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公民参与概念的界定,对当前中国新型公民参与机制现状的探究,提出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议,以促进公民参与和民主政治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也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还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与现代化制度相契合的公民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进行了重要论述,说明提高公民意识已经从知识界的呼吁转变成党和国家的意愿。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身处重要岗位,负有重大责任,是主导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公民意识水平对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关系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探讨转型期领导干部公民意识短板表现以及解决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强 《管理科学文摘》2009,(19):203-204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公民教育实现公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公民意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公民意识淡薄。提出根据实际安排公民教育的内容,用用多种教育方法,提高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何潇潇 《经营管理者》2009,(13):143-143
从"5.12"地震到今天,四川灾区出现了很多志愿者,仅仅有登记的志愿者就已达20余万,还有许多志愿者没有通过任何组织就直赴"前线",这是一次公民志愿服务意识在灾难面前的空前高涨,而在灾后,中国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中国的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志愿意识逐渐觉醒。  相似文献   

5.
李洁 《经营管理者》2009,(17):137-137
公民意识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的体现。在以法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不仅是法治国家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秩序建立的合法性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公民意识重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将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合法性基础以及推进民主与法治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宇豪 《决策探索》2010,(20):34-35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呈现在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是社会风险和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以及社会公众公民意识的自觉觉醒,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成为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诱因。其中,媒体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形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公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其重要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公民社会培育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媒体的公共性及其社会责任界定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尽管如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公民社会概念入手,探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公民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微博的高调崛起带来的不仅是网络社交渠道的变革,更将网络公民社会推入公众的视野,但微博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网民公民意识的形成。在互联网时代要构建理性公民社会,必须重视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这要求能动地利用当下主流的社交平台之一——微博的影响力以推进网络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企业公民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在国内也已成为政府、企业、媒体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公民"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把企业这一组织看作是国家的公民,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并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公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良好的制度转型需要宪政制度予以保障,而宪政制度的形成依赖于宪政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方蔚  徐凌 《管理科学文摘》2013,(18):102-1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公民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完善社会区域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本文客观考察了区域公民社会组织的缘起及意义,深入分析我国区域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更好地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区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艳  杨源 《决策探索》2014,(12):48-49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我国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观念,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融汇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也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现代社会培养的公民,应该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公民素质。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其公民意识的强弱与公民能力的大小,能否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国家公民素质,承担起现代社会中的公民责任,是我国高等院校是否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青年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基本遵循,作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民主时代,公民社会对于政治建设,公民利益表达、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公民社会发展并不乐观,主要是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存在各种弊端,改良和完善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古希腊时期,当时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融为一体,到了黑格尔才正式承认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界,只是地位上后者要高于前者;到了现代国家时期,出现了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三分法,从而衍生出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是公民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当代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帮手,更是政府自身治理的监督主体。非政府组织自身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建设,才能在公民社会中扮演好合适的角色,也才能发挥好政府治理的合作者的作用,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国家的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的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渐渐成为一种共识.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公民意识状况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共性,又具有中职学生的个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要求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公民参与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来,能有效推进广大领导干部科学政绩观的树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方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然而,从我国现行公民参与的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意识、渠道、方式方法、类型、效果的现实来看,与新形势下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8.
只有培养合格的公民,使社会成员真正具有社会主人所拥有的意识与素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说到公民教育不能不谈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封建专制性质的文化,它与公民文化是相对立的。这种文化对我国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这里主要谈一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对公民意识的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0,(47):18-18
在特区开启下一个30年之际,11月24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全会通过该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这是全国首个将公民社会建设写进“十二五”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20.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构成。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关注的是人际公民行为。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中国企业员工人际公行为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公民行为的成因模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个体网络中心性通过个体社会资本、个体动机对组织公民行为发挥影响作用;从而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一个基本假设,即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点的分布和位置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点的行为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