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这场笔墨官司,据说是由胡适开头的,六十多年来一直在红学界聚讼不休.近年来,不少红学家认定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乃是无名氏的续作;也有红学家认为就是曹雪芹的原著,胡适早年提出的曹雪芹作前八十回,高鹗续后四十回的论断缺乏科学根据;有的人还认为后四十回中包含有曹雪芹的某些手笔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近据新华社上海1987年9月18日电文称:复旦大学统计学系副教授李贤平采用计算机科学中的模式识别法和统计学中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并结合过去红学家发掘的资料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认为它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据《石头记》增删而成(前此另有人作《石头记》,成书于1732年前后,约三十万字),其中插入他早年著的《全瓶梅》式小说《风月宝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之我见郭树荣《红楼梦》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我则认为,不仅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也出于曹雪芹之原稿,只是前八十回是增删修改后的定稿,后四十回是高鹗在曹雪芹原稿基础上加工、整理后刊行的。让我们先...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其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至今,诸家分歧很大,难求一致。林语堂认为,高鹗后四十回不但未违背前八十回,而且是据曹雪芹八十回后的佚稿“修补”而成,并非“补作”,更不能够斥为“作伪”。高鹗续书思想艺术价值很高,他的功劳很大。林语堂之肯定后四十回,与别人不同之处是细致地研究文本,用后四十回文本的种种事例,证明完全抹煞高鹗后四十回有欠公平。特别是,林语堂关于此题的深入研究工作,完成于五十、六十年代,实属不易,值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对待神权的问题上,态度截然不同。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思想倾向或艺术描写方面,续书比之前八十回都有着本质的差别。高鹗为《红楼梦》作序时曾经写道:“予以是书,……尚不背于名教……遂襄其役”。正是为了把《红楼梦》纳入“不背于名教”的轨道,高鹗不但对前八十回作了许多重大的篡改,而且在续书中,严重地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歪曲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为封建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尽管在全书120回中,他迟至第38回才正式登台亮相,又在第104回就因病死而退出了小说正式描写的范围;尽管在汉末至晋初这一百多年里,诸葛亮在政治舞台上实际只活动了二十几年,《三国演义》也只写了他自27岁初出茅庐到54岁星陨归天这27年间的事迹,跟百余年相比,不过四分之一。但是,正如许多论者正确指出的那样,诸葛亮是这部煌煌巨著实际上的主角:“三顾茅庐前群雄纷争,是前奏,替孔明的主戏布置气氛,……待他一死,兴味索然,那种收场是快速而潦草的。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中女性色彩描写的背景下,<红楼梦>三种叙事层面中林黛玉色彩形象构成是立体的,不同层面中有微妙差别存在.特别是黛玉、宝钗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中色彩类型的变化表现了曹雪芹、高鹗对她们的隐性评价.黛玉色彩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女主人公的明显不同,昭示了黛玉形象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8.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向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高鹗续书说,一是程伟元、高鹗合续说。前者已得到许多红学专家的赞同。虽然如此,也还有人认为,高鹗或程、高仅仅是《红楼梦》一书的加工整理者,而不是其任何一部分的作者。这种说法也许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前些时,我在阅读脂本系统的影印本时,偶然注意到“脂稿本”后四十回的文字歧异,似乎有助于探讨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这里记下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是近二百年来有争议的大问题。自从胡适考证以后,“高鹗续书”说已占统治地位。解放后我国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直接标着“曹雪芹、高鹗著”,说明已确认后四十回系出于高鹗之手。这其间虽时有异议,但大都语焉不详,也不受红学界的重视,似乎是铁案如山,莫可动摇了。人们要问:把《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归高鹗,是符合实际的吗?我以为,无论从史实根据或艺术分析上看,这种论断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即不是实事求是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仍应属曹氏。高鹗(还应当加上程伟元)的工作,基本上只是修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现在我们是看不到了。但从作者亲友脂砚斋等人在八十回中所加的批语来看,作者不仅基本上已写成全书初稿,而且这些批书人也读到过后面那一部分稿子。因而他们在  相似文献   

