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习与探索》作为理论园地的一株幼松,已经傲然于理论探索的严寒与酷暑之中十个年头了。我为她高兴!为她骄傲!为她自豪! 十年来,我是她热情的读者、积极的作者,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中青年哲学理论工作者,她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我在理论上不断前进的阶梯! 《学习与探索》有自己的理论风格,这就是学习、探索的风格。所谓“学习”,就是  相似文献   

2.
值此《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之际,出于对贵刊的热爱,讲点真情实感,不能视为分外话。创办受人们所喜欢的刊物,甚不容易,特别已有十载纂组英华的经历,时间也不为短,“十年树木”,正是成林之时。有读书癖的人,无过于爱读杂志,在“杂”中能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喜欢《学习与探索》,因为人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征程中探索。学什么?各有所业,侧重不同;探索什么?各有所好,蹊径有别。从史学来说,目前有“危机”之论,使  相似文献   

3.
欣闻中国最北方的大型社会、人文科学杂志《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了;作为她的热心读者兼作者,我恰好也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学习与探索了十个春秋;而这两个“十年”的同步进程,还可以看成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学术和理论研究园地生机盎然、骎骎日上的历史的小小缩影。回眸这一切,我觉得,此时此地理应对《学习与探索》杂志由衷表达的敬贺、祝愿之词,既是奉献给刊物的,又包涵着更广泛、深刻的意味。简洁地说,我希望和相信,经历了十年风风雨雨的《学习与探索》,能够成功地拓展为中国学术领域里一方独具个性色彩、使理论研究者心身自由的天地。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的春风化雨催生出的《学习与探索》,一直是和中国当代学术理论界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就此而言,她的由稚嫩到成熟  相似文献   

4.
《学习与探索》杂志在松花江畔创刊已经十年了,我在东海之滨也做了它整整十年的读者。我认为,把《学习与探索》与国内其他同类刊物相比,它至少有如下几点是值得提出的: 第一,《学习与探索》努力地与我国当代思想文化界的前进取同一步骤,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促进思想解放,到提倡文化问题研究,再到宣传改革开放,它都是旗帜鲜明的。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界应该说也还有些风风雨雨,但《学习与探索》却没有象有的刊物那样,闻“风”而动,左右摇摆。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探索》,顾名思义,倡导学习,鼓励探索,按理说,作为一个刊物,摆在它面前的道路应该是无限广阔的。可是谁又能料到,它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蒙受过难言的委曲。当它饱经风霜,走过自己十年艰辛历程时,我作为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特别是作为一个曾经给它带来过麻烦的作者,除了表示应有的歉意和内疚之外,理应写几句溢美之词,以示感戴和告慰,但我深知这个刊物编者们的为人,他们不需要这些,所以也就祝贺之词一概全免,仅借此机发几句议论罢了。一个理论刊物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园地。它面对万千读者和作者,应该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今毕竟不是“引蛇出洞”大搞“阳谋”的时代了,那时的逻  相似文献   

6.
认真说,我没有多大资格在这里对《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创刊十周年纪念表示祝贺。这并非意指凡刊物的纪念都应该由名人大家来挥毫洒墨以示显赫,而是说我这位作者不仅与《探索》结缘太晚(1987年下半年才开始投稿给她),并且迄今为止所发表于她的两篇拙作(《一个屡见不鲜却令人困惑的现象》,1987年第4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现状的辨析》,1988年第1期)也欠份量而未能给她增添什么光彩。但一本刊物尤其  相似文献   

7.
《学习与探索》走过了十年探索的路,在解放思想、发展学术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任。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学术刊物最好的评价。记得十年前,是我建议采用这个刊名的。其用意在提倡重新学习马克思,努力探索未知的真理。我是这个刊物积极撰稿人之一,曾在这个园地发表过一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如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新见解,提出“速度型”与“结构型”两种经济增长模式,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的批判,等等。不言而喻,我也曾给《学习与探索》惹过一些麻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风雨雷电,作者和刊物编辑部之间总是维系一种互相爱护和支持的关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以为,今后要把刊物办得更好,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8.
举起百花齐放的旗帜,意不在搞教条主义,标榜自己的解放,容得下各种观点,这在若干年前无疑是一种进步。但“百花齐放”毕竟是个口号,落实起来却大有说道,因为人们在评判什么是“香花”什么是“毒草”的时候,常常带有主观随意性。况且,即使允许花与草齐放,但如果每个刊物都毫无个性、毫无自己的理论选择,那么也会窒息刊物的活力,从而导致理论的僵化。在众多的学术刊物中,我总关注《学习与探索》,是因为它曾高高地擎起主体论的旗  相似文献   

9.
十年来,《学习与探索》以真诚的理论家的良智召唤着作者,感染着读者,在北方、在中国,都显示了她特有的精神魅力。对这一切,我是有深深的依恋之情的。然而,赞美之辞不必多说,因为她的作品在那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曾受过最高的关注;感激的话也不能多说,因为我至今也没有能够献出上乘之作。所以,今天的正事,仍然是再学习、再探索。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再认识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列宁曾明确地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它没有定型,也不可能定型。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运行了70年后,邓小平又斩钉截铁地断言,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当然,这里的“不定型”、“不清楚”并不是指它的最终  相似文献   

