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古至今“水浒戏”就深得民众喜爱,其中黑旋风李逵便是元杂剧和小说《水浒传> 中较为典型的人物之一一 部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梁山泊李逵负荆>,同样是传奇经典之作,相似的故事情节,却塑 造出各具特色的天杀星李逵。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剧作手法论述不同版本中李逵这一人物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在林语堂先生最引以为傲的小说作品<京华烟云>里,呈现出作者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的记忆深处,<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小说<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浮生六记>中陈芸的性格合二为一,借鉴塑造出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性格,将自己对女性的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记忆综合地赋予给了木兰.<京华烟云>中的姚莫愁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摒弃了薛宝钗伪善性格的同时,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笔下的形象独特鲜明.他们大都是"硬汉子",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他们不怕失败,视死如归,体现在作品中如<印第安营地>、<五万元>、<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则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他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精神的化身.同时,组成桑提亚哥的"硬汉子性格"的优秀品质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而这一切优秀的品质所组成的"硬汉子形象"也正是作者自己"硬汉性格"的体现.是作者面对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也是作者面对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的《李逵负荆》,是元杂剧水浒戏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自问世以来,影响颇大。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具有歌颂性的幽默的喜剧风格,它不是以一般误会法构成的喜剧,而是以幽默风趣的表现手法,赞颂正面喜剧人物的歌颂性喜剧。一、李逵形象的多维性及其审美效果《李逵负荆》搬演的是水浒英雄李逵负荆上山请罪的故事。剧中,李逵的形象具有多维性,富有立体感,给人以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李逵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在他身上,反映了那个历  相似文献   

5.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通篇"走"意向贯穿始终,"过客"作为鲁迅心灵世界具象化的形象,它象征、暗示、隐喻了作者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焦灼、彷徨、苦闷,但绝不放弃前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朝代走向衰落时,它的文学主流就由兴盛时期的关注国家政治、渴望建功立业转向对自我的关照,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主题常常表现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末世情怀".本文分析了"末世情怀"在<诗经>、<古诗十九首>和晚唐诗歌中的表现,并从"末世情怀"的产生,<诗经>、<古诗十九首>和晚唐诗歌中表现"末世情怀"的诗歌的诗人身份、表现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异同.  相似文献   

7.
赵令畤词,在当时即颇受关注.其实他在鼓子词方面的成就也值得一提.从词史意义上讲,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使联章体词功能和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它有着明确的创作意旨,人物塑造艺术特点鲜明.<商调蝶恋花>的出现,对后世的"说话"作品、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及元杂剧<西厢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味"是中国诗论中的重要范畴,它在钟嵘<诗品>中是指"滋味",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是指"韵味",在袁枚<续诗品>中又是指"鲜味",可见,"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论家的生活所决定的.考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演变的原因,对于构建我国古代文论史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易传》之“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下文称<苔丝>)中主人公之一安吉尔·克菜性格的深刻剖析,并将他与<圣经>中的天使以及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原型作类比,揭示安吉尔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双重人格特征,指出其抛弃苔丝的"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11.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就美国葛浩文的<萧红传记>,萧凤的<萧红传>,丁言昭的<萧红传>,秋石的<萧红与萧军>进行了分析,比较四本萧红传各自的特色和异同.指出四本萧红传都抓住了萧红生平经历、情感世界中的坎坷挫折;抓住了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中的矛盾性,从而对她的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悲剧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对萧红作品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了萧红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4.
长诗中,唐璜和女性都是诗人性格的外化,前者代表了诗人的理性,后者代表了诗人的激情.在<唐璜>这幅"人性图"中,女性群像丝毫不比主人公唐璜这一形象逊色.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是<唐璜>表达主题的重要方式,而且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杂剧十二科"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这种分类与宋代"说话"家数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它与<青楼集>提及的杂剧分类也有联系."杂剧十二科"的分类法,一直因其琐细又交叉重复而受到人们的质疑.可是,如果我们结合现存的元杂剧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乏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仁"可分为多层,认为<论语>"仁"具有层次性的一些学者将<论语>中的"仁"分为"全德之名"和"德目之一"两个层次,此观点有不完善之处.结合孔子思想实际与<论语>具体材料的文意训释,<论语>中的"仁"可分为"理想之仁"与"现实之仁"两大层次,并且"现实之仁"内部还可分出多层.<论语>的"仁"是一个多层的统一体,这些层次间相互关联,共同统一于"爱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曹禺剧本<雷雨>中的聚漪、<北京人>中的愫芳、<日出>中的陈白露这三个女性形象在身世、经历、命运、性格以及对命运的态度等几方面的比较,来突现曹禺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高超技艺、尤其是对身份地位相似的人写出各自不同而又极为鲜明个性的艺术手法,并进一步点明曹禺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高深思想见地.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20.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