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公元前205年,刘邦统领汉军兵锋指向黄河西岸被项羽分封的魏国。陈平审时度势进行外交劝诱,成功地说服魏豹加入刘邦阵营反楚,刘邦顺利地突破了项羽设在黄河北岸的第一道防线。陈平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魏王的呢?且看:魏王:"陈公今天到此,一定是项王有话要跟我说吧?"陈平:"你有所不知,陈平现在已经投在汉王的旗下。"  相似文献   

2.
韦伯豪 《领导文萃》2011,(24):39-41
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楚汉两军打得难分难解,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齐王投降。郦食其本来已经说服齐王归顺汉王刘邦,没想到,韩信还是指挥大军攻占齐国。齐王十分恼怒,便把郦食其烹杀了。  相似文献   

3.
弱者未必输     
长铗 《领导文萃》2007,(11):97-98
秦末,章邯命王离领军20万围巨鹿,自领20万兵屯于不远处的棘原,筑甬道直达巨鹿城外,供应王离军粮草。项羽、刘邦诸军集结于彭城,共议破秦大计。天下之势如风云变幻,胜负只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4.
姚绍成 《领导文萃》2006,(10):173-174
近来重读《史记》《(高主本纪》),感慨良多。汉5年(前201年),刘邦联合诸侯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取得全胜,为全国统一的西汉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按理说,皇位非刘邦莫属。而刘邦再三推辞,曰:“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皇帝”。意思是说:“我听说有贤德的人才能做皇帝,图有空言虚语,保不住皇帝的称号,即皇帝位是不敢当的。”我们且不论刘邦所云是真情,还是假意,就那一番话,也够感人至深,谦和又入理。谦虚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被奉为万代师表的孔圣人,对谦虚就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  相似文献   

5.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6.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朱鸿 《领导文萃》2006,(12):89-92
站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设宴的鸿门,那年刘邦五十而知天命,项羽才二十六岁。一个老者向一个青年表示臣服,其中的虚假很是显然。事实是:秦政府灭亡之前,各路诸侯在楚怀王那里盟约,先破秦入关中者王之。刘邦以此为目标,避实就虚,绕道进入关中,率兵驻扎霸上,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随之开到咸阳。他采纳樊哙和张良的建议要成就大业,遂向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退回霸上,等待其他诸侯。此时此刻,项羽远在巨鹿一带血战秦军,他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他没有料到,是刘邦先入文萃领导关中。项羽年轻气盛,为刘邦的狡猾而恼怒,遂率四十万大军,旋…  相似文献   

8.
刘邦的韬略     
刘邦是项羽的对立面。 刘邦是中国第一位没有文化的统治者,第一位非名门贵族血统的人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刘邦极会“打天下”,也极会“坐江山”。这一切都有赖于 他 那深文 周 纳的 谋略。《史记·高祖本纪第八》简直就是谋略篇。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在蕲县起事,沛县县令在萧何等人劝说之下召集刘邦,一起响应陈胜。派樊哙召刘邦的命令下达之后,县令又有些后悔,紧闭城门,拒刘邦于城外。刘邦并未攻城,只是射书到城上,陈说拒绝自己的利害关系,结果沛县父老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拥刘邦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胜。此刘邦韬略一。刘邦经过高…  相似文献   

9.
谈歌 《领导文萃》2007,(2):160-165
姜维,字伯约。他本是魏国的将领,是被诸葛亮招降过来的。往明白里说,姜维是魏国的叛徒。为了收服姜维,诸葛亮的确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所讲述的,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  相似文献   

10.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11.
正战国时期,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时期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但自魏惠王以后,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霸主地位逐渐丧失,直至最后亡国。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人才济济而又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很快走向灭亡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与魏国的人才流失有着直接关系。一、魏国的人才流失(一)吴起入楚,魏势削弱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魏文侯初年,吴起"闻魏文  相似文献   

12.
《空城计》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故事。魏国宿将司马懿率十万之师,取一小小的西城县,与诸葛亮一照面便不战而去,引起许多议论。有的神化诸葛亮,有的非议司马懿,更有甚者说:“派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品格     
李恩柱 《领导文萃》2012,(19):64-66
社会的奇妙在于,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有御用、非御用的学者,煞有介事地从学术角度考查、论证皇帝不同于常人之处。尽管刘邦父母连真名实姓都没有,《史记》里只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但是后世一些人,对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全方位"论述,查出其父其母的真名实姓。东汉学者王符,说刘邦的父亲叫"刘煓",魏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则说刘邦的父亲名"刘执嘉",刘邦的母亲姓王。也有人认为刘邦的母亲不是姓王,而是姓温。有一部书还给刘邦的母亲查证出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含始"。  相似文献   

14.
《秘书之友》2015,(2):1
张良,刘邦的首席谋士,曾为汉朝的建立及稳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传奇参考和借鉴的。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路遇刘邦,彼此惺惺相惜,他便不遗余力地辅佐刘邦,最终成为"王者师"。当时,刘邦是众多义军中的一支,论影响力比不过"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陈胜,论实力又不及拥有八千江东弟子的项羽。结果,陈胜被  相似文献   

15.
坐席定成败     
耿涛 《领导文萃》2009,(6):55-58
鸿门宴上,西楚霸王之所以放刘邦一条生路,原来只是因为刘邦识相地挑对了自己的座位。  相似文献   

16.
刘畅 《领导文萃》2021,(2):40-43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须贾怀疑其通齐卖魏,而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险些丧命.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逃出魏国相府,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抵达秦国后,王稽向秦昭王极力引荐范雎,但当时的秦昭王战功赫赫、意气风发,故而不相信作为一名说客的范雎真会有什么大智慧、大谋略,便一直冷落范雎,未曾召见.  相似文献   

17.
正《道德经》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刻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容、对宇宙规律的把握,虽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汉初三杰"的说法起源于刘邦著名的论断:"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相似文献   

18.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3,(10):43-4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述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电视剧《楚汉传奇》热播,韩信拜将一幕令人特别是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唏嘘不已,他们不禁感叹——刘邦安在? 不错,刘邦可是个关键人物.韩信拜将,拜的人是刘邦,受的人是韩信.没有刘邦,也就没有后来的韩信.没有刘邦,韩信先前所经历的事,如"漂母饭信"、"胯下之辱"、"帐前执戟"就等于没有发生过.虽然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哪个"人民"要饭、打架的事情能够被记载得如此详细呢?韩信拜将,前提条件就是刘邦的存在.这个刘邦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没有这几个条件,韩信不可能拜将.  相似文献   

20.
冯兴振 《决策》2010,(12):90-90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