11.
我曾就《红楼梦》后四十回写过一篇专论:《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见本刊1982年第1期,简称《著作权问题》),概述了我对“高鹗续书”的若干不同意见。由于篇幅所限,有关“脂评”中涉及八十回后情节的,我在那篇文章里都没有谈到,更未加以分析。这里,想专就“脂评”再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海内外研“红”学者。 “脂评”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提示  相似文献   

12.
要论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当推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宇治十帖”是它的后十回。在这后十回中,不仅主人公和前四十四回不同,作者的褒贬态度也不一。为此,在日本源学界引起了争议。有人推测此乃作者紫式部之女贤子所续,但因“年代既久,无法考实,”终不可信。笔者认为,即使“宇治十帖”出自他人之手,但他毕竟是续《源氏物语》,因此他就应该尽量和紫式部的创作意图保持一致,否则何为续书呢?!因此,无论“宇治十帖”是出自紫式部之手还是他人之手,它既然是这部长篇  相似文献   

13.
《说唐后传》是《说唐全传》的续书,五十五回,现存最早的刻本为乾隆三年(1738)姑苏绿慎堂藏板,题“鸳湖渔叟较订”,有绣像四十幅。又有《别本说唐后传》,卷端题“姑苏如莲居士编次”,文字上较前本多有删除。小说作者的姓名已难以考订。 小说叙唐太宗登基后扫北征东的故事。前十五回写唐太宗亲征北番被困木杨城,罗成之子罗通较场比武夺得帅印,统军北上救驾解围。后四十回写太宗欲征辽东,梦见自己被敌追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改出来的杰作──试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与诸本的关系花美云《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梦稿本》)的出现,是中国红学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不但为我们研究后四十回提供了确凿的佐证,证明它不可能为高鹗所写,也为我们从文学上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贾元春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角色。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她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这个人物的影子始终笼罩着整座大观园。在宗族关系上,她是贾府“老祖宗”的孙女,在政治上,她却是贾府真正的“老祖宗”。因此,每个爱读《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体现《红楼梦》深刻的社会政治主题,曹雪芹应当给贾元春安排什么命运呢?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高鹗和程伟元。他们在续书第九十五回写道:“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6,(10)
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及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关于女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也体现出作者的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女性读书受教,主张男女平等及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批判传统思想对女性教育的束缚,主张女子要打破世俗礼教的压制,呼吁女子走出闺房,要同男子一样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这些都是《红楼梦》体现出让后人有据可循的前卫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高鹗以与程伟元合作补订《红楼梦》后四十回而闻名,其诗词反倒湮灭而不彰,历来很少有人论及。其实在乾嘉诗坛上,他虽不能跻于袁枚、赵翼、蒋士铨和沈德潜之列,但与同时知名的郑燮、张问陶,黄景仁相去不远。故不论为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艺术,为弄清乾嘉诗风的全貌,抑为了解高鹗其人,都不宜无视他的诗词。  相似文献   

18.
《兰州学刊》1985年第6期,发表了夏荷同志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的文章。该文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续弦杜芷芳所续,而且还认为“今天所看到、所知道的种种不同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本,包括:<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的原稿、<容庾藏本>、<蒙古王府藏石头记>、扬继振旧藏<红楼梦稿>即<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等等就是杜芷芳一次次修改的、心血的结晶。它们曾像前八十回抄本一样在海内流传。”根据是,杜芷芳写过一首<悼亡诗>。其诗曰: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见的《水浒全传》的续书,主要有两种,也可以说是两个系统。一个是明末清初署名“古宋遗民·雁宕山樵”的浙江乌程人陈忱的《水浒后传》八卷、四十回,他写的是混江龙李俊建国海岛的故事,实际上则是抒发其黍离麦秀的怀念故国之思。另一个是清代咸丰间署名“忽来道人”的浙江山阴人俞万春的《荡寇志》七十卷、七十回的结子一回,他写的是祝家庄里的余孽祝永清和陈希真父女剿灭梁山全伙好汉的故事,写  相似文献   

20.
<正> 《金瓶梅》是以《水浒》第二十三回、二十四回中的西门庆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因此,在情节上颇多相同之处,但有些情节也作了较大的变动,其中变动得最大的是西门庆之死这个情节。本文拟从这方面情节变动的对比分析中,对两部古典小说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作一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