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逻辑”一词含有“思惟”的意思,但辩证逻辑和辩证思惟却不是同一概念。辩证思惟是思惟的辩证法,它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惟中的一种反映活动,而这里所说的辩证逻辑则是指的一门科学,也就是对这种反映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换句话说,辩证逻辑是对人的辩证思惟的规律性的总结。二者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同一个对象。辩证思惟是很早就存在了的,当着人们意识到了客观的辩证法以后,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辩证思惟去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了。而作为一门科学的辩证逻辑,至今还是逻辑工作者正在探讨的问题。黑格尔创造了  相似文献   

2.
文艺创作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 ,来源于作家在某种美学观指导下 ,写出他所感知的美和美感。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六大历史悲剧 ,称得上是一份“美”的精神食粮。其内涵主要包括 :坚持先进而完整的悲剧美学观 ,展示普遍永恒的诗情美哲理美 ,塑造符合美的规律的舞台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创作中有所谓“不自觉”现象的发生。它与作家的理性意识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需要具体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俄国论者涉及较多的作家似为冈察洛夫。他曾将作家分为“自觉”、“不自觉”两类:前者是“形象没法说,理智给以补足”;后者则“醉心”于形象的创  相似文献   

4.
探寻和感悟本文诗学实际上就是要探究作家的思想情感图像如何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而获得确定的形象创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服务于作家创作实践的,作家通过对本文诗学学习和研究而获得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智慧,事实上,对本文诗学的感悟过程与自己的创作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本文诗学立足于文本自身,以创作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向,这样的诗学才能实现诗学的“诗性”。本文诗学直接服务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它是创作者自由自觉的理性意识,创作者可以通过这种具有原创性的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进行诗学试验。一旦创作者的诗学原则在文本的创制中获得成功,创作者的思想原创性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研究专指作家作品的语言及其言语规律的研究。其实,它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的“辞达而已矣”,墨子的“先质而后文”,韩非子的“处其实不处其华者”,等等。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此项研究直至现今仍停留在修辞学的窠臼上,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89年夏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成立,方始有组织地精心设计并开拓这门学科。文学语言的研究首先服务于文学创作。人们经常运用高尔基对青年作家谈话时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有的作家把创作当做了与他人、与社会无干的一己私事的时候,当作“逗乐儿、解闷儿的”,是“码字的”或“写字的”的时候,重提这一话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创作活动并不仅仅是作为谋生手段的纯个人行为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应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并建立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从一部作品的创作缘起看,一般地总是社会生活直接激发了作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促…  相似文献   

7.
鲁迅认为作家创作总受其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其创作和世界观是基本一致的。作家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写出与之相适应的作品。“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热风·随感录四十三》)这儿鲁迅没有直接用“世界观”这个概念,然而,作家的思想、人格反映着作家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作家世界观的阶级立场、政治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相联系的感情、爱憎、喜好等,不可避免地都会在其创作过程中熔进作品里去。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都有本阶级的世界观。作为阶级社会中某阶级一员的  相似文献   

8.
自文艺复兴以来,“表现自我”作为一种创作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成为文艺创作的历史潮流。只有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才把它作为创作的理论基础。有些进步作家虽然在指导创作中也谈到“表现自我”问题,但主要是指作家个人最初创作尝试的一种规律性表现、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和作家创作中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而言的,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艺术构思和典型塑造的规律。粉碎“四人帮”后,重提这一口号,与批驳“四人帮”推行的政治法西斯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有关。它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作家对深入和贴近生活、对创作社会责任的淡化和漠视。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10.
作家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体现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重要方面,是文学科研基本的、永恒的命题。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之中。”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与土壤,脱离社会生活就无从谈起文学创作。所以,深入社会生活,熟悉社会生活,这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有的文学思潮,所打旗号上书写的词儿也许不那么严密,但创作实绩却令人刮目相看。“文学寻根”思潮大概属于这一类。我们想论述的,是在这一思潮中成就显著,引起文艺界内外注意的三位青年作家。尽管生活、创作经历不尽相同,但在一九八四、八五年前后,同其它作家一起,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在一个  相似文献   