10.
收到《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笔谈专栏的约稿信,自然十分高兴。这么个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界出过不少风头的刊物,一晃十年,虽未见活得太精壮,却也算得上对得起学术良心。该怎么说呢?也算得上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政治局面大好的一个明证吧。在两年前,也是这个刊物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说,这些年,《学习与探索》卖的就是“人学”这盘菜。这话今天我也觉得没有大错。这些年来,《学习与探索》发表的文章不少,专栏也办了一些,可是,无论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影响未必都大过同类的刊物;而“人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与探索》创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它与我们的改革事业同命运,并且始终站在理论战线的前列。在批判封建主义、宣传人道主义和推进改革的斗争中,它树起了鲜明的旗帜。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变革中,它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的堡垒,为新的理论体系浇灌基础。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习与探索》的十年历程也几经波折。但是,春寒毕竟过去,它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已经发芽。在北国大地上,我们为有《学习与探索》这样的理论刊物而自豪。作为一个由《学习与探索》扶植起来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锤炼思想武器的洪炉。在一些刊物以拾名家宿儒的余唾为荣时,《学习与探索》却热情地向中青年学者敞开大门,发表了大量思想新颖、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脚步是如此迅捷,历史的前进又是如此激动人心。《学习与探索》在我们中华民族空前的历史进步时期里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年的时间不能说短,但对于一个刊物来说,十年便只是它的幼年岁月。《学习与探索》是要继续存在和成长的,要有它的20年、50年、100年……同如此漫长的时间相比,十年难道还不就是幼年岁月吗? 然而,《学习与探索》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在这十年里它和我们国家一起经历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在这个转折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这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它成熟  相似文献   

13.
自《学习与探索》创刊之日起,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十年来,这个刊物以深邃多思、勇于求索的风格,屹立于中华文坛,所发表的许多有创见的文章,在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我衷心祝愿贵刊愈办愈有生气。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期待着,贵刊能够继续为我国法学的进一步解放和繁荣呐喊、开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学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是,沉重的历史创伤,使这门学科尚未走出幼稚阶段。“禁区”还没有完全打破,法学理论不仅滞后于改革和法制建设实践,也落后于经济学、政治学、文艺诸领域的理论建设,特别是国家法制发展战略这个关系到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极其重要的领域,至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前进,都对法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法学唯有实行自我改造和创新,才能担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众多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刊物中,我特别地偏爱《学习与探索》。在它创刊十周年之际,我对自己的这个偏爱进行了反思:我为什么会偏爱《学习与探索》呢?得出的结论是:《学习与探索》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即它致力于理论的探索,它探索的是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偏爱具有个性的人,具有个性的产品。对于刊物,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大概不会喜爱面面俱到的刊物,那种企图使自己的刊物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满足多层次读者需要的做法,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想《学习与深索》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它突出了自己理论探索的特色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效率: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学界最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周天勇在《学习与探索》创刊百期之际,作为刊物的老作者、老读者,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我建议《学习与探索》在今后组选稿件时,应把研究“经济效率”的文章作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于1989年8月25日举行“纪念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联的有关负责同志和《奋斗》杂志社等兄弟出版单位的同志以及省委党校、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学习与探索》坚持“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的办刊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盛赞她积极、热情地团结、培育、扶植中青年作者;对于她能够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理论的热点,发表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好文章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从而拉开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序幕。10年来,在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88年来临了。这是我国社会学恢复研究的第十个年头。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说我国社会学恢复研究不久,现在,这“不久”二字已经不那么确切了。九年的变革,九年的耕耘,收获应该甚丰。特别是在党的十三大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更应该回顾过去,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在这恢复社会学研究的第十个年头,我们这条社会学探索之路应该怎么走呢?我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发展不能离开学习与探索。当今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综合、走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的交叉。全世界千百万科学家在各个领域的探索,每年都提供巨大的新的信息量。把握这些信息正是学习的任务。而科学的前进总是从前人达到的成就的基础上起步的。从这样的基础去从事新的探索才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探索,才更有希望迅速地开拓真理之路。因此,在《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不仅对这个刊物的名称与宗旨深表敬意,也对这个刊物十年来发表的在学习与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各种文章论著深表敬意。就文艺科学和文学本身而言,新时期的十年中,在我国也有长足的发展。对文艺本质规律的研究日益深化,文学史研究和文学评论更涌现大批著作。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都有开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郭德纲。他的幽默不是挠你痒痒,他敢嘲笑不正之风。”“你和郭德纲有点像。”“有一点像,都脸圆。你要见到郭德纲告诉他,说我于莺说的。”这就是于莺,冷不丁冒出的话就能打破初次见面的尴尬。于莺是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师,因为在微博里写急诊科的段子,她的微博“急诊科女超人”火了。于莺的笔下没有病房里的药水味儿,她诙谐幽默的调侃倒让医院、医疗、医患这些词汇多了几分人情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