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中国道路"就是指在中国选择创办经济特区这条道路来完成体制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导致普遍贫穷的一般均衡,使非均衡发展的社会变革成为中国社会最佳的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创办经济特区开启了中国社会通往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揭示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产生的路径与主要特征,而且掷地有声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2.
特区的“特”与“不特”,是个关系到经济特区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从世界、全国和特区3个视野探讨了这个问题,认为特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顺应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趋势,从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再创特区发展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开办经济特区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对建立经济特区以及经济特区的功能和作用、经济特区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经济特区的性质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新战略 ,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 ,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体制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把培养人的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充分认识加强“四有”新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央创办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把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先行一步,为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深圳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的成功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特区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窗口,它对内地起辐射、带动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经济特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在新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7.
经济特区授权立法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特区授权立法与中央立法、地方立法一起构成经济特区立法体制。由于没有相应的授权立法的法律规定,特区授权立法在理论、实践上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特区立法的性质是中央立法,立法时应遵循立足特区实际原则、立法超前原则、适当变通原则、与国际惯例衔接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将会有一系列的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育人,而人是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知识的人更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是生产特殊产品的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等诸方…  相似文献   

10.
作者篇名期页【学习十六大报告专题】黄卫平邹树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党的十六大精神研究65景海峰小康社会的历史语境和时代意义610苏东斌伟大的思想指导更伟大的实践613吴俊忠代表先进文化必须发展先进文化616钟坚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的内涵与价值619【特区研究】曹龙骐入世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15袁易明入世后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突破———“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111王千华陈柳波中国入世后深圳经济特区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WTO规则…  相似文献   

11.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10年,是"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到生动现实的10年,也是香港经济从危机走向繁荣的10年。这10年,既值得我们纪念和庆祝,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2007年6月5日,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举办了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张浚生先生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本期特刊登张浚生先生和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两位教授的文章,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依据政策的区际差异理论,结合经济特区实施特殊政策的实践,分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策选择时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山西省长治市振兴村召开。论坛由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长治市上党区委及区政府等多家机构主办,上党区振兴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振兴新区振兴村承办。论坛主题包括:新回乡运动与乡村振兴;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索新工农联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新青年、老知青下乡。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代表、企业家、农民、艺术家代表等共400多人参加了论坛,交流乡村文明经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10年,是"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到生动现实的10年,也是香港经济从危机走向繁荣的10年。这10年,既值得我们纪念和庆祝,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2007年6月5日,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举办了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张浚生先生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本期特刊登张浚生先生和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两位教授的文章,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5-6日,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召开。新华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长、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浚生,原深圳  相似文献   

16.
由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 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 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于去年 12月 15- 16日在深圳大学举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武汉、西安、广州和 5个经济特区的 150位理论界和政界代表参会。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刘鸿儒教授,教育部社政司阚延河副司长,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副局长,中国社科院王振中教授以及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入选论文 50多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教授专门发来书面讲话。  相似文献   

17.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建设,应以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该文综述了“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的各种观点,对两型社会理论、两型社会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两型社会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禹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构筑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由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于去年12月15-16日在深圳大学举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武汉、西安、广州和5个经济特区的150位理论界和政界代表参会。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刘鸿儒教授,教育部社政司阚延河副司长,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副局长,中国社科院王振中教授以及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入选论文50多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教授专门发来书…  相似文献   

1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探析李建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发挥当前价值观中的正效应,消除阻扼其负效应,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体制转型时期价值观念转换的现状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