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五四”是一个最具反抗性的时代。当尼采的“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风靡一时的时候,“五四”先驱者们大多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激愤而不屑  相似文献   

2.
鲁迅之被称为“民族魂”,决定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深刻联系,这种联系是怎样形成的呢?鲁迅的全部著述表明,他汲取了中国古代儒、释、道、墨、法等思想的精华;但是,如果将此视为一种对这些传统思想因素的简单积累与综合,其结果必然失去了鲁迅。因此,探讨鲁迅怎样以他特有的个性方式形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就成为研究得以展开并深入的关节。 显然,这里涉及到研究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旧序中反复强调,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往往对于研究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思维方式的变革则要求我们,在大量现象事实的材料中,找到最能体现鲁迅个性特征的典型现象,并以此为“中间环节”,深入到具有本质性意义的与传统文化联系的个性方式之牛;而要找到这一“中间环节”,个性化的研究就显得至为重要。 提出个性化的研究,不仅因为这是学术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个性化研究,的客观依据,就存在于研究的对象——鲁迅自身。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和鲁迅的现实关系,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他说:“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我以为这是最真实、最准确的论述。为着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这个“同一的目标”,鲁迅和郭沫若几十年如一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战斗”,因此,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甚至“曾用笔墨相讥”,但“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确确实实地体现  相似文献   

4.
若以太白、子美为三唐诗界泰斗,东坡、山谷则为两宋诗坛领袖。前人每将李、杜,苏、黄两两标出,对举成文,借以阐释唐音宋调,非率意也。数十年来,详论李、杜诗格异同者习见,比较苏、黄诗格异同者鲜有,似不利于揭示苏、黄风格特征,展示宋诗整体风貌,估价苏、黄诗作成就及影响,笔者尝试言之,祈请方家教正。 一 苏、黄皆重创新,故能各呈自家风采,各成一代宗师。且因两家皆能卓然自立,方可各具独特面貌,各有审美价值。苏、黄诗格之异,概括言之,苏以豪放奔逸擅胜,黄以锤炼遒劲见长。前者如长江大河,浩荡博大;后者如危峰千尺,气象森严。前者之美在力之表现而不  相似文献   

5.
批判的视角决定批判的态度与批判的内容.从事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鲁迅与从事中国小说史研究的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揭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两样的,前者以否定性为主,后者则以肯定性为主.两个不同的鲁迅其实并不矛盾,原因就在于批判的视角不同于研究的视角.不顾批判的视角而只专注于批判的内容,则易犯"瞎子摸象"一类的低级错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点是传统文化中的非文本性思想,这是理解鲁迅与传统文化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揭露之深,使张扬“全盘西化”的胡适都为之黯然失色。鲁迅猛烈抨击“礼教与家族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的奴隶性格,他认为中国文明就是一席吃人的筵宴,中国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的循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现代中国真正做到严格意义上认识自己的少数哲人之一。鲁迅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他敢于拷问自己的灵魂,他思想理论上激烈的反封建与生活实践中对某些传统的妥协退让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和反省;他承认并不断清除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他从外宇宙和内宇宙的不同层面来解剖自己,用“中间物”的思想为自己定位,咀嚼着痛苦,顽强地承担起人生和历史的责任。鲁迅的伟大源于他对自我的认识和解剖。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郭沫若前期创作文化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是中国文化巨人的鲁迅与郭沫若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人们往往归咎于性格的冲突,这未免简单化。倘若我们将视点转移到他们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之前,比较一下他们的前期(指一九二七年以前)创作文化场,那么多少可以解释这让人感到遗憾的文化现象,并能够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化巨人的个人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夏秋之际,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寻根”的热潮。在这场讨论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以及作为它的一种具体体现的各别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赋予为中国文学提供扎根土壤的光荣职能。曾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激烈批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却被斥为“借助西方文化”,“从此切断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断裂带”。以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赢得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的五四运动,同显然具有封建特点的“文化大革命”等量齐观地被视为切断文化传统的两个文化断裂层。在这场讨论中,鲁迅也遭到一些人  相似文献   

10.
“五四”那代人对传统的批判往往带有相当程度的急功近利性,但仍然是基于一种整体的文化眼光,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对汉末以后儒家学说的猛烈抨击,还在于对孔子及其传统儒家的深刻批判,这种深刻性并没有为很多人所留意。鲁迅以“五四”那代人特有的思路与逻辑对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不能抛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去孤立地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两种思维及其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刘薇琳尤然1这里所说的两种思维,指体现在计算机硬件软件构成中的“机器思维”和人的思维,前者又被称作机器智能或人工智能,参考计算机科学开山人物之一冯·诺意曼的论述,它集中代表着精确的算术和逻辑演算,也有同人脑神经系统的一定...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具有强力意志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迥异于同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不在于其批判精神和济世情怀,而在于他在对国人生存状况深切体验基础上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机制的深层建构,在于其"中间物"意识的生命哲学、感受体验型的介入方式、相互主体性的方法特征,以及由此生成的精神文化结构和强韧不羁的主体意识。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形成了多元交融、百面贯通的功能场,以全息的、枝叶并茂的方式应对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郭沫若的悲剧观有很大的不同,创作风格也迥然有别.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下层社会的不幸",郭沫若写的多是"历史转换期"的大悲剧;郭沫若的悲剧人物比较单一,鲁迅的悲剧人物则具有多样性.但是,鲁迅和郭沫若的悲剧理论与实践,在差异和互补中共同为中国现代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的悲剧大师们的诸多观点是相左的。它有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它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颇具个性和自成体系。一、郭沫若的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观,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所谓早期,就是五四时期前后。这时期的悲剧创作,主要以《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为代表。这三部悲剧,后来被作者编在一个集子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反抗父权的卓文君,反抗君权的王昭君,反抗阶级压迫的聂婪,从三个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郭沫若的儒学观平议贾锡信,邱文治鲁迅与郭沫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位巨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性格、哲学情趣、学术探求和文学创作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儒学观,形成强烈的对照,可谓两峰对峙,双水分流。鲁迅毕其一生,始终是批孔的,近年来有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最为显著、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两种文化维度,这两种文化不仅代表了社会在发展中文明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冲突。本文以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为出发点,论述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田荣  李健  李苗 《南方论刊》2024,(2):84-85+91
从党的十八大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十余年的伟大征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民族复兴、精神塑造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思考传统文化赓续问题,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形成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定位和再评价。正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定位和再评价,我才得以运用德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来进一步地系统性、学理性地阐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与文化的深层关系施忠连文化是经济生长的土壤,又是供给它成长的养料,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有表层和深层之分。但总的来看,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关系,双方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主要关系处理得当,就会得到文化与经...  相似文献   

19.
张梦阳 《东南学术》2006,(3):125-130
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两部十分厚重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著作:田刚的《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与廖诗忠的《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这两部著作学术价值不限于局部和表层的突破,而是上升到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五四”文化的认识模式和泛政治化意识形态模式有所冲决,对鲁迅映象的整体调整与内涵更新有所推动。文化走向是新世纪鲁迅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鲁迅文化渊源研究,追根溯源地理清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从全球视野和世界文化源流的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他的思想、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将会是未来鲁迅学发展的总趋势。需要的只是:广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锐利的眼光,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