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是个着墨不多、牵扯颇广而不可忽视的人物。他雅号“凤雏”,却是一只短寿的凤,迟迟起飞而匆匆落地,谢世时仅三十六岁。不长的生命使他没有实现自己匡时济世的壮志,而仅仅做了两件大事:赤壁大战中献连环计;为刘备策划攻取西川。但这已使他大露圭角。他的早亡对刘备一方损失之大,仅从“诸葛亮痛哭庞统”一节描写中便可看出: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第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如何创造历史典型人物这个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里我们谈谈《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这一典型是怎样创造的。一在谈诸葛亮的典型创造以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作者罗贯中*是根据哪些材料来塑造这个形象的。大家知道,《三国演义》的题材,大致来自下列三个方面:第一是民间创作,这方面的材料,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最生动的故事之一。其第九十六回标题的前半便赫然写着:《孔明挥泪斩马谡》。其中描写道:街亭败后,马谡主动去见诸葛亮,且是与王平、魏延、高翔同至。孔明唤其入帐,马谡便“自缚跪于帐前”。听诸葛亮诉其罪,宣布要将其“明正军律”之后,“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也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在这里,不仅诸葛亮执法如山,“形象高大”,马谡也很令人赞叹:明知要砍头,却不畏不怯,主动送上门去,以死明法。这形象,真够“闪光”的了!  相似文献   

5.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84年,在汉魏故都洛阳召开的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提交一篇拙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载《〈三国演义〉论文集》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意在说明诸葛亮是体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理想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艺术上带有早期英雄传奇的特色。作者运用对比、  相似文献   

7.
现在向孔明学什么(日)城野宏著沈伯俊译人为的史书诸葛亮,字孔明。但在日本,一般只知道其通称即诸葛孔明。如果说诸葛亮,可能有的人就会以为是指孔明的亲戚或是别的什么人。所以,本书采用其字,即“孔明”来称呼他。(一)生动刻画孔明的《三国演义》。孔明生活在汉...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服饰论考谈梁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在四轮车上”,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视觉形象。随着该书的广泛传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已深入到街巷妇孺、戏剧舞台、绘画雕塑和电影电视之中。一部文学作品,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主人公,除了赋予他思...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所作的评点了。但是,毛氏父子的评点明显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近年来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全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后的近20年来,经过10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的研讨,引深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长期从事《三国演义》的研究,他花了大量的心血,重新评校了《三国演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沈先生的“评校”,一方面是“评”,一方面是“校”。就“评”来说,有“回前总评”,即在每一回回目下对本回作一提纲…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才华横溢,谋略过人,一生多所建付。他在政冶、军事、科技、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间,诸葛亮称得上是个姣姣者。历代对诸葛亮都非常重视,评述不绝。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受人尊崇的历史人物,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和深远。研究诸葛亮,应该分列专题进行。这里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人才的看法,讲究真才实学诸葛亮的这一人才观,在躬耕隆中的时候,就已初步形成了。《三国志·蜀志·诸  相似文献   

11.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黄裳同志著文于《人民日报》,说如果相信诸葛亮“主张淤泊”,那便是“中了《商士传》、《隐逸传》以至《三国演义》之类读物的宣传影响,”“上了过去论客的当。”请葛亮究竟主张过澹泊没有呢?黄裳同志似乎说得过于绝对了。黄所举的一些读物,当然不宜用作分析诸葛亮的论据,但至少还有《三国志·蜀书》和《诸葛亮集》,可以为我们弄清这一问题,提供可信的史料。请葛亮主张澹泊,  相似文献   

13.
“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之一,也是蜀汉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关键。占领荆州是诸葛亮战略棋盘上最重要的一着。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看出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劝刘备取荆州作为根据地。他在回答刘备问策时就指出,荆州不仅是一方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也是刘备逐鹿中原的根基。守住荆州,则有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可能;失去荆州,只会偏安一隅,束手待毙。因此,荆州的失守,使蜀汉元气为之大伤,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三国演义》专家沈伯俊先生的新著《三国演义新探》,是从他20年来发表的大量论文中精选而成的。这部著作的笔墨烙印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足迹,有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有思想艺术的探讨,有人物形象的论析,有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容十分丰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而且长期身兼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倾注大量的精力于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因而,沈先生的研究与新时……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道家思想的成份,但不等于他就是一个道家人物,或者应该以一个道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几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在一些纪念祠庙内,在清代《三国演义》一书的插图中,诸葛亮的形象确是一个身穿八卦衣的道士,而且至今如此。这一外观形象与他的身份极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是怎样形成的,其影响有多大,本文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同仁。一诸葛亮的道家外观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找到不少例证。诸葛亮的祠庙,作为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16.
冯文楼 《江淮论坛》2005,(6):115-121
倘若以知识分子为“分析域”,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重加观照,就会读出他并非仅止“贤相”的意义来。本文从此视角出发,对这一形象的内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并重在结合史评,对其申、韩之习、将略非其所长及知人不明诸问题进行了辨析。最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就诸葛亮所处的政治困境,作出回溯性的构建,指出在鱼水相谐的君臣关系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不和谐的文本,这是这一形象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真实的存在 ,还是作为经过艺术加工锤炼之后的文学典型 ,他身上所散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所崇尚的传统美德。从审美角度看 ,许多学者提出了“命运悲剧”之说 ;然而笔者认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为一种典型 ,还有着从儒学角度生发出来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8.
“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千百年来,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长期而广泛的传诵历程中,诸葛亮形象最后定格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获得了民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在这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才智盖世、亦人亦神的超人形象,成为智慧与忠贞的化身。关于这一艺术形象,前贤与时俊有过许多精彩的评述,而本文则试图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轨迹中发现并探讨“定格”的缘由,并由此而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文化意蕴。诸葛亮形象的形象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历史的写实。作为三国…  相似文献   

19.
<正> 无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还是以往各个时代的许多进步的作家甚或一些反动的作家,他们在创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的时候,都注意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物。正如柳青所说,写理想人物,并不是从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才开始的,过去的现实主义和过去的浪漫主义,也有写理想人物的。《红楼梦》写了贾宝玉,《三国演义》写了诸葛亮,《水浒传》写了宋江,《西游记》写了孙悟空;在欧洲,雨果、巴尔扎克、拜伦、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都写过他们的理想人物,甚至于连果戈理,也想在《死魂灵》第二部写他的理想人物,他写不出来,烧掉原稿,悲观绝望地死了。在历代各个阶级的作家中,都有一些执着于现实,对生活持进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帝王师”形象。其中,寄托了封建时代士人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反映出儒家政治思想的曲折演变。“帝王师”的观念,肇端于孟子,昌大于汉儒。然到汉儒,实已碰壁,只不过托诸空言而已。随封建君权之日重,后世儒生只能将这一梦想寄于诗文稗曲之中。《三国演义》即为最典型的作品,由此而形成了以“帝王师”为主要特点的“诸葛范型”,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