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汉语起立类词汇系统的属性、形成和演变情况,在研究中借鉴现代语言学相关理论,引入了"概念场"和"概念场词汇系统"两个术语。以唐代高僧义净译经为基本的工作平台,首先描写了本词汇系统的共时分布状况,然后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该系统的形成和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3.
4.
{渡河}概念域的主导词“涉”“济”“渡”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更替,其融合的语义要素古今也不同.根据Talrny 的词化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渡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为背景,结合文献考察“涉”“济”“渡”方式信息、背景信息的变化对其词义产生的影响,以及“渡”融合的路径信息何时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汉语"看视"概念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上古时期,其词汇系统中单音词众多,主要采用综合型的词化方式.中古时期,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各子域主导词逐渐演变为"X+V视"式偏正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口语中,各种不同方式、方向、情态等的看视动作多采用"修饰性词组+看"的句法格式来表达,由此导致该概念域常用成员的数量剧...  相似文献   

6.
汉语史上,"逃跑"概念域有"逃、亡、奔、窜、逸、逋、跑、走、遁"9个单音节成员以及"波逃、逃窜、逃亡、奔走、逃走、逃遁、遁走、逃奔、逃跑、逃逸、出亡、逃逝、潜逃"等十余个双音节成员,其中"逃"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从上古至近代汉语时期,不同时期"逃跑"概念域成员略有差异,数量方面呈增多趋势。词义方面,上古汉语时期"逃跑"概念域成员词义各有侧重,分工较为明确,中古时期词义趋同,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一些复音词词义略有侧重。构词方面,上古汉语,"逃跑"概念域成员以单音词为主,西汉时期,出现同义并用结构,唐代时期,同义并用形式的词汇化进程基本完成。"逃跑"概念域历时演变呈现出稳定性、渐变性、不平衡性、演变方向一致性等多样化特点。语义系统的不平衡性和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进程共同促成了"逃跑"概念域词汇成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以概念场为背景,结合历史文献梳理了{门}概念域主要成员"门""户"的语义演变情况,重点考察了"门"成为该概念域强势上位词的演变过程,并尝试分析"门"上位化的原因。研究显示,先秦至隋,{门}概念域中"门""户"处于同位关系;唐代,"门"发生了上位化,"户"的主导义位转移,此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门"上位化是语言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古今概念化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动因,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类型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义域宽、组合能力强、使用频率高是"门"战胜"户"成为强势上位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红"本义为粉红,是{红}概念域的下位词。东汉至隋,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红"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唐五代时期,"红"取代了"赤"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基于"不过量准则"的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是"红"上位化的主要机制,在与表示程度、性状类语素构成"x+类名"型复音词时具有绝对优势则是"红"取得强势上位词地位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倒酒”义词是汉语的常用词,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呈现“筛”“泻”“斟”等词与“倒”南北对立的局面。汉语史上“倒酒”概念域的主要成员有“斟”“酌”“泻”“筛”“倒”等,且经历了“斟/酌→酌→斟/泻→斟→倒”的主导词更替;“倒”首先取得“倾倒非酒类液体”概念域的主导词地位,之后不断积蓄力量,自民国以来逐步取代了“斟”在通语“倒酒”概念域中的统治地位。换言之,现代方言“倒酒”概念域成员南北对峙的雏形是五四以来才形成的,历史并不长。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式的概念是关系到美学和文艺学存在的本体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艺术形式概念 理解的侧重点不同,19世纪以前是以客体的视角切入,19世纪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的中和,而20世纪主要是以 形式本体的视角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初始,间接正犯系正犯·共犯分离体系下,限制正犯概念在共犯极端从属性说处罚遗漏现象下的直白描述,仅具名称。而后,共犯限制从属性说通行,间接正犯的外延仍旧扩张,其内涵飘忽不定。刑法理论自觉从"正犯性"定义间接正犯,在犯罪事实支配理论对其内涵的阐释下,间接正犯从直指现象的名称成为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演变的背后反映了刑法理论的变迁——共犯从属程度从极端从属性说到限制从属性说;正犯·共犯区分基准从形式客观说到犯罪事实支配说;共犯处罚根据从责任共犯论到因果共犯论;刑法理论从形式观转向实质观。纵然包括间接正犯概念在内的刑法理论转向实质性,但其形式性无法亦不应被湮没,刑法理论必须承认并安置必要的实质性元素,以寻求二者平衡,并维系自身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认为交际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而人们从事生产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交际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礼仪则是在古代人祭祖、敬神等活动中产生的,尔后逐渐演变为从事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和仪式。交际礼仪运用于各种层次、各色人等之间,又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即文化的复合性、民族的继承性、时代的变异性和和地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证据被认为是进行推理的主要根据,是当代哲学认识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对于证据的概念,不同时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证据被视为一种符号证据;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则被认为是一种归纳证据;当代证据的概念,则是建立在严格的概率理论之上的.在中国,证据的概念也经历了从传统的"字本位"证据观到现代的"逻辑中心主义"证据观的演变.证据概念的历史演变表明,证据的概念绝非用简单的逻辑语言可以表达,它依赖于对证据内容的认识论考察.  相似文献   

16.
考察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在中外刑法上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把握正当防卫制度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上,国家在对正当防卫的强度问题上,都经历了从限制过宽到限制较严,再从限制较严到放宽限制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是正义的力量促使人们拿起防卫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是理性的力量促使人们在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时又提出了各种限制性条件,又是邪恶的力量迫使人们在对防卫限度作出反思后又放宽对防卫强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长达70年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对社会财产进行多次分配,除了短暂的新经济政策以外,另外两次大规模的国有化政策和私有化政策均未取得预期效果,没能够激发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导致社会发展放缓,严重影响了苏联世界大国地位,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晓芳  骆毅 《南都学坛》2006,26(2):41-42
分层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它较好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是教育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代的演变过程中,孔子、孟子、朱熹、张载、王守仁等教育家、思想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分层教学法在我国近代及新时期经历了民国初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及20世纪90年代的分层递进教学等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近期阿富汗妇女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许多人眼里 ,塔利班对妇女的歧视和限制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本文论述 1919年阿富汗独立后妇女地位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赶超"发展观到"硬道理"发展观;从"硬道理"发展观到"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的特征为:(1)从发展轨迹上,呈现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2)在发展现念上,实现了从手段论到目的论的革命性变迁;(3)在发展实践上,实现了由更多地的强调经济建设的"片面""单一"发展观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