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毅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250-255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在我国正史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记载少而不详,更未给炎帝神农氏立纪或传,关于炎帝陵的记载最早的也只见之于晋代。这就给后世留下许多争论。本文从散见于各种史籍的关于炎帝神农氏和炎帝陵的记载中,正确了解炎帝神农氏,正确了解炎帝陵。  相似文献   

2.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之滥觞始于炎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我们用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古天文历术及其历点推算、论证,得炎帝神农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殁于公元前4960年辛巳.炎帝神农是七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中华文明史至少有七千年.炎帝神农时代发明创造的文字、八卦、天文历法和稻作农耕、主稼穑、栽五谷、种果蔬、植桑麻、兴茶饮、制耒耜、作陶冶斤斧鉏鎒、织布帛、造舟楫、修台榭、建明堂、制琴瑟、开商贸("日中而市")……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框架和基本体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滥觞,为中华文化最早屹立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建起了一座光耀千秋、传承万代的灯塔.  相似文献   

3.
从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明,到周公制定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宝鸡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我市陆续推出炎帝故里、佛骨圣地、周秦文化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品牌,特别是连续二年成功举办了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以后,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宝鸡人,无不为此感到自豪。但细看我市历史文化的展现与产业的开发,再与外地相比较,就明显发现我们的不足与落后。展现不够,开发不足,看没有精品,买没有产品,守着金饭碗受穷,真有些愧对祖先,愧对当今大好的发展机遇。以我市的周公庙和山东…  相似文献   

4.
由宝鸡炎帝研究会编辑、编写《炎帝与民族复兴》论文集和《宝鸡历史文化》,近日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和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炎帝与民族复兴》共收论文近50篇,约50万字,是从2005年在宝鸡召开的“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收论文中精选编辑而成。所收论文多为我国历史、考古界著名专家撰写,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为首次刊发。所收论文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对炎帝与宝鸡、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姜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姜炎文化与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夏部族祖先鲧以治理洪水、造福于民而著称于世,故文献多记鲧曾被夏、商、周“三代祀之”。夏代文字迄今尚未发现,但夏人祭祀自己祖先鲧殆无疑问。殷墟卜辞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本文认为卜辞所记“■示”应释为“鲧示”,是商人祭“鲧”的真实记录,故后世文献所记夏鲧曾被“三代祀之”应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6.
祭炎帝文     
惟公元二○○七年四月五日,时序三春,节届清明。炎帝故里,春和景明。市长王宏率全市370万民众,以雅乐鲜花、珍馐时果,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曰:吾祖炎帝,姜水以降。世号神农,氏姓为姜。教民稼穑,奠基农桑。制陶作器,百物盛藏。开创医药,民体无恙。日中为市,肇兴贸商。削桐为琴,五音首创。治麻为布,始作衣裳。架木构屋,寒暑有防。剡木为矢,民安毋伤。炎黄结盟,华夏兴邦。伟哉煌哉,惟我炎皇。今我宝鸡,繁荣和祥。工农科教,百业兴旺。四市初具,两佳在望。招商引资,高新腾骧。扶危济困,齐奔小康。百万大市,崛起一方。吾辈公仆,重任肩扛。三项…  相似文献   

7.
祭炎帝文     
姚引良恭读惟公元二零零六年四月五日,岁在丙戌,时届清明。炎帝故里,春和景明。市长姚引良携全市各界370万民众,怀虔诚景仰之情,以雅乐鲜花之仪,致祭于炎帝祠。曰:炎帝神农,为我始祖;恩泽神州,德润华夏。创制耒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民有食粟。和泥制陶,手工始兴;施彩刻符,孕育  相似文献   

8.
炎帝神话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帝神农氏作为农业的恩祖,是神、巫、人的统一。炎帝神话透过人身牛首的形象、养命不死的情结和创造与治世的业绩,传导出延命乐生的农耕文化基调以及对部族首领和文化英雄道德与业绩的褒美,对族祖、业祖、国祖的敬仰与爱戴。当今海内外的中国人犹以“炎黄子孙”的自谓而自豪,反映出神话情结的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孙延政 《东岳论丛》2024,(3):107-116
公元712年,唐睿宗在一年之内亲祀南、北郊,这种行为在整个唐代仅此一例。其中,与亲祀南郊同月进行的还有亲祭太庙、亲耕籍田,这与贞观三年、永徽三年祭太庙—祀南郊—耕籍田的亲祭模式一致,折射出睿宗意图将本朝与武周至中宗这一时段划分开来,恢复贞观、永徽故事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在睿宗登基后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中亦有体现,虽然在他执政中后期出现了恢复二陵名号、加则天谥为帝的事件,但这并未改变“走出后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趋势。亲祀北郊的背景在于,为患多年的东突厥于此时向唐朝请求和亲,睿宗认为自己施行的保守对外政策已获成功,边境问题已经解决。改元“延和”则代表着他期盼在未来,唐朝与周边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关系能够继续保持缓和。  相似文献   

