到从马克思最高诉求视阈下解读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的论争过程中有力地指出来自资本主义阵营对马克思种种歪曲性的责难的问题的虚假性,同时注意在深切理解马克思思想精神实质尤其是最高诉求下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其人的解放观念也经历了从人本主义的激进的思想话语到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话语的逻辑转换过程。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是怎样拓展人的解放理论视域,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现实出发去拓展人的解放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两个马克思"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批判某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的错误时,不能因此否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不能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先天论和量变论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而应当用唯物史观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应当尊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事实。从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有理想主义者的马克思,有黑格尔主义者的马克思,有“费尔巴哈派”的马克思,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超越以后,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亨利·列菲弗尔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声称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官方化”了,提出既要“继续”,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主张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寻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源泉,以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并加以“革新”。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要按照两条主导线索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这两条线索就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他把“异化”一词看成是“显影剂”和“催化剂”,提倡沿着“异化”这个概念的轨道去探索一切问题。在所有“异化”问题中,他认为政治上的异化是最严重的异化,是“在国家中和在国家帮助下”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