12.
论创作心态的构成与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创作者灵魂里的创造行为。因此对创作的研究,必然要深入地去探究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歌儿正在蕴藏成熟”,这是一位诗人对自己创作心态的出色描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换种说法,“心里所充满的,笔下就写出来”,这当然是件愉快的事。但创作心态本身,不是自然形成、无意生成的,而是经长期的准备、自觉的努力和培养才孕育成熟的。但是,研究创作心态,就要抛开作家为从事创作而事先进行的学习、积累、孕育、构思等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论,只集中讨论作家在进入实际的创作活动后…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感觉?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把感觉与感受、直觉、印象,经验、体验等相提并论,同时对感觉在创作过程中的性质、作用,作了与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叙述。他们说:“‘感受’就是写小说的基础。”对这个问题,高尔基说得很清楚。当有人问他什么东西第一次激动他写作?他说是“印象”。又问他多在什么感受上去建立形象?他说“在一切感受上”。他还说:“把作家缺少的那些环节放到经验里去,以便写出一个非常完美的形象——这就叫直觉。”我国作家谌容也说:“我写《人到中年》时,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中,数十年来一直流行着“从类型化典型走向性格化典型”的说法.这种“类型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从理论发展到创作实际都证明,“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是西方古代文学形象塑造的客观现实,“这一规律也应该符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尽管《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它们产生在“我国叙事文学不太发达、形象塑造的经验相对贫乏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比塞万提斯和乔叟等人还早得多,就一步登天地跨入了个性仙的殿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形象,以弥补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之不足,就方法论而言并无不可;然而这一论断并未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理论阐述与文学实际之间缺乏严密的契合,因而显得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不论研究或学习那一门科学,苜先必须明确它的研究对象,即明确这门科学究竟是研究什麽的。这样才能使我们有明确的目的,围绕着它所研究的范围,由浅入深地学习或研究下去。每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特定的研究对象。例如,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它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正确思惟的初步规律和形式的科学等等。  相似文献   

16.
文艺理论界对极端“个人化”写作不断提出过批评。遗憾的是,文学创作总是拘囿于“人人化”套子不能有大的突破。为此,笔者也想就这一问题继续谈些看法。现在,谁都同意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但在实际上,人们会由此引出不同的观点:或者强调作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认为作家只有始终不渝地深入他所处的时代,他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精神个体性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精品;或者也讲作家的主体性,崇尚自我表现,但把作家自我当成封闭自足的主体,回避自我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回避在这种联系中作家…  相似文献   

17.
在蒙古族某些口头创作中,骏马形象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具有人性,而且还兼有某种神性.用A·哈托的话来说,就是具有一种“非凡的神力”或“神奇的魔力”.正因为如此,这类骏马形象早就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然而,还有一类骏马形象,迄今尚未引起足够注意,即“潜于水、行于陆、飞于天”的骏马形象.本文就想从这类马入手,探讨其原来的名称,同时也谈一下北方民族古代文化的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超杰 《学术研究》2023,(2):161-168+178
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家世”在现代文学领域亦具有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应用前景。现代文学学科若要进行家世研究,需要“以古为师”,更需适应学科实际予以升级改造。立足于人文互证、实证研究,透过作家家世里层内容,挖掘其对主体先在文化结构和创作心理形成的影响,进而分析动机驱使之下采取的叙事策略、编码原则及价值预设,或可更加深入地接触作家、文本与文学史。将家世作为一扇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的窗口,既非历史学范畴的作家家世考古,也无意于宣传所谓的“家世决定论”。这条路径既有意义,也有限度,希望此种思路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一丝活力。  相似文献   

19.
王毅 《江汉论坛》2003,(7):89-90
我的这个题目来自“拉美作家谈创作丛书”之一,《作家们的作家———豪·路·博尔赫斯谈创作》。这本书的书名是想表明,在其令人叹服的写作中,因为广泛地涉及到神秘的东方宗教与玄学,时间轮回的哲学内涵,镜子、图书馆的象征意义等等,博尔赫斯几乎成了作家们的作家,成了作家们分析研究和学习模仿的对象。在这里我借用《作家们的作家》这本书的书名,是想看到,我们的校园诗人们在学习和模仿什么样的作家(包括诗人),究竟是哪些大师级的人物在引导他们上路,然后,结果如何。这种考量之所以可能和必要,是因为,在校园诗人的写作中,跟乡愁和情愁(爱)…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在谈语言的意义时,曾引用过一个俄国民间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作家的创作个性问题,似乎也具有类似的意义。文学领域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有关文学自身规律的一些问题,都与它直接有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作家创作个性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当然,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笔者所以不自量力提出这个问题,是想以此引起同志们的兴趣,共同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