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一切旧的观念、秩序、原则因发生变异而解构,以致造成一种文化陆沉与迷失现象,这是文学危机信号.本文从当前商业主义对文学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产生滑坡这一问题出发,从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价值演变、文学转型、审美流变等角度,对转型期文学价值内涵、道德观念、思想信仰、审美追求变化的原因表现出一种理性思考,进而提出,在世纪之交的关口,文学理应建立一种全面面向新世纪的新的思想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破毁与解构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重建.只有渗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精神被熔进创作,进而又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总的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在现实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和审美的力度上重建精神,完成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2.
守法 ,是法律的主体化和对象化 ,是个体化的主体价值与法律化的社会价值的磨合与融合。其程度取决于对这两方面价值的评价、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问题 ,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绕过和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其实也是不断扬弃传统道德的过程。同时 ,传统道德自身也存在着一个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 ,实现传统道德自身的现代化 ,是传统道德的必然出路。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和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者相互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之中。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积极建构社会主义道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努力建构社会主义道德,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人格特征与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道德人格随着时代变迁而呈现出“四轻四重”的新特征 ,道德人格的这些变化是社会转型与道德相对独立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 ,只有通过内容的整合以及创新的途径与思路进行道德人格的建构才能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走向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社会嬗变遭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转型的缩影。它所折射出的道德危机,揭示出中国正处于一种信仰式微、德性沦落以及意义丧失的境遇。这种危机不仅是外源性的,更多的是内源性的,要诉诸道德寻根,发掘和利用各类道德资源,尤其是寻求儒家的伦理资源,为食品安全善治提供一种信仰基础,为人格重构与社会公序良俗提供观念共识与动力机制,实现更加美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初,学术界发生了一场围绕文学与启蒙、文学与道德问题的讨论。刚刚落下帷幕的这场讨论对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它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信仰维度的建立,及其对于中国文学决定性的建构作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下道德建设,面临主流价值被淡化消解的危机情境;荣辱观在逆转个体道德理想模糊、个体道德底线消解方面,其建构个体道德的基础作用日受重视;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优秀道德传统的传承发扬与超越,因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确立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高举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成为凝聚道德共识的要旨,而具有持之...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滑坡与失范是目前文学界及其它社会各界言说的热点问题之一。道德意蕴的偏失及道德关怀的匮乏是当下文学创作中一个显在的事实。作家、艺术家作为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其职业道德素养是建构文本道德涵载的主体基础 ,也是目前文学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支点。  相似文献   

10.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性。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内化为道德信仰,才是真正的能产生效果的现实道德,才会产生履行道德行为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道德信仰对道德有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动力、价值定向、凝聚等功能。在当代中国,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道德信仰建构的方式:经验习染方式,教育督导方式,权威强制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视角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它既不单纯以人为核心诠释马克思主义;也不以历史决定论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成总是围绕着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道德批判和对新世界的道德重构展开的,在遵重“文本”的基础上,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活思想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提供了经典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对道德的嬗变与道德对经济的支撑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不是一个封闭孤立并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满足的自在体,任何企图摆脱伦理道德规约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都会扭曲或偏离经济的本义。经济系统“嵌入”于伦理关系之中,经济运行体制在本质上体现着一科伦理秩序;伦理道德对经济行为具有支撑和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东方这块举世瞩目的土地上的一切都发生着迅速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必然随之发生变革。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更新之中,显示出其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的变革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因而,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变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所进行的"道德革命"中,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试图构建一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新道德体系,虽有不足之处,但在当时启发了民智,解放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人手,论述了建构新时期社会道德信仰.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不仅有其存在的坚实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今后道德信仰建设的主旋律.弘扬"诚信"、"慎独"操行原则是建构新时期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和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把文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管是新生的,还是腐朽的,都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伦理道德领域。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中,道德正是作为最恒常、最根本、最普遍、最贴近的中介而存在的。以往只专注文学的独特性而轻视其相关性的研究状况是应该检讨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的交汇中,文学的道德性问题是应该提出,也必须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已成为全球广泛采用的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在创造高效率经济的同时也使人类游离了精神的家园,引发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中道德建构问题的思考。本文以经济领域利已主义与伦理领域的利他主义如何协调出发,探讨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市场行为主体与经济伦理学的关系;经济伦理价值取向与道德建构的关系,对我们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其新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境界,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政治挂帅的结果。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是提倡买卖公平,实现利益最大化,道德与市场经济发生一定的冲突。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削弱与克服负面效应,才能把道德和利益之间的纠缠转变为和解。道德以市场经济为行为准则,使人人景仰的道德境界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也以法律为准绳,实现具有统领作用的道德建构,使只讲道德不讲经济和只讲经济不讲道德转变为同存互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亦实现了从"道德评价优先"向"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唯物史观不仅没有消解道德批判精神,而且将道德批判建立于科学的经济批判基础之上,并给予资本主义以道义肯定与道义否定的双重评判,赋予唯物史观道德批判辨证性特征,从而实现了道德批判精神的道义性、科学性与辩证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