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自从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创立了汉语语法学,在近—个世纪的发展中,汉语语法学确实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但是另一方面,汉语语法学中的—些基本问题,如词类问题、主宾语问题、单复句问题等,至今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究竟是为什么?当然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汉语语法有着区别于印欧系语言的根本特点,有着“不同于《马氏文通》以来几乎全部汉语语法学者建立起来的语法系统(这些系统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相似文献   

2.
“突破”成了现在我国语法学界最流行的一个词儿,这反映了广大语法工作者不满足于现行语法体系而要探寻新路的强烈愿望。去年徐通锵、叶蜚声在总结了“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之后指出:“汉语的分析正在孕育着新的路子,准备向语言的深层进军。”但是,“语言的深层”是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突破?这个关于语法研究方向的大问题就整个语法学界来说似乎还比较朦胧,因此应该成为目前着重研究的理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希望能引起讨论。突破和继承有的人一提“突破”,就非得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彻底决裂”不可,似乎把过去的东西否定得越多,“突破”得就越大,“路子”也就越新。这不是一种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三品说”是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丕森(Otto Jespersen)在其名著《语法哲学》(Thephilosophy of Grammar)一书中提出的学说。《语法哲学》是叶斯丕森全面系统地阐述语法理论和语法体系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该书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学观点,不仅促进了英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三品说”就曾成为30至40年代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理论。本文试图就“三品说”的基本内容,创立的目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三品说”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的影响作一粗…  相似文献   

4.
汉字异读现象由来已久。产生异读现象的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古今昔变,二是地域之别,三是区别词义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分析《广韵》所收的异读汉字话音读的意义联系人手,探索词义发展的轨迹,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积累一些素材。《广韵》这部音韵学上的经典著作,学者们更多地看重它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上的价值,而对它的释义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它既不如《说文》专说本义以便追本溯源,又不及后代辞书收罗之富以备查考。其实《广韵》一书在释义上也是颇具特色的,尤其在异读字的释义上,不仅比较完整反映了中古时代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而且在概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方语言学史为参照,立足于汉语语法学史,认为马建忠及《马氏文通》对于汉语研究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指导、基本方法、系统思想及独立地位,全方位地奠定了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在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汉语如何吸收外来词并保持自己的 纯洁性的问题。文章指出,汉语的纯洁性是一个主要针对书面语的动态概念,其核心是保存汉 语所固有的特点与优点,即单音孤立性。文章分析了汉语吸收外来词语以意译为主的传统,批 评了当前在外来词语的运用、书写诸方面的混乱现象,指出应加速汉语汉字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论句群     
引言《暂拟系统》讲语法只讲到句子为止,过去的许多语法论著也是讲到句子为止。1984年1月《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以下简称《提要》)明确提出,语法单位有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提要》把句群作为语法教学的内容,无疑打破了过去对语言着重于句法分析,只讲到句子为止的老框框。开辟了语法研究的新领域。当很多人向这个新领域进军的时候,也必须看到,句群的提出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黎锦熙、刘世儒编著的《汉语语法教材》里,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可  相似文献   

8.
郑燕萍 《学术交流》2007,(4):162-165
《型世言》中的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型世言》中的语言事实说明,不同的共时平面,程度副词的组合功能是不一样的。程度副词主要修饰谓语,做状语是它普遍的、经常的用法。还有一些可以做补语,其中共有“极、之极、甚、异常、不胜”5个程度副词。《型世言》中有少数程度副词如“极、更、越、一发、何等”有时可以异位位于整个谓语结构前,而不紧附在它所修饰的词语前。异位不只是为了使程度副词在行文中显得突出,同时也为了加强语气。《型世言》中程度副词的这种用法和近代汉语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成分之间可以不加结构助词的语法规律是一致的。重视这些语法现象并把它们之间的不同揭示出来,对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以及整个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建立就开始着手进行现行方块汉字的改革工作,而且确定了改革的方向是拼音化,即以拼音汉字代替现行的表意汉字,至今已三十多年了。在党的领导下,文字改革这项工作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但是,从“四人帮”干扰、破坏以来,文改工作在其前进的道路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其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这一后果,尤其在今天,严重地影响着四化的前进步伐。因此,我们不能不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宋加以讨论,并需迫切着手解决。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思想障碍问题。诸如:文字改革是否一定要废除汉字?汉字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历来存在着许多分歧,对于这些分歧,在理论上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很必要的。但是,作为教学来说,有必要在基本观点上有一个较一致的看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国初期,制定了《暂拟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个《暂拟系统》,经过广大教师的多年实践,认为有必要加以修订,因此,1981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对《暂拟系统》进行了研究,根据与会代表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解决了二十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主要缺点和问题,吸取近年来语法学界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12.
试论《马氏文通》中的“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对“读”的解释最为含混,其作者马建忠究竟想用这个术语表达什么概念,研究者们说法不一。本文对《马氏文通》中各种类型的“读”进行认真的爬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马氏文通》中的“读”是比附英文语法的从句“创造”出的汉语语法中的“畸形儿”,它结构形式不一,或以句子,或以词组,甚至以词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主语的三重性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汉语的主语,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元任(1968)说主语即话题。五十年代主、宾语问题讨论中,有施受派和词序派。施受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施事即主语,受事为宾语,词序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谓语动词前的NP为主语,谓语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为宾语。吕叔湘(1979)曾提出主语二重性之说,认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主语这个语法位置把话题同主宾语所反映的以施受为代表的语义成分联系起来,使关于主语的研究深入了一步。李临定(1985)曾以此为题目,专文讨论了汉语主语二重性问题。的确,同形态繁丰的屈折语相比,缺乏狭义形态变化的汉语主语缺少明确的形式标志,因而汉语主语没有性、数、格之类的语法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汉语主语的确没有形态语言中的主语那样的语法地位。但即便如此,汉语主语仍然是一个明确的形式类,它概括着话题及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各种语义范畴。从这种意义上看,汉语主语又是有其确定的语法位置的。  相似文献   

