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里所说的"圆",大抵指的是"灵活性",绝不是指圆滑、狡黠,而是一种圆通、宽厚、融通,是与人为善,是随机应变;"方"则是指的原则性,意为方正、刚直,棱角分明,端端正正,稳稳当当,规规矩矩,绝不是指死板、守旧。做人处世,如何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人生一大课题。唐代诗人孟郊将这种处世之道入诗:"万俗皆走圆,一身独行方。"就是他对做人处世"外圆内方"的认同。古今许多人做到  相似文献   

2.
一、人力资源调查标准每家公司部有自己的"标准",关键在于这个标准的可操作性,人力资源调查的"标准"绝不是岗位说明书。职位(岗位)说明书只能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无法清楚地落实于行为表现,它只能作为建立素质模型的参考依据。人力资源调查的标准一定是"素质模型",或者叫"岗位胜任力模型",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个性、技能、知识、内驱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基准和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加体育课堂的活力和魅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眼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具体从作用角度来看,一是让课堂从"无趣"到"有趣",激发学习热情;二是让学生从"跟学"到"自学",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三是让努力从"看不见"到"看得见",量化学生的提高;四是让观念从"一节课"到"终身",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郑文 《人才瞭望》2014,(3):77-77
清代时,有一天,江苏镇江金山寺来了两个寻常客人.寺中住持见这两个人穿着平常,没有半点气派,就非常冷淡地哼哈了两下,算是招呼,连招待一杯清茶也觉得多余.过了一会儿,从旁人口中,得知其中一位游客正是鼎鼎大名的文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是这位势利的和尚匆忙厚着脸皮,乞求郑板桥写一副对联留念.郑板桥并不拒绝,当场抻纸挥毫写道: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曾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题写了一副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此联寥寥八字,却概括了四个典故. 曾,即曾参.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平?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此谓之"曾三".  相似文献   

6.
“会、好、精、绝、化”是我笃信的五字要诀。会,指入门要心领神会;好,指功力殷实;精,指研究要细微且全面;绝,指悟性要有独到之处;化,即融会贯通、随心所欲地表达。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身才智与“五字要诀”的自然凝聚和爆发,而不是单一的外在流露……  相似文献   

7.
引进外国新技术嫁接在希望田野 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之意.据说,仓颉造字,造到饭字时,伤了一番脑筋,后来不知怎么灵机一动,一下造了一个千古绝字:"飯",即一个"食"加一个"反"字,成为了"饭"字.其意不言自明,有"食"大家高兴,无"食"大家造反.  相似文献   

8.
谐音联     
郑板桥退隐后,以卖字画为生,他的好友李啸村时常来探望他.一年冬天,瑞雪纷飞,郑板桥信步来到李啸村家门前.二人欢聚畅饮,并想赋诗以作留念,李啸村便叫他家的牧童磨墨,那牧童一不小心,将墨溅得一手都是,郑板桥乘势笑道: 牧童磨墨,墨溅牧童一脉墨; 李啸村文思不及郑板桥般敏捷,低头苦思之际,忽见丫环正在添加煤炭,正好有了下联: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签名     
时下,能拥有一个很潇洒的签名是很有面子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文稿,但签字署名还是要亲力亲为,一手漂亮而不失特色的签名不仅代表着品位而且具有识别个体的法律意义。翻阅史料,我们却发现古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签名。最早的签名古人的"签名"最早称"押"。《韩非子》一书中有"田婴令官具押券",南朝顾野王的《玉篇·手部》解释"押,署也",又可见战国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押"的形式在文书中进行签署了。  相似文献   

10.
《才智.人事人才》2019,(6):192-193
自古至今,中国和泰国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两国不但都是农业大国,而且更多的是中泰两国都与大自然、动物有着非常紧密地联系。因此,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自然、动物渐渐地融入到中泰文化之中,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学、建筑物、艺术文学等多方面。它们不单单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信仰的溯源。中国和泰国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和信仰也不同,中国人更加关注"马",认为它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而泰国人更关注"象",大象在泰国拥有尊贵的地位,代表了泰国的文化和信仰。所以,以下针对"马"、"象"在中泰文化内涵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两种动物对于两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贵的资产是人.松下幸之助说过:"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设备."人"赢",企业才能"赢",人才能"赢". 企业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只相信天才的人、非凡的人、无所不能的人.其实,我们根本找不到这样的人,即使你认为找到了,也无法留住这样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招聘新员工,合格的新员工是很难招到的,即使招到了所谓合格的,到企业也有一个漫长的磨合和锻炼过程:且新员工最不具有稳定性,流动频繁,可能不满半年、一年就走人了,而对于企业来说,增加了成熟员工流失的风险,也容易失去老员工时企业的忠心.  相似文献   

12.
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所谓"讲活",是指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所谓"讲懂",则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教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所谓"讲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应帮助学生领会内在的思维方法。教师教学工作中应充分体现"化难为易"和"化神奇为平凡"的重要特色。下面案例谈谈化归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有一副名联,人们都说是郑板桥所写.对联是: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据说,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在兴华一带游玩时,听到农村两位大嫂说笑,稍加改造而成.有两位大嫂在柳树下的河边洗衣,恰巧头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田里麦子一夜之间转绿,生机勃勃.一阵春风吹来,一位大嫂脱口说道: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言:"文章不厌百回改".大凡佳史都是改出来的,而绝非独撰.评改是写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关键的步骤.俄国作家契科夫曾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的不好的东西的艺术."足见修改在写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对某人说"你这个东西",则带有讥讽意味,而对方如果反驳说"我不是个东西",则会落入陷阱.也就是说,不管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 在哲学里,东西被解释为物质,而人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所组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人被称之为"东西"也并不为错.那么,人们为什么都反感被称为"东西"呢?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东西是指物品,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等智商动物,怎么能被称之为"东西"呢!从深层次体现出每个人都是需要人格和尊严的.  相似文献   

16.
曲士 《人才瞭望》2015,(1):69-70
从古至今,如何选拔人才都是当政者的难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换一个人上台就换了套标准,但这些标准却未必合理。下面就来看看古代选才取士的误区;这也值得今天的管理者借鉴。以言取人有些用人者常常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惑而轻率地用人。孔子就很憎恶这种言论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战国时,秦军攻打  相似文献   

17.
2014年第2期《随笔》刊有《读郭睿先生<墨守我心书画展>的悬想》一文,文中对启功的画、书、诗多有称赞:"正因为有这样的三绝, 启功老师的题画诗多到可以褒为一集 《启功题画诗墨迹选》,成荦荦大端. " 其中的 "褒为一集",笔者不太明白,翻阅词典后发现,原来是"裒为一集"之误.  相似文献   

18.
浅议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从上课一开始到结束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引发学生思维创新做了详尽说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才交流》2014,(3):40-41
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了解的。而不同地域的习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下孕育并传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自古以来就是适于农耕的鱼米之乡,众多传统文化也随古镇保留至今。本期特选几幅由外籍人士所摄照片,看看外眼记录下的传统江西。  相似文献   

20.
林杉 《人才瞭望》2013,(9):83-84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有着"天、地、君、亲、师"的传统尊崇,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教师定位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尊崇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