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翰·奥斯丁自觉区分了实证法以及实证道德共同包含的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并明确肯定了法与道德的内在关联,因而提出了一些远比哈特等后世追随者深刻的见解。可是,由于不了解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微妙差异对这种区分的决定性作用,奥斯丁在某些问题上又犯下了把实然与应然混为一谈的理论谬误,不仅声称应然性的效益原则本身就是实然性的科学真理,而且主张实证法的实然效力构成了应然性的正义标准,结果陷入了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尤其在“恶法亦法”的问题上展现了法律实证主义严重扭曲正义感的深度悖论。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化与信仰对道德的本体论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道德现象的研究只有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寻求道德的终极根源和精神依托,从根本上恢复道德的权威,才能发挥道德维持人类整体生命的作用。本文认为,道德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实然性背后的应然性,道德应然性通过对人类文化背景中的总体精神———信仰的依赖并通过扩展信仰的形上神圣性实现对实然性道德的支配,这个过程意味着信仰在实质上构成了整个道德的精神本体,信仰既内契于精神生活,统摄精神生活,又通过它的本体功能体现出它对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终极的“应然”状态。但是,实然状况与应然图景之间的巨大鸿沟,要求中国共产党把握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样态,并在实践中认识、趋近并超越“阶段性应然”。在“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之中理解共同富裕,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进程,要从当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定位出发,把握“人的相互依赖”“以物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自由个性”三大社会形态并存共生的时代特征。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然”朝着“应然”的正确方向转变,必须找准两大路标:一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吕宏波 《船山学刊》2007,63(1):203-205
本文主要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合力量和价值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道德都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系,而要把组成道德的诸多原则和规范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其功能,就必须有一个价值原点作为其灵魂才能实现。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个价值原点或灵魂。它不仅是把社会主义道德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整合力量,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由“应然”转化为“实然”的价值动因。阶级社会中,任何道德体系除了作为其核心层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是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外,它还必须把历史上作为文明成果积淀…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7.
“在我头上面的是灿烂的星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律令”。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康德这位近代德国哲学家的个性。康德倾其毕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与道德律令的“绝对性”,由此也形成了他哲学体系中两条泾渭分明的主线:科学与道德。从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思维的这对矛盾所留下的痕迹。明确地划分科学与道德,又含蓄地谋求二者的统一,这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8.
廖才林 《东南学术》2005,(5):165-166
一、“应然”与“实然”之统一何以可能生态化的法学方法论主张方法论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从法哲学角度看,这属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范畴。我们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托马斯认为,如果实然与善被认为是不可分地关联在一起,那么,实然被认为不仅仅是事实,还包含价值的部分。与此相应,黑格尔把现实未当作纯事实来理解,其名言“合理的是现实的,现实的也是合理的。”大致与“凡是实然的都是应然的,凡是应然的都是实然的”这个命题相对应,可见,“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论信仰对道德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在实然性上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在应然性上与存在于更广泛文化背景中的信仰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前的道德问题研究中,人们多偏重于对道德实然性(道德的实际状况、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道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探析而疏于对道德应然性(道德存在的历史根据、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精神条件、道德标准的界定等)问题的分析。结果,道德问题的研究被置于所谓“道德滑坡说”、“道德爬坡说”、“道德代价说”、“二律背反说”以及“外灌和内引说”等众说纷坛的理论困境之中,这种态势不仅不能给道德实践提供统一的标度,反而…  相似文献   

10.
(一) 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劈头第一句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①这句话可谓全文之纲。 接下去他说:‘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人类缺乏理智么?并不,问题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主客观原因,人的理智被捂盖住了,人因而处于蒙昧状态,即康德所说的“不成熟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类当然没有能力对自己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批判,而只能因循既定的社会状况和思维习惯,安之若素而不觉得需要改变什么。为此,康德大声疾呼:“要…  相似文献   

11.
