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近些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由借鉴西方文化思想,转入对马克思主义原文本的再次解读,再转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的多重转折——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的现实转向。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译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种转向再次深化和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中,这种转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的方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向人本位的转向趋势,重塑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3):46-51
作为我党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杰出代表,李达、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推进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他们二人在文本研究的视角、话语体系转换的方式、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和道路演进的形态等方面风格各异、特点鲜明。深入对比分析李达、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路特征,对于今天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从如下方面着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话语风格,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推进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流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媒体作为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大众即时交互平台,呈现出传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传播内容个性化和自主化、传播效果集聚化和显著化、传播过程隐匿化和复杂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自媒体的出现,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着扩大传播领域、创新传播方式、激发传播热情等有积极影响,又具有冲击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忽视先进文化传播、弱化理想信念等消极影响.有鉴于此,特从优化传播主客体、优化传播内容、优化传播过程等方面,积极构建自媒体交互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努力创新自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兴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平台、新途径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厘清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此,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优势,通过引发人文意义上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关注,造就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趋近;利用大众文化受众广泛、个体性强、信息更新快和市场开放性高的特点,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项目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高等院校、理论机构、主流媒体、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传播空间扩展到面向社会、倾向实践、兼容并蓄的广阔层面,引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空间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实际上是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思辨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发现并克服了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及其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才实现了他们哲学思维方式和整个哲学世界观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而又高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以平实且可实证的逻辑和语言朴素地阐明了现实生活世界的普遍真理,彻底剥去了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神秘主义的外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民大众的哲学或大众化哲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决策.为了进一步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本文从哲学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的哲学内涵、哲学特征和实现的哲学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但当下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向度的不周全诠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尚未拓展到生活世界的总体层面,即日常生活领域和工作世界的综合视野,进而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应。为此,从总体意蕴、本质规定、媒介系统、主体结构四个向度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科学蕴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功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根本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目标诉求。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命运,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意蕴.因此,必须深入探究其实质与政治文化价值,总结其客观规律与历史经验,进而给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范式,是一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性价值规范,它要求哲学教育达到“哲学的生活生成”与“生活的哲学化成”的有机统一.这一范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真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传统之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条主义的干扰与破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逐渐偏离了生活化的路向,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重新确立这一范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贴近生活、亲近大众,摆脱教条主义的困境,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张琳 《理论界》2010,(11):24-26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运用"民族形式"的文本解读,结合社会需要,文化土壤和时代发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民族形式"的逻辑,进而聚焦于人物典范、话语方式、传播技术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邹新 《理论界》2013,(10):151-153
网络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新的渠道和途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因此,厘清网络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网络社会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境遇,并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密切配合.然而学术界极少谈及微观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微观角度看,整体直观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等旧思维包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旧思维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内容以书籍等形式传承下来,引起一些人世界观的扭曲以及思维的片面化、机械化、绝对化;实践的不充分也造成旧思维的复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障碍.因此,个体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在实践中培养马克思主义思维,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维水准.  相似文献   

16.
《大庆社会科学》2013,(1):158-158
王晓敏撰文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充分重视和关注如何从受众角度把握相关问题。从受众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关注以下四点:①能否全面把握受众的理论需要,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前提。②能否为受众解疑解惑,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点。③能否尊重和确立受众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立足点。④能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和阐释上形成更多共识,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已有百年,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大众化这个命题也已多次提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理论和现实需要。当今重提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大众化,所体现的各种需要实际都事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这一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世界潮流的发展与群众的需要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来解读外,还需要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来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艾思奇对论战的参与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刻影响了《大众哲学》的思路、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通过批判张东荪、叶青的哲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形成了阐发辩证法唯物论体系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在《大众哲学》中对辩证法唯物论体系作了大众化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向。只有看到《大众哲学》的多方面贡献、意义与影响,才能对《大众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价值作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反思传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传播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性和现代传媒手段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与路径.从实现有效传播的各个组成即传播者、受众文化背景以及传播媒介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及深层文化心理进行研究以实现传播的针对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播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郭建宁 《河北学刊》2008,28(3):13-16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颜晓峰 《河北学刊》2008,28(3):16-18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