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旅游环境容量的动态分析--生命周期理论与木桶原理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如何确定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序列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定性把握;应用木桶原理,从空间分布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为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全面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过程.二者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人类自身层面的和谐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努力实现"六大和谐":城乡之同的和谐、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和谐、干群之间的和谐、农户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农民内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部署与核心要求。现阶段,我国"四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均衡性。强调"新四化"同步发展,着眼的是"新四化"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新的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7.
“大国小农”建设现代农业强国不仅在实践层面少有先例,在理论层面也缺乏逻辑自洽的共识。我国的基础制度、大国特征、小农农情和文化底蕴,决定现代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明显不同的价值目标、实现路径和推进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既要克服小农模式固有的普遍性缺陷,还面临我国特殊国情农情的矛盾张力和不利因素制约。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强国道路,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农情的具体性和特定性,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依托双层经营体制,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统筹国内建设和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农业产出能力、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南岳衡山为五岳名山,秀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是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本文结合南岳实际并参考相关标准,通过分析与定量力求接近其旅游环境容量的真实值,率先对南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算,并将其生态旅游环境日容量定义为境内水资源日环境容量,同时从游客流量、线路统筹及环境再生的调控角度出发提出南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分析江苏环境保护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的基本框架,即:确立"环境资源是内生生产力要素"的理念,树立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观念,实现从增长向发展、速度向效率以及数量向质量的"三个转变",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策略、城乡统筹策略、环境风险最小化策略及均衡发展策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投入产出较高,产品质量优良,产业特色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三产融合发展,要素配置合理,经济效益显著,支撑体系有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各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尽相同,对当前我国各省份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文章根据2008年全国114个重点城市的大气监测结果以及全国各大水域485个国控断面的主要水环境监测结果,应用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环境综合承载力,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也是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得益于现代高效率生产要素的规模化使用。因此,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无疑是规模经营实现的践行者和推动者。集体化的适度规模经营代表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是未来农业的重要生产和经营管理手段 ,将在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传播。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现代化的管理。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微观农业经济的优化 ,而且要求宏观农业经济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高度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出了统筹规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仅是实现全体农民富裕的有力举措与坚实保障,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实现形式,因而亟需在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之下,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以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诸多问题,农民、集体“能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主体能力有限,包产到户经营体制的短板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目标不对接。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三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8,(3):21-27
我们在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实现的现代化指标有两个,这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指标。从经济方面确定现代化的发展指标主要有两项内容,一个是国家的人口数量,另一个是国家的人均GDP数量。对于我国来讲,主要是人均GDP数量。研究证明,如果按我国经济增速逐步下降的常规看,我们难以在如期的时间内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指标。为了如期实现我们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长期保持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发展逻辑三重逻辑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从理论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时代选择,是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新样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实践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新阵地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建构高校话语体系的必然逻辑;从发展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意识形态演进规律的内在遵循,是遵循立德树人成效标准的应有之义,是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时代选择,这三重逻辑维度阐释了新形势下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向度。目前,部分高校面临着对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态势和规律把握不精准、意识形态治理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畅、意识形态话语感染力不强等现实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可通过不断加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及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不断加快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构、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和话语传播力,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等路...  相似文献   

17.
绿色发展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多策并举。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还要从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与促进机制入手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要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和绿色金融政策;健全环境法律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绿色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决策机制、管理协调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等,从而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各项举措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农业长期发展中外部性因素作用不断加强,新世纪农业发展又面临资源紧约束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从更广阔视野上提出战略性思路。我们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应当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耐盐农业可谓新世纪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应当在培育耐盐农业新品种、发展耐盐农业新组织上下大功夫,努力使耐盐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耕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等。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是历史、制度、思想、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