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间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我国诗词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学术界对其起源和特征多有论述,但对起源地也有一定的争议。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把“竹枝词”分为“作为本土文化的民歌”、“作为过境文化的唐宋文人竹枝词”、“作为共同体文化的竹枝”,并作了详细的论述。“竹枝词”本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歌,歌中所描述的多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后经文人骚客的“传写”、“拟制”,“光茫大白”,而成为泛地域色彩(即歌咏全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的文人创作诗词而存在,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民歌的内涵中的“广泛”与“精炼”上论述民歌所处的重要及特殊地位。民歌在教学上它区别于传统的美声教学,本文还论及了民歌教学不可缺少的多角度选材。  相似文献   

4.
散曲的句格,一开始是比较自由的,当文人深度介入而使散曲律化以后,便不自由了,这体现着散曲发展的一种进步,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北曲的律化,与南方作家的介入和南曲的影响有关.曲的自由与不自由在曲史中是一贯始终的.在诗、词、曲三种传统诗歌体式的当下创作中,曲有着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胡祗遹是元初著名曲家,其"以词为曲"的创作手法,是文人传统与通俗文艺的结合,其散曲作品呈现出"雅俗相济"的审美倾向,证明了元初词体文学对散曲的影响。此外,在文体功能方面,胡祗遹有着鲜明的"词曲有别"的独立文体意识,用诗词言志,散曲情志双兼,为元初散曲文学体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加夫 《兰州学刊》2007,(12):114-116
南朝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受到汉乐府民歌、魏晋文人乐府诗和南朝乐府民歌的深刻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吸取汉赋铺排夸饰的艺术特长,形成了繁富华艳的语言风格,这类作品从诗史的传统看来,主要体现了魏晋文人乐府诗和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还有一些作品受到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语言风格表现出浅近自然、婉转流畅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的文人集团以“梁园宾客”与“邺下文士”最为著名。这两个文人集团的形成,固然与政治中心对文人的吸引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政治中心的主人(梁孝王与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不但自身爱好文艺,而且能以较为平等的宾主关系与文人相处,为文人集团的活动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艺术环境。这种文人集团对文学创作,特别是赋体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它保证了审美趣味的丰富性;有利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展现。另外,它还成为后世纯粹的文人社团或文学流派的前奏。  相似文献   

8.
刘冰冰 《东岳论丛》2001,22(2):137-14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分体文学史研究领域中,绝大多数文学体裁,如诗、词、戏剧、小说、散文等,均有相应的文学史专著问世,甚至一体多种,成绩斐然,唯独散曲这一体式的史的研究相当沉寂,一直还未见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散曲史专著问世.这不仅是对散曲文学的严重不公,而且更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缺陷、一片空白.毫无疑问,这个缺陷应该弥补,文学史研究界的专家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幸运的是,一些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孜孜求索的学者,并未放弃对散曲文学的研究,未被世俗偏见所动摇,他们迎难而上,克服羁绊与困难,终于弥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缺陷.这一最新成果,就是由梁扬、杨东甫俩先生完成、广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专著——《中国散曲史》.笔者与二位作者素无交往,但拜读全书之后,不禁由衷钦佩梁、杨二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在科学研究征途上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的气魄,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试从十个方面对《中国散曲史》一书的特色和学术价值作一评介.一种学术著作有无价值或者说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它是否为真正的“一家之言”,是否建立了新的理论和提出了新的观点,更在于它是否真在他人所未曾涉足的领域内跋涉探索并多有收获.《中国散曲史》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它的价值所在.它本身的问世,就是  相似文献   

10.
元散曲中之咏物诗,在元曲研究中尚属空白。元散曲咏物诗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歌咏人生哲理与处世态度、百业世态与世风评贬、动植物具象、文化娱乐、女性体肤衣饰。它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状态及理想取向的变化,彰显了元代文人自高自傲、自得自许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真正美学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散曲创作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并且以俗朴、直露之笔展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俗文学。散曲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灵活自由的创作表现了元人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金陵四家”对明中叶南京文坛复兴的贡献可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在弘正时期的南京文坛上,“金陵四家”掀起了唱和集会的热潮.同时,他们积极倡导复古,与北京文坛上的复古运动遥相呼应,扩大了南京文坛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在正嘉时期,他们既影响了南京文坛的发展方向,还着意培养南京的后辈文人.  相似文献   

14.
郭延礼 《文史哲》2006,(2):102-108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他受到过民歌的熏陶,自幼喜爱民歌,他还主张搜集民歌,研究民歌,是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驱。他进步的民间文学观和“民歌情结”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黄遵宪善于吸取民歌的营养,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他吸取民歌中的“情真”说,主张写诗要情真、意真、抒发我之心声;三、“民歌情结”赋予黄遵宪部分诗篇以民歌风味。他晚年的创作及其对“新体诗”(“杂歌谣”)的构想,也鲜明地受“民歌情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人民喜歌善舞,因此藏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根据藏文史书《拉达克王系》记载:远在雅隆部落首领德学勤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后半期,“歌舞已发展起来”。其民歌体裁,按现在藏族分法,一般可分为“鲁”体和“谐”体两大类。“鲁”体民歌产生较早,“谐”体民歌产生较晚。但是“谐”体民歌  相似文献   

16.
清代西调本来是一种颇受普通市井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谣时调,在受到一些下层文人的关注后,原本具有浓厚俚俗气息的西调中分化出一类雅化的西调作品,清代现存可见的西调即以此类作品居多。雅化的西调实质上是民间西调的曲调与文人散曲创作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体现了文人散曲与民间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雅化西调的产生与清代散曲整体上的案头化、歌唱性的逐渐丧失及传播范围的大大缩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的精华部分和汉魏南北朝乐府的无名氏作品,都是民歌。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体”的出现到唐代新乐府的兴起,都明显地受到民歌的影响。此外,象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也积极地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出了彪炳史册的文学作品。到了新文学运动迅猛发展的三四十年代,民歌,更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民歌体新诗出  相似文献   

18.
"词曲递变",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文体之变,是研究的基础命题。宋金时期,一些文人词基于采风而发生某种"曲化"迹象。元代"北曲"取代词体成为文人歌辞体的主流,文人在以文学为本位的"乐府"观念中,继承律词、律诗的形式规范建构了以散曲小令为典型的北曲"曲体",在"俚歌"意识中保留了套数的民间歌曲形态,形成了北曲文体形态上的"雅"、"俗"两系。  相似文献   

19.
唱酬诗是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交际性是元祜年间苏轼文人集团唱酬诗中的突出特征。“以交际为诗”的元祜体在文学史上向来名声不佳,但平心而论,元祜体不仅未脱离孔子倡导的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把“诗可以群”的功能推向极致,扩大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积极作用。其在文学史上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即以艺术的竞技和应答来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元代民间生活中求变尚新的底层文化心态渗透到士人的价值体系中,引导着元代士人的散曲创作.这种底层文化心态主要表现为“反秩序”的文化心理和“主动和解”的人生态度.“反秩序”的文化心理在元散曲中就展现为“反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开放求新的文学创作意识.元代底层民众“主动和解”的人生态度对元代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元散曲具有了娱乐性、解构性的文化特征.民间语汇、世俗化的表达方式和日常叙事手法是元散曲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