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雷蒙·阿隆一向被人们称为“自由主义者”和“右派”。但通过他与马利坦的对话,以及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意义的思考,可以发现,如果说右派是相对于萨特激进的左派主张而言的话,那么,他所倡导的自由就更是理性方面的。虽然他始终坚持并维护着“自由”的旗帜,但与激进的个人自由主义者不同,他更像一位保守的自由主义者:为政府所应当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理性的辩护。并且,理性之自由,无时无刻不建立在对现实政治的判断之上。  相似文献   

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期间,右派有三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正统派、倒台的奥尔良派和专制的波拿巴派。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联合而为“秩序党”,是对抗法国1848年革命的主要反动势力。本文试对正统派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讨。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右派”的出现,可以上溯至17世纪中期的“投石党”之乱,甚至追寻到16世纪下半叶的宗教战争。但是史学界普遍认为,法国制宪议会1789年9月11日会议上两个特权等级的代表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代表阵线分明,以近乎集团的形式分别坐在右边和左边的议员席位上,如此一种有象征性的历史场面可以当作政治词汇“右派”(或“右翼”)和“左派”(或“左翼”)出现的标志。1789年大革命是近代法国社会所经历的不断急剧动荡的开始,也是后来称为正统派的这个右翼派系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期间,右派有三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正统派、倒台的奥尔良派和专制的波拿巴派。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联合而为“秩序党”,是对抗法国1848年革命的主要反动势力。本文试对正统派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讨。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右派”的出现,可以上溯至17世纪中期的“投石党”之乱,甚至追寻到16世纪下半叶的宗教战争。但是史学界普遍认为,法国制宪议会1789年9月11日会议上两个特权等级的代表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代表阵线分明,以近乎集团的形式分别坐在右边和左边的议员席位上,如此一种有象征性的历史场面可以当作政治词汇“右派”(或“右翼”)和“左派”(或“左翼”)出现的标志。1789年大革命是近代法国社会所经历的不断急剧动荡的开始,也是后来称为正统派的这个右翼派系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有关意识形态终结的论述,或从内容方面,或从结果方面进行论述,泰特洛克则从认知的视角,提出了整合复杂性的概念,整合复杂性的高低与决定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此,他以极端和温和判定左、右,与温和的左派和右派相比,极端的左派和右派都与威权主义密切相关,未来的预测都会出现偏差.因此,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但如何思考则是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探究孟子动物伦理思想,可得出其主要观点有: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否经过道德教化是动物与人的区别所在;对待动物的态度是爱护,但无需上升到"仁""德"和"亲""爱"的高度;宰杀动物需要讲求不忍之心,而君子远庖厨是一种仁术;动物保护和管理对于环境具有经济、美学上的价值等。庄子和孟子的动物伦理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庄子借动物阐述自己的自由理想,可以看做是一种动物伦理的元哲学;而孟子借动物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做是一种动物政治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自由与责任: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由和责任是一对孪生概念。但分别从自由出发和从责任出发来处理责任-自由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即权利在先意识和责任在先意识。分析这两种主体性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运行,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的差异性。在权利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人在选择中至少面临一种“想要选项”;而责任概念的关键点是个体面向未来、他人和它者。权利在先意识引导着自由主体性,在政治生活上主张把某种普遍的“想要选项”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政治称为权利政治。责任在先意识所引导的责任主体性,则把政治生活奠基于主体对未来、他人和任务的深入理解,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并对政治家的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这便是问责政治。这两种由不同主体性所承担的政治体制各有利弊,简单地互相否定不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任何好处。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伦理密不可分,在政治生活中需要伦理价值对政治生活进行规范.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伦理价值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文章从政治伦理的概念出发,具体阐述了中国政治伦理的变迁,强调了当前构建中国新型政治伦理的必要性,以及提出了如何构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思潮。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把现代社会民主党分成三个主要流派:右派、温和派(中间派)和左派。其中右派对社会党国际各党的政策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行政伦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行政伦理展开了讨论,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试图从行政伦理的发展概况、概念界定、研究的内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对行政伦理的研究做一简单综述,希望对从事该方面的研究者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名"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学者试图用一个一贯的解释来涵盖先秦"名"的本质内涵,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名"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学派因立场不同,赋予"名"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名"在先秦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孔子开创的政治正名思想赋予"名"以伦理政治内涵,邓析的刑名之辩首开概念分析的先河.第二个阶段,老庄用"无名"思想对"政治之名"进行超越,墨家从"取实予名"的立场出发抽象出"名"作为逻辑概念的内涵.第三个阶段,名家诸子通过思辨的概念分析法确立"名"的形上存在地位,建立起抽象的概念之"名"的本体世界.第四个阶段,荀子在坚持孔子政治"正名"思想基础上,融合名、墨的抽象概念分析法,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正名"理论,成为先秦名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思想家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现状和社会主义前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文化和道德危机等方面都暴露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缺陷。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他们勾勒出各种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如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彼得·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说,以及德因兹·迪德里齐的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历史蓝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定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代的中国和古西腊同为世界逻辑的发源地,但是中西逻辑却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差异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对中西逻辑不同发展道路的成因的研究中,重政治伦理的思维、重实践功利的科学观和不善作微观分析的思维习惯是影响中国逻辑发展的诸因素。中国的逻辑只有吸收西方逻辑的长处才能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著名思想家胡礼垣、何启密切关注祖国命运,在《新政真诠》中提出要全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学习,除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才能有效地改造中国社会,挽救中国社会危机。他们的政治主张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小说中存有一种政治伦理与生命伦理相交错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显示了反抗传统政治伦理等级秩序的象征性意义。改革英雄超越复杂的政治伦理并同时超越生命伦理。"弑父"和生命伦理毁损是改革英雄生命中常见的样态。改革小说中这种叙事模式实际上是新一轮政治觉醒与人的觉醒的显著表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持续存在于1920年代之后约半个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艺思潮,不仅包括左翼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包括一直被忽略的右翼的三民主义写实主义。左右两种新写实主义理论,尽管服务于各自所属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竞争需要,却都是源于20年代的苏联和日本,源于相同的革命政治思维和文学工具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形成于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其基本理论特质是把技术理性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分别从社会制度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三个方面,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观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观进行了评析,认为西方政治哲学的价值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是构建理想社会的政治思维,理想社会体现了智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政治传统,理想社会建构关注财产关系的安排,制度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理想社会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科技伦理观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变迁,不同的科技伦理观又对中国社会与科技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回顾文明演化和科技嬗变的历史轨迹,汲取相应历史经验,才能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道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流变脉络表现为科技伦理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人定