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民幸福指数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制度变革,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让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幸福。本文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出和发展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和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在国民幸福指数指引下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没有终点的信仰追求,承认"伪幸福"只是一个起步,是一种正视现状的开始。这个起点降得越低,将来达到的幸福指数可能会越高。这代表着一种谦卑的意识,政府应该从这种谦卑意识出发,来努力帮助人民实现总理说的幸福与尊严。 相似文献
3.
追求人民幸福是党历史使命,江苏省江阴市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五民五好”的”幸福江阴”建设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改善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幸福江阴建设的实践”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就要做到:理念转变是前提,满足百姓精神需求是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基础保证,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是重点,建立全覆盖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支撑。 相似文献
4.
超越GDP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GDP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很少听到中国人说自己的幸福也高速增长了。GDP增长一直是中国发展的核心目标,也一直是20世纪西方主流发展模式的中心。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之下.这个中心受到了震撼。一股另类的潜流开始呼唤“超越GDP”。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技术是我国在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还不够,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大发展高技术产业力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全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于财经产业的发展来说,积极构建相关的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相关的行业体系。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其中根据当前财经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分析,其中重点讨论了关于财经产业价值链构建的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疆三次产业每增加亿元产值对就业拉动的情况分析
以新疆1978~200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统计为依据,计算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就业的相关系数,分析第一、二、三次产业每增加一亿元产值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卢曼所构建的社会系统理论在社会学领域是一道鲜明的旗帜,被广大学者所熟知.因此,以其社会系统理论为依托,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复杂性问题的意义及带来的启示,才是其社会系统理论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为社会学的范式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各国产业技术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据经济学家测算,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实施产业技术政策后产生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几乎要超过60%。日本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短短60多年时间里,实现经济的赶超,并使生产率迅速提高,应该说主要是靠各个时期所施行的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从中汲取适合于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聚类的社会评价模型及省辖市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根据人民生活质量,教育卫生等五个准则层构建了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角白化权函数理论,建立了基于灰色聚类的社会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辽宁省14个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将可观测的国民幸福指数纳入评价体系,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改变了现有评价没有考虑人民幸福程度的缺点。二是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可获得数据指标计算准基尼系数,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现象,解决了现阶段因辽宁省未统计基尼系数指标而无法对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评价的问题。三是通过在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中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使权重结果客观并唯一,避免了主观赋权方法得出的因人而异的现象。四是运用灰色聚类模型对辽宁省各地区社会发展进行聚类评价,有效地揭示了辽宁省各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在全市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空前广泛的参与热情.彰显着主流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对全市各方面工作和各类人群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劳教场所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VECM(Vector Error Corrected 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源泉的假说;据此,研究认为,地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的效率源于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此外,本文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产业集聚产生的索洛剩余增加既构成区域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集聚力,又构成扩散力: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 相似文献
13.
语言在本质上是模糊的,再加上交际客观因素形成的语言差异,为了保证交际成功进行,人们必须进行跨文化言者意义的推断。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正确进行跨文化言者意义的推断的视角--跨文化语用前提(语用语言前提和社会语用前提),分析了其内涵以及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在本质上是模糊的,再加上交际客观因素形成的语言差异,为了保证交际成功进行,人们必须进行跨文化言者意义的推断。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正确进行跨文化言者意义的推断的视角——跨文化语用前提(语用语言前提和社会语用前提),分析了其内涵以及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地区的新机遇: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推进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1978年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合同在珠海签订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1~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6.35亿美元增长到10535.9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收藏,藏读“cang”也读“zang”,意味着收藏的行为转变成宝藏的概念。故而,从事收藏活动应以精品物件作为藏物,可以升华人们的情调和境界。因此,收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和社会文明的迹象,又是明达心路的投资和积淀文化的历程。作为收藏的载物,宜兴紫砂壶自问世至今,历经几个朝代的颠覆,不但没有使其逊让于其他陶瓷,而且更加确立了它在陶艺界的重要位置。原因是宜兴紫砂合理的化学成分和形成结构,使其“泥坯宜陶,烧成(茗壶)宜茶”,用它制成的品茗器具享有“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盛誉。 相似文献
17.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达六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途径,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旅游业中是否持续稳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抓取大量的旅游产业融合的非结构化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对新闻报道的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并使用归一化点互信息指数(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PMI)作为测量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指标,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融合现象,重点关注其趋势和模式。结果发现:第一,中国旅游产业融合整体上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第二,旅游产业与服务型产业呈现叠加的融合关系(线性),而旅游产业与非服务型产业呈现产业重组的融合关系(非线性);第三,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是异质的,其中旅游和体育、健康、生态、工业等产业呈现了演化融合趋势,而旅游和乡村、节庆和婚庆等产业呈现平稳融合趋势。这些发现表明,旅游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产业的融合模式模糊边界逐渐扩大。另外,本研究为预测中国产业融合的未来方向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