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嵇康哲学中,所谓“公”“私”,是理想中的“君子”与“小人”的人格主体。“君子”,无措是非,而“动以自然”,心与道合,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主张人格本体自然论,并试图通过追求理想人格实现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名教”与“自然”:嵇康的伦理观及其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伦理观是嵇康哲学的核心.嵇康认为,伦理应该建立在真实无伪的基础上,并且以理性为引导,进而上升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嵇康的伦理观,一方面表现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意识和对于理想人格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也形成将伦理自然和伦理自觉糅合一体、"合自然"和"任自然"混为一谈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蒲长春 《兰州学刊》2007,(11):12-14
嵇康哲学的矛盾性源于其哲学内在的理性精神和审美情怀之间的张力.在养生和处世中,嵇康既处处透显出理性的运思路径,又时刻充满了空灵潇洒的精神气质.这二者奇妙地构成嵇康哲学的内在框架.嵇康的精神自由感,有时经由理性升华,而有时纯因审美超达.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论述是嵇康哲学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嵇康认为,人的欲望当以“节”为度,以“理”为导,并主张性情“显而不匿”,以臻达“逍遥”之境。嵇康的境界论透显出他对真性情的重视。也形成了其思想中精神境界和养身手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黄敬愚 《天府新论》2001,9(2):87-91
养生论事实上是嵇康于魏晋动荡之际,为消除社会文明及个体生命的双重异化,改造、重建社会理性而作.嵇康以养生为依托,意在构建儒道揉合的至人境界,实现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从而也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分析嵇康当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入手,通过对其宇宙观、社会政治观、文化观及心灵境界之层层探讨,提示养生论之真旨.  相似文献   

6.
卢旭 《船山学刊》2011,(2):110-113
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经董仲舒改造的汉代新儒学曲折地彰显出道家基质。魏晋之际,儒道互济、阴阳表里。作为“竹林玄学”的领袖,阮籍“由儒入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阮籍与嵇康殊途同归的哲学进路折射出魏晋玄学生发于先秦以降儒道互济的思想理路。  相似文献   

7.
嵇康、阮籍以自身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庄学精神,他们的哲学可称为"生命实践诠释学"。嵇康、阮籍通过对庄学自然论、养生论、礼法批判、处世方式等内容的生命实践诠释,使庄学从纯粹的理论展现为具体的行为,是庄学精神在魏晋时代的现实呈现。因此,对经典的诠释方式,不仅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实践的。同时因为阮籍、嵇康自身的性格、对庄学的理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对庄学的实践诠释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嵇康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嵇康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富有特色的哲学家。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但是要对嵇康作一个全面的历史评价,弄清他的哲学观点,却是必要的。(一) 嵇康,字叔夜,魏晋之际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被司马昭杀害于262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形上之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 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形上学的哲学则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这即是哲学的转向。现代人类精 神之重心转向人本身和人的生活,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现代精神重心之形上升 华,它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哲学 是以感性现实生活为对象,以人类的理想本性为对尺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的意义世界, 即“为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故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意义形上学,也即是人道主义 的现代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0.
蒋艳萍 《船山学刊》2001,(1):114-117
前人从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嵇康进行过深入研究。本文则试图从其宗教信仰出发,通过厘清他与道教的深层关系未透视其高远的人生理想和超然的处世态度。一 要想探讨道教信仰对嵇康人生的影响,首先必须明确嵇康与道教到底有何关系。大量史料证明,嵇康是一位非常虔诚的道教信徒,有着浓厚的道教神仙思想。 首先,嵇康与道士交往密切。最著名的有孙登和王烈。两人都是魏末著名道士,并被后世神化。嵇康与这两人的关系均非同一般。嵇康曾拜孙登为师,并从游三年,据《晋书·嵇康传》载:“康尝采药,游山泽,……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  相似文献   

11.
审视古希腊哲学中“立法之我”各种观点之利弊 ,有必要重新提出和研究“哲学之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之我”观点的阐述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不加反思地接受现代社会对自我的规定不能产生“哲学之我” ,真正的“哲学之我”总是一种立法。当然 ,这是一种“我”与“我”相互尊重的立法。  相似文献   

12.
王世宇  张健 《理论界》2008,(2):145-146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其本意是想通过对世俗的“释”、“忘”来实现一种身心的解脱,进而抵达人生的化境,然而在实践中却唯“情”所向,将之变成了与世俗和政权的对抗。“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也就沦为前后矛盾的“假言”。  相似文献   

13.
哲学之“死”,在20世纪一直是笼罩在哲学进程中的一道阴云。近年,随着德里达之死和后现代主义的转向,有人提出了后现代哲学的“死亡”问题。实际上,“哲学之死”的议论是哲学危机的折射。后现代哲学,是面对社会实践和文化变化的探索性哲学样式,对社会发展和哲学发展有积极的触发意义,仍有着继续生存下去的理性支撑因素,因此,它不会销声匿迹。同时,随着建设性态度的确立、向现代性的自觉接续以及视野和研究内容的扩充,后现代哲学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竹林名士"嵇康生活在名教沦丧、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在反抗名教追求自由人格的道路上,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战斗口号,把老庄哲学作为批判虚伪名教社会的武器,但以传统儒家道德为灵魂维持的和谐社会仍然是嵇康精神的最终寄托.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战线上曾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进行过热烈地讨论。讨论伊始,是围绕着如何正确理解和完整表达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问题而展开的。双方相互诘辩,持之有故,发人深思。这场讨论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为我国哲学界多少年来所罕见,很有一种严肃活泼的学术民主气氛,出现了哲学繁荣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16.
刘克桥 《中州学刊》2007,(6):205-207
阮籍和嵇康生活于魏晋之交的乱世,是竹林名士中的两个代表人物。二人既是好友,又同好老庄,自古论阮籍者必论嵇康,论嵇康者也必谈及阮籍。我们通过对阮籍和嵇康的认真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黑暗政治环境中思想上的选择不同,性格和诗歌创作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的概括表述.那么,“天人合一”中的...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一章的分析是有其哲学主张上之道理的,而费尔巴哈“约翰性”的质疑性批评则也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批评由于哲学立场的迥异而改变或取消了原有问题的论域。其启示是: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只是哲学根本问题向两个方面的展开而已.两者之间的互相争论,往往是相互的无的放矢和意气用事。  相似文献   

19.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20.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表达其玄学与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从表层看,它是一篇论述音乐的文章,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音乐之体”———艺术的本原;“声无哀乐”———艺术与情感。从深层看,它又是一篇富有极强思辨性的玄学论文,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一所谓“音乐之体”的“体”,实质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审美客体。《声无哀乐论》从客观存在、生成本原、构成要素、本质属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之体问题。其中生成本原是音乐之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都是由此决定的。与阮籍《乐论》“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的观点相似,嵇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