14.
王汉生 《社科纵横》2010,25(1):96-99
中国早期一个音节一般表示一个概念,也即表示一个词,后用一个字加以记录,于是形成了一字一词的格局。声韵调高度融合的汉语音节对记录自己的文字具有特殊的要求:一个汉字最好纪录一个完整的音节,汉字满足了这样的特殊要求。形声造字解决了象形字等难以尽相尽意的问题以及书面语中同音词难以区分的问题,并使汉字发展成一个严谨而庞大的系统,具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古代汉语一字一词、现代汉语一字一素,这是汉语与汉字和谐共振、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说明汉字一直是记录汉语有声语言的最优秀、最精干的助手。汉字与汉语一起,只应渐变不能突变。  相似文献   

15.
先秦汉语存在一种特殊的方位短语:中+名词。先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押韵和类型学角度对这种语法现象给出了解释,但所作的解释都具有局限性。先秦时期方位词中没有实在的方位义,这一时期方位词的出现不是语法上的要求,这造成了方位词中不会受到语法和语义上的制约,它与名词构成方位短语时,语序也就显得十分灵活,可以出现在名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名词后。方位短语中+名词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残留。  相似文献   

16.
V—O式离合动词的影响及其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宾结构的双音节合成词,我们称其为“V O式动词”。大多数VO式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特点,即可 以作“有限形式的扩展”。“有限”,指 “两个部分必须在同一个句子里,或者至少在相近的上下文里”(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6页),它们有时“离”,表现为一个词组;有时“合”,表现为一个词。我们因此而称它们作“V—O式离合动词”。 V—O式离合动词的扩展有多种形式,拙作《V—O式离合动词的特点及运用》(《求是学刊》1987年语言文学专刊)对此已有叙述,此不赘。扩展的一般规律是:它们在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汉字梅形的形象性和汉语语法的具象性,并从哲学、思维模式等文化通观的角度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建忠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名著《马氏文通》(下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专著。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位次”理论始见于《文通》。、《文通》已问世八十多年了,人们对它的“位次”理论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从简谈“位次”理论本身的是非入手,着重对这种理论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在近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动词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相比之下,对形容词的研究就显得弱一些。在形容词研究中,针对某些“成说”讨论其分合归属的比较多,而进一步具体考察形容词内部功能差异的则比较少。因此我们对形容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各类学校的语法教学中在有关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观念。拿形容词修饰动词来说,不少教材都是略举数例,语焉不详。那么,在形容词中能修饰动词的到底是多数,还是少数?哪些能修饰动词。哪些不能?这方面的差异有没有下位分类上的意义?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全面研究形容词状语类型的基…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以”和“为”构成的句子,通常称为“以……为”式,这种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本文拟对这种句式的各种用法逐一予以训释。有些古汉语著作误将“以为”当作凝固结构,甚至认为是个双音词,这是以现代汉语的习惯随意附会的结果。殊不知“以”和“为”不仅有各自的词性和意义,而且在句中又有各自的语法功能。只不过是将“以宾为宾”变成了“以为宾宾”,或者是把“以宾为宾”省略成“以为宾”而已。例如,“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李将军列传》)“以为广名将”实则是“广为名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