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至少包括如下内容: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礼节上的"无违";时限上的"三年无改";空间上的"泛爱众"。站在历史与时代的视角审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其道德教育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作为语录体著作,是研究话语衔接的合适语料.参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可以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辞格等不同层面分析、描写《论语》中的衔接现象及实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论语》语篇的内在关联和结构.衔接理论作为一种角度和工具,有助于《论语》的文本解读和修辞欣赏.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在《论语》中体现得十分丰富,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君子所当忧患之事:忧患不知人,忧患自身不能立足,忧患没有好名声,忧患不明道。文章认为,忧患意识的终极价值是助人成己成物。  相似文献   

4.
5.
6.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生平言论与事迹的专著。孔子出身微贱。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他所使用的语言,来源于民间,使用于民间,这就是《论语》比《尚书》通俗易懂和对后代影响较大的一个原因。孔子为了集中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与教育思想,十分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效果,他除了使用生动、通俗的词语而外,又大量地使用了概括性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详尽地描述了《论语》中主谓词组运用的情况。文章根据主谓词组在句中的不同语法功能对主谓词组进行分类;对充当不同成分的主谓词组,又依据其在句中与其他成分的联系进行内部分类。主谓词组作谓语的,着重分析大句主语与主谓词组的关系;作宾语的,分析不同类动词后主谓词组的运用情况;作主语的,侧重分析主谓词组与不同类型的大句谓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主谓词组中谓语的性质、组成等情况,对主谓之间加“之”与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论语》中的辩证法思想,过去论述不多,本文着重谈谈《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孔子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要求,在观察、分析任何事物的时候,必须首先把对象分析为两个部分,找出事物的对立方面,认识它们同和异的矛盾关系,才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我们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最突出的感觉是孔子很善于分析事物。他几乎把任何事物都不看作混沌一体,而是尽力找出它们的对立面,从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的篇章,但字里行间闪烁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光辉.《论语》中,从孔子日常言谈举止中可见他对饮食、养生的一些积极观点;孔子的“仁”和“恒”思想也对从医者医德和医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论语》蕴含的医学伦理思想主要有:个体伦理层面——养生怡年,身心和谐;规范伦理层面——治气养心,莫径由礼;终极伦理层面——仁心恒德,从医之本.个体身心合“礼”的节制是实现终极伦理的基石;终极伦理是个体身心修养的终极价值取向.术为道御,亦为道用,终而实现修己以安人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论语》和《圣经》中的关于仁德的说教抽集并加以对比 ,从而看出仁德的强大生命力。它没有国界 ,不分宗教 ,从古到今。尤其江泽民主席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人文思想更显示出“仁德”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孔门儒学中至高无上的道。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非仁外有道,道外有仁。但仁的内在性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体自身的感性欲望与生理满足,而是一种同时融入了知与情、理与义、礼与道、体与用的最高德性,甚至还是具有一定超越性、绝对性、必然性与命令性的人性情感,因此而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群体特征与社会性要求。但仁又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性境界,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具有强烈终极感与归宿感的宗教体验。一人之仁难以达到,"天下归仁"局面的实现更显得渺茫。仁只不过是儒家所大力倡导与鼓呼的乌托邦,它在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它也正因此而成为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蕴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论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论语》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积极人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核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文本编定之后,最早为之作注的是汉儒,因而汉儒的<论语>注在论语学史上居于首要和重要的地位.但囿于时代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汉儒<论语>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阐释方法简单;思想认识片面;征引文献错误等.  相似文献   

15.
以<论语>为文本,阐释了孔子的形象特征,认为孔子是温和亲切的"慈父"、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洞察人生的睿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天知命的通者,指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智慧而影响深远,除了源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外,与孔子的个人魅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休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儒家的生活方式、休闲理论和人生境界。其中,休闲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精神的、德性的愉悦。因此它提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注重德性培养的同时,儒家又以六艺的熏陶使人们更富有生活情趣。休闲娱乐的方式有很多,儒家提倡一种健康的休闲即倡益者之乐,戒损者之乐,以使我们过上乐而有节,安闲从容的美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提“治学三境界”,不少人都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表述了他的“治学三境界”之说。这便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理解这“三境界”,须先弄清几个关键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结合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评议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论语》中的国家形式论。肯定了其国家结构形式方面实行单一制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管理形式上基本拥护君主制的政治主张的历史合理性,着重探讨了体现于其施政的四大具体措施中的关于国家治理形式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先人治,后法治的主张,评价了孔子的国家形式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语>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论语>全书四百多段文字基本上都围绕仁爱思想展开.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目标,<论语>中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规定了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论语>中主张成为君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加强道德修养.<论语>中把道德建设和为政治国结合起来,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把正直有德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位者要率先垂范.孔子<论语>中的道德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有些道德内容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