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为我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了四大任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就是其中的两项。目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在试点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从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必要性和几个关键环节,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并进一步论证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财政应当是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改革农村公共财政.描述了我国农村公共财政的现状和形成机制,探讨了在当前财政紧张的约束条件下,改革现行农村财政,构建合理的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而建立公共财政,扩大农村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作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经营管理者和主要提供者的公共财政,在目前我国县乡财政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现今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研究,改革农村财政支出体制,推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政政策,建立规范的农村财政监督机制,使资金能及时到位、足额发放、最有效地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背景的。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城轻乡"的国家财政体制,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公共财政的关系出发,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应该重点投入的领域以及构建一套新型支农公共财政体系,形成对新农村建设支持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是决定公共财政活动的根本前提,公共财政是政府职能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因此,从公共财政与政府职能的内在关联性出发来反思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可能路径无疑是个新的分析视角.为此,务须在深入透析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几大财政"瓶颈"基础上,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来加快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而在体制上如何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通过公众参与来建立科学的公共预算制度以及确保新体制在法制框架下的有效运作则是构建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所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支出与西部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公共财政支出角度,分析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症结所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即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突破口就在于落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不足。本文从对公共物品及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入手,进而分析现行体制下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主要分析了以制度外财政为主的公共资源筹集制度和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针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供给主体责任不清,相关的财政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供给决策上需求导向性缺失等。最后提出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鉴于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着供给主体单一,责任不清,决策体制不合理,供需脱节,财政投入不足以及最基本的农村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指出必须在坚持新公共服务理念下,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供给体制,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决策机制,科学有效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等途径,构建与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土地、农村金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县级政府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创新突破,必须从科学决策保障、科学制度保障、公共财政保障、政绩考核保障、组织领导保障和公民参与保障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