韦森 《东岳论丛》2004,25(3):27-42
通过对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约翰·R·塞尔“如何从‘实然’中推出‘应然’”一文的商榷 ,这篇文章对哲学、伦理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一些深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发现 ,塞尔试图用语言哲学推理的五个语句“七巧板”来试图在道德哲学中的“实然———应然鸿沟”上搭建桥梁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通过对当代语言哲学和元伦理学一些深层问题的讨论 ,作者认为 ,即使接受进化论的一些理论断想 ,我们今天也可以猜测到 ,人类的语言、道德和理性是在同一个过程中演化生成的。最后 ,这篇文章还讨论了语言、道德与制度的关联 ,并阐述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提出的“产权是道德之神”命题和韦森最近提出的“道德是产权之魂”命题的理论涵蕴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2.
法家政治形上学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由《管子》应然的政治形上学向《韩非子》实然的政治形上学发展,其实质就是由关注政治伦理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类政治实然形态的视角。法家以道与天地万物的形上秩序为依据,构建一种以君道为核心,以君、臣、民为结构的政治秩序,涉及“一”与“多”、“常”与“变”、“显”与“隐”、“无弃”与“干涉”等人类政治的根本困境。《管子》以道与天道之价值来统摄政治,对恶的或非仁义的手段持否定态度;而《韩非子》则以道理论之存有原理为依据,主张圣人以“缘理”和“取情实”来指导实际的政治生活,黑白、善恶皆蕴涵于其中。人类政治既有存有层面的客观事实及其必然道理,又有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道德原则,是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韩非子真正从政治形上学的角度为人类政治奠基并指出了人类政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第三种叙事方式:对休谟法则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航  黄勇 《浙江社会科学》2006,305(5):24-29
2000年以来的国际学术界,一场由经济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共同发起的“跨学科思想运动”,正在撼动“休谟法则”的根基。他们对人类“趋社会性”的研究表明,康德所谓“超验”的“道德律令”,罗尔斯在“无知之幕”下构建的“正义选择”,不过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作为人类合作秩序的社会规范,在经过自然与环境双重选择和人类长期演化之后,被“固化”在我们身体和心智中的禀赋与品质。从人类心灵与社会共生演化的角度看,“实然”与“应然”之间,不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探寻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的中介 ,是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使命。“适然”是连接“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适然”是从“应然”到道德“实然”的可操作性体系。它包括转化系统、接收系统、决策系统、评估系统等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因此 ,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有两条可供选择的思路 :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伦理学。前者的弊端分析表明 ,后者才是优化的选择。加强后者的研究 ,是当代中国伦理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看来,人格的提升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必须把自身同道德原则结合在一起。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必须是对人的一种“绝对命令”,人类只有尊重它,人格的提升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澄清了"德性就是意志的道德力量"的涵义,并且阐明了康德德性论的基本原则;其次讨论了康德对道德命令和实然命令的区别,以及对传统幸福论伦理学的批判;再次,揭示了康德道德命令向道德公设"退缩"的独特涵义:德性的力量是有限度的.最后,文章论及康德的道德问答法之于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几十年里,“自主”概念在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地运用.在“贝尔蒙特报告”中尊重自主原则作为首要原则被正式提出.人们普遍认为,生命伦理学的自主原则来源于康德的自由理论.实际上,自主在康德的理论中不只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且是哲学的基础.在康德看来,尊重自主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价值和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认可,剥夺别人的自主权是将他人作为手段,而不是将他人作为目的去尊重.在一直都是以医生为主体的医患关系中,强调人的自主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但是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不是自上而下、直线式地将道德规则运用于具体情形中的.在医疗实践和医惠关系中,实践康德的道德理论将会面临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历史观在本质上也是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它意味着,在对人必须吃喝住穿基本事实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实然”的分析中包括含着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应然”的追求;在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中包含着对人的活动的价值规律的评价和理解。割裂这种统一次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抽象人道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20.
张春玲 《学术论坛》2006,(2):199-202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这两种形态之间有统一又有落差;使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建立从“应然”教育目的到“实然”教育目的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