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拉开了文化领域“新道德运动”的帷幕。应该准确、理性地辨别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别,剖析当前文化中庸俗、低俗、媚俗的表现,客观分析“三俗”现象的形成原因,这对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九海 《新疆社会科学》2012,(3):99-103,142
近几年,"城市精神热"悄然兴起,但是个别地方也有不少"走偏"之处。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城市精神的建构:其理论的抽象性与层次性,其天下情怀与地域特色,其历史性、现实性与前瞻性,其践行性与草根性,其人本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精神建构的良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提升文化品位、抵制低俗文化,挺立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构建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原则,只有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硕龙 《北方论丛》2015,(3):144-146
消费社会, 流行及流行文化此起彼伏, 但异化的流行文化却饱受诟病. 许多名曰流行文化,实则冒文化之名, 行异化之实, 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 挑战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 背离传统价值观念, 追求低级趣味, 媚俗、 低俗、 庸俗, 污染理论社会风气. 因此, 对流行文化的异化必须批判. 对异化的流行文化抵制和批判是必要的, 但更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净化文化环境, 使流行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的功能, 承载、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的公众参与性与舆论自由性,使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去精美化的生态特征,这就要求传统意义上作为把关人的编辑角色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同时,充分尊重网络个性,并随时警惕文化偏执,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可以说,在传统与现代、社会准则与网络个性之间取得平衡是网络编辑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具备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当前 ,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就必须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 ,并在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创新 ,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文艺中,雅与俗的价值区分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区分雅俗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雅的价值在于它实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俗的价值在于它实现的是对人的日常关怀.雅俗审美是人的精神需要,应该兼顾,不宜偏废.值得注意的是,俗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出现负面倾向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人们应该注意区分俗中的具体品位,自觉抵制文艺中低俗、庸俗、鄙俗等不良的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事物,它具有许多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但由于网络文化在短短的数年问,给人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在表现出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因此,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本文在辨析了一些网络文化冲突观点之后,提出了网络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建议,并呼吁人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前提下,使网络文化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它包括不同文化类型和构成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世界进步潮流与民族精神、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等相统一的特征,还具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身份认同、塑造人的精神面貌、激发创造力、社会整合等功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整合旧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以“关系本位”为基础的血缘伦理,而非更有利于市场经济发育的契约伦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是靠“官本位”,而非民本;传统社会的基本精神为实用主义,而非实践标准.以上三点成为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文化阻滞力”.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乡风是乡村社会的灵魂,文明乡风的塑造需要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等载体的帮助和支持.在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乡风仍然受到低俗文化、陈规陋习、愚风昧俗等一系列不文明现象的挑战.乡贤组织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和团体,是凝聚社会资源的可靠平台、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力量和缓解基层矛盾的得力助手.因此,通过创建文化帮扶型、协同共治型和三级联动型乡贤组织,能更好地繁荣乡村文化、构架沟通桥梁,从而推进公序良俗形成,培育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尚.  相似文献   

12.
由于当下文化中工具理性、欲望主义、消费主义、道德无痛主义的大行其道,我们的文化事业中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深层次看,"三俗"文艺的泛滥,还在于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化出现了深层危机,并根本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血气对于文艺家来说,便是文艺家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恢复与重建文艺家的血气是抵制"三俗"文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董立人 《理论界》2008,26(1):23-24
精神产品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理论指导,对精神产品生产理论进行简要探源,期冀为当前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生产方向,提高精神产品质量,抵制庸俗、腐朽等负面精神产品生产、消费与传播,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俄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因肩负反对封建农奴制和抵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双重任务而独秀于世界长篇小说之林.它重视文艺复兴和启蒙文学中冷静地观察、如实地描写、客观地反映社会面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表现出对充满人文精神的光明未来深深的求索.与西方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所宣扬的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人的原则不同,俄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家承认个体的精神自主性,并把它凌驾于物质世界和周围环境之上,但不割断人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而是深刻地、精细地展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程和祥  谢佛荣 《兰州学刊》2013,(12):194-198
在“屌丝”这个网络青年群体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子女.“屌丝逆袭”这一网络用语折射出他们低俗的价值观、浮躁的心态、精神世界的彼岸性和思维中的物化意识.“屌丝逆袭”文化的兴起,既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消解“屌丝逆袭”的阿Q式话语,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屌丝提升个人能力,还需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和强化政府宏观制度的导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精神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既是一种理想目标,又是人们在追求这一目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它是人们信仰体系、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综合反映。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的社会主义精神,即经济领域讲究效率原则,政治领域讲究公平原则,文化领域讲究个性原则;而理性原则是效率、政治、个性三个原则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世俗文化呈现为两副面孔,一副是尘世幸福的规划、自我人格的发育和理性精神的塑造,这种景观受益干近代世俗文化开启的三大动力;另一副是实用心态的培育、未来定向的消解以及共同价值的抛弃,这种拟真得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推动.于是,感性心向、娱乐情结和消费欲求日益演变为当下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愈发呈现出酸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向.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激变和心灵动荡,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这取决于对当下资本化生活世界的有效反思、社会风尚之高雅低俗的理性导向以及价值观形成之成熟完善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孟凡宏 《理论界》2007,(2):120-121
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以自然界为客体的行为现象,当文化的一种现象被人认可并产生价值,就会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要,葫芦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转型引起了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较之过去,个人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和自由,为自身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同时,落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排斤,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弘扬.但是,在文化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造成了人的生存意义的迷茫、主体性价值失落等消极悻反现象.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他们只生活在金钱和商品的海洋中,生活于说不清目的的无价值、无意义的氛围中.这种情结表现在学理层面上是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弱化和低俗化,支撑社会发展意义的精神文化生产趋于萎缩.无庸讳言,社会发展中一些价值的实现往往是以另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问题是20世纪现代哲学所关注的热点,与西方单纯从精神的、理性的、符号的、价值的、生物的等等角度来说明文化的向种流派不同,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一根本的对象性活动,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