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坟·写在<坟>后面》)对战斗道路的探索,对革命战友的寻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在向外部世界作这样一些探索的同时,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更加适应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他在剖析着内心的阴影,克服着精神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用"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这个中心命题来把握鲁迅,从"论"的角度来解读鲁迅,以论立传,以传显论,是陈越先生所著<鲁迅传论>的显著特色.在越文化背景下来考虑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提出鲁迅的后天发展是基于获得了绍兴区域文化的先天"基因"的看法和见解,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杨剑龙关键词:乡土小说,民俗,风俗,濡染,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乡土小说中的茶馆酒店的场景、祝福祭祀的礼仪、赛神社戏的民俗、出殡祭坟的风习等的描绘,都使鲁迅的乡土小说洋溢着扑...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给喜剧下了一个定义,即“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从而与“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相对。鲁迅的这种喜剧观,具体而深刻地渗透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因而使他的许多小说具备着引人注目的喜剧性。我们研究这种造成喜剧性的喜剧手法,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学习鲁迅,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1 喜剧存在的前提是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如果反映于人物的身上,往往是表与里、言与行的不一致即“名”与“实”的错舛。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的:“剧中人物只有在自己并不严肃  相似文献   

6.
读《立论》     
鲁迅先生在《坟·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他们“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且自以为正路。”《立论》就是通过作品中“我”的一个梦境的描写,对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用  相似文献   

7.
读过鲁迅小说《药》的人,都不难发现,鲁迅在《药》的结尾处实际上设计了两个巧妙的细节:一个是瑜儿坟上的“花环”,一个是枯树上的那只“乌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药》这部作品时,往往只注意了瑜儿坟上的“花环”,而忽略了枯树上的那只“乌鸦”。如果按  相似文献   

8.
试论鲁迅杂文的体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式一词,最初见之于《文心雕龙》《体性》篇,指的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对《文心雕龙》深有研究的鲁迅,在《坟》的《题记》开头说自己这一本杂文集中的文章“体式上截然不同”,因为《坟》中除杂感之外,还有论文、演说辞、读书随笔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因此鲁迅所说的“体式”,指的也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  相似文献   

9.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儿童观的研究并非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但是,在有关鲁迅儿童观的问题中,鲁迅对“儿童本位论”的态度有重新评价的必要,而鲁迅的儿童观与日本童心主义儿童文学的比较,则似乎未曾有人涉足。本文便从这两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试图在人生哲学的层次上描述鲁迅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口头背诵马列词句,实际奉行孔孟之道,什么“凡事勿做绝了”呀,、什么“中庸之道……合理”呀,都是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的黑货,是早已被鲁迅批驳得臭不堪闻的破烂。重读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见《坟》),这篇著名杂文,对于揭露和批判林彪贩卖“中庸之道”、攻击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反革命罪行,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旧体诗大多作于一九三○——一九三五年间,在四十多首旧体诗中,讽刺诗就占了十九首。这些讽刺诗的体例活泼多样,诗人似随遇而发:或无题偶感、或打油戏作、或赠人酬友;其内容或论时事、或砭锢弊、或剖世情;表现手法或反语、或幽默、或夸张。但由于鲁迅“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所以这些诗作深刻地揭露、嘲讽和  相似文献   

13.
“三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白虎通》亦云:“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中载有《古三坟·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其中包括山坟(连山)、气坟(归藏)、形坟(乾坤),这就是所谓“古三坟”.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中的幽默概念因语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内涵。他反对幽默的温厚说、超脱论以及低俗化倾向,提倡运用幽默批判现实,促进工作,调剂生活.鲁迅幽默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在追求社会功利的基础上达成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从《坟》的印行说起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大量杂文,结集出版了许多杂文集。《坟》在鲁迅先生众多杂文集里占有重要地位,有着许多鲜明特色。它跨度大。集子里收集的20多篇文章,是作者从1907年到1925年期间陆陆续续写下的。时间,耗去了近20年。空间,或东京,或北京,辗转更迭,颇多变异。历史发展,从清末封建王朝的覆灭到民国的告成,到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到此起彼伏如转轮的军阀统治,真是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巴金,论年龄是两代作家,论风格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两位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关系,以及巴金从鲁迅所受到的影响,还几乎为研究者所忽视。然而,在三十年代,人们公认巴金与胡风、萧军、张天翼等作家一样,是鲁迅后期最亲密的朋友;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他与上述作家一起,参加了守灵、扶柩,被称为鲁迅用“光荣的侍卫者”之一。这就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0.
陈越先生的论著<鲁迅传论>以宏观审视鲁迅的阔大气势,从"论"入手把握传主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以传的框架,论的思路建构全书,显示出著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著作无可漠视的存在价值,为在同类课题中如何开展深化研究预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