10.
"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江汉论坛》2004,(9):95-101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五祀"祭祷的简文,证明古代贵族按照等级祭祷家居之神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大夫以上的贵族应当恒祭"五祀",并无等级之别,郑玄关于前者为周礼、后者为商礼的经注并不可靠.楚地出土简牍资料也部分地支持了章太炎在<大夫五祀三祀辨>中提出的论点--<礼记·祭法>在"五祀"的基础上,吸收了楚地广为流行的"司命"和"厉"两种神祗,形成所谓"七祀".根据楚地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还可对"五祀"的名称和顺序在历史流变中产生的变异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山西高平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高平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3至25日在高平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广西、四川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70多位参加。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都深受后人尊崇,历代祭祀不绝。炎帝因与上古农业有密切关系,在北方和南方都有传说的事迹。历史上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就有许多传说遗迹和后人纪念所建的古迹,今高平市北的羊头山和郊区不少乡、村都保存有传说遗迹和有关建筑,如羊头山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穀畦"、"耒耜洞"、"炎帝陵",中庙村的"炎帝中庙",故关村的"炎帝行宫"等等。现将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如果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看,宝鸡还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它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青铜器之乡和佛教圣地。在宝鸡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喜剧,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辉煌的作用。著名学者文怀沙认为宝鸡“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确实是很有见地之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宝鸡陆续出版了多部反映宝鸡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杨天宇 《文史哲》2004,(3):91-96
关于西周的郊天礼,郑玄出于其"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郊天与圜丘祀天有别:郊天是祭五帝,圜丘祀天是祭至上帝。王肃否认郑玄的"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天唯一而己,不得有六,郊天与圜丘祀天是一回事。又郑、王两家皆以为行郊天礼必于国郊,且有坛。至于举行郊天礼的时间,郑玄以为圜丘祀至上帝在冬至,而郊祭五帝在夏历正月。王肃则提出所谓冬至、启蛰二郊说。礼书中还有立春郊之说。其实西周时期并无所谓圜丘祀天之礼,祭天唯郊礼而已。行郊礼也并非在国郊,"郊"字只可作祭名看,且行郊礼也不一定有坛。西周时期行郊礼时间的常制是在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冬至郊、立春郊,或启蛰郊之说,不过是据后世历法以推周制,并非周礼之实录。  相似文献   

14.
炎帝又称炎帝神农氏,“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先于黄帝的中华民族又一始祖。由于炎帝生卒在五六千多年前的传说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其生卒地的问题众说纷纭。近年来,对炎帝巡游南方积劳成疾,终寝湖南茶陵即现在的炎陵县(古茶陵包括炎陵)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其出生  相似文献   

15.
<正> 《九歌》的研究,争论迭起,诸如篇章次序、神鬼属性、篇数名实等方面,不乏卓识。细玩《九歌》篇谗之结构,实有其礼仪背景与古俗观念为依据。周代之祀,最重“顺祀”与“配祭”,《九歌》之祀亦不出其制《国语·楚语下》记述楚国巫觋宗祝之流,其职乃在“使制神之处位次主”,韦昭谓为“次其尊卑先后”云云。此风非仅在楚,素称圣贤礼义之邦的鲁国亦如是:夏父无忌欲升信公于闵公之上而祀之,按《左·闵二年》所记:闵公被杀后,僖公才继之即位,于祭,闵当在僖上。故夏父无忌之举被称作“逆祀”。展禽称之为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1月20日,"焦汉先生《我与名人》首发式"在市行政中心召开。宝鸡炎帝研究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及有关单位近70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上6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宝鸡炎帝研究会顾问李均、陈同钢发表了讲话。宝鸡炎帝研究会会长霍彦儒主持首发式。焦汉是宝鸡炎帝研究会会员,年逾七旬,笔耕不辍,执著于文化,钟情于传播,他编著出版的《我与名人》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与文怀沙、常香玉、吴桂贤、范曾四位文化名人结识、交往的  相似文献   

17.
依据屈原《远游》的炎神描述,并对诸多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及古越语等方面的考察研究表明:炎神是神,炎帝是人,屈原笔下的炎神是左丘明笔下炎帝所崇拜的神灵。神农炎帝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姬黄和姜炎都是神农时代之末从炎帝氏族中成长起来的人物。稻作文化及长江文明肇始于南方,迄今已有一万余年,并在八千至六千年前向中原传播。  相似文献   

18.
祭、、、彤、翌五种祭祀接连不断地举行,构成了乙辛时期的周祭制度。关于这一制度的周期,一般都认为有两种:三六旬和三七旬。如果抛开武乙文丁等在周祭中的祀序这一有争议问题,而仅用名甲先王图示的话,可以说诸家对周期为三六旬的周祭中五种祭祀间的接续关系的意见,是一致的。岛邦男先生的表述可作代表。他说,乙辛时期周祭的“三十六旬周期是由行祭工典于翌祀的最终旬,行彤工典于祭祀的最终旬而行翌工典于彤祀终了的次旬而得来的。”,这可由下面六片相连的甲骨作例证。它们是:  相似文献   

19.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8,21(2):60-65,75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方土著人)的华夏民族集团,定都于中原,称四边的土著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集团。黄帝的五代孙鲧及其子禹生于石纽、兴盛于嵩山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商周时期氐、羌成为西戎民族集团的主要成分,氏族一直定居农耕,分布于今甘肃东部;羌族原为定居农耕部族,在商代由半耕半牧转为畜牧为生,分布于今甘肃洮河流域以西至青海省东部,后向西方及南方迁徙。至秦献公后。羌族的部分人又迁入今四川嘉陵江上游与岷江流域,秦汉形成白马羌等种落。羌民亦称黄帝后裔禹为祖先,羌族也成为汉朝的属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的指示引导下,对姜炎文化的宣传、挖掘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全球华人共识: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宝鸡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宝鸡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