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谈的别名     
清谈是六朝时期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主要流行于文士名流之间。除本名外,还有许多别名,如谈玄、谈虚、清言、麈谈、共论等。谈玄的“玄”,相对于“象”即具体而言,谈玄就是指所谈为抽象的远离具体的东西;“虚”相对于“实”即“实务”而言,谈虚即指所谈为非功利性的内容;“清”则是相对于“浊”而言,有高尚之意。东汉后期,士分“清”“浊”二流,清流所议,称为“清议”。与清谈一样,清言的取义亦得之于所谈为高尚之事;“麈”即麈尾,为一种助谈工具,因士人常持此侃侃而谈,故清谈又曰麈谈;共论则是相对于两人之间的对谈而言,指众人共论的清谈形…  相似文献   

2.
"阴阳"与"五行"原是两种解释宇宙自然的不同符号系统。"阴阳"说偏重于解释世界的运动变化,从时间上来说明世界的存在;"五行"说则偏重于解释世界的结构组成,从空间上来说明世界的存在。"阴阳"与"五行"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描述和解释整个宇宙组织结构和动态变化的模式,其基本特色是以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世界。阴阳五行范畴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丛 《中华魂》2012,(10):44-45
如果提起引领中国当代设计潮流的领军人物,刘小康(FreemanLau)绝对应该占有一席。他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是策展人,是教师,是慈善家。并且他用实际行动推动了香港设计的发展。他为屈臣氏蒸馏水设计的水瓶,成为他事业的其中一个里程碑。该设计成功将艺术、文化、商业触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时达到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和促进本土文化的效果,简单的瓶装水却处处演绎着时尚。这个设计荣获"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大奖。  相似文献   

4.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名思想家对这种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6.
词中有不少句中韵,它源于诗的句中韵而比其更加复杂,一些还成为词调中的一种定格。本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词的句中韵分为句内叠韵、一句多韵、二字独韵和句中藏韵等几种类型,并探讨其与音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亮 《东方论坛》2004,(3):128-128
李泽厚先生曾说,不了解经典,就缺乏历史的深度.在中外文学史上,经典的存在不仅都生动地体现出其丰富的审美自足性,而且每每都玉成了文学史的深层维度,与文学史形成了一种同质同构的关系.姜振昌教授的新著<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5月版)正是从这里人手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亚青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社会科学的理论学派可以产生于局部的传统和经验,所以在不同社会文化中能够出现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如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和英国学派。但同时理论学派也需要符合通则性标准,不仅能够解释局部范畴的社会现象,也能解释世界范畴的国际社会现象。生成这种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确定的,经表象系统形成学理意义,并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霸权护持,英国学派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国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名花之一,素以傲雪凌霜,一树独先天下春的高贵品质而倍受人们所喜爱。自古以来,人们在植梅、咏梅、赏梅、画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在梅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梅作为一种客体对象,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先后经历了功能符号、情感符号、象征符号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意味着人们对梅花已由用到色,由实到花,逐渐确立了其客体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0.
自1983年起至今,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21年了,在这20多年里"春晚"逐渐成了中国社会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按央视二套的说法是"看晚会"已经与"放鞭炮"、"包饺子"并列成为了中国人过年的三大民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妇女经血为恶液或污秽之物的说法,并要求人们注意回避经期妇女以避其不洁.嫌恶与避忌经血是中国不论文野的普遍戒律,甚至连提起"月经"这个词都很忌讳.妇女来月经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人们都不喜欢直说,因此使用月经隐语成了一种常见的民俗文化现象,并长时期在民间流传.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有关月经的表述已逐渐往积极的方面转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诚如王安忆所说:"那时代就是这么充盈着诗情,人人都是诗人。"也正是这种美好的记忆,让生活于这个世俗而务实时代的中国文化人产生了"重返"与"重评"80年代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修辞史的研究任务,就是考察、描述、阐释修辞现象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演进的规律.研究修辞史是提高全民族语言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需要,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修辞学科建设和新开拓的需要,近百年来一直研究缓慢,必须加速探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有文字始的四千多年来,写作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写作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与精神生产方式,引导、教化、推动着社会与文化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论对范畴的界说,基本上都采用了描述的方式.这是由于以儒道为主流的先秦哲学思想认为,具体现象背后抽象的本质不可能直接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述.于是,就对各种抽象的哲学范畴通过以感性的"象"来描述从而对其加以界说.而初期文论的范畴就源于哲学,这样也就造就了文论范畴的描述性界说范式.而这种范式一旦形成,由于形式本身发展的独立性,也就把后来文论范畴的界说方式规定成了这种描述性.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后现代"倾向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当代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然而,学校的人文教育却对此缺少应有的介入和讨论,对这种消费文化的负面效应缺乏警觉.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入世"而不"顺势"的态度,帮助学生辨析隐藏在种种"现象"背后的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延安历史(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的研究,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8.
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传媒实力.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但这种飞越主要是传媒硬实力的迅猛发展,日益重要的传媒软实力则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竞争的非理性现象.要顺应时代潮流,遵循传媒发展规律,实现传媒的科学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传媒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20.
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百年史程,涌现出一批伟大的剧作家和杰出的剧作,老舍连同他创作的精品剧目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曾经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铸就过辉煌.长期以来,话剧作为"大众文化",曾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却在电子信息化时代遭遇巨大冲击和挑战.一度的剧坛冷寂和缺乏精品,使已趋于"小众"的话剧,更趋"小众".话剧危机是复杂的文化现象,话剧要走出生存的困境,根本出路在于话剧艺术自身的艺术审美之力--创作精品.重新审视和研究老舍的精品剧作创作,仍有挖掘不尽的人文内涵,老舍话剧创作的"精品意识",对新世纪中国话剧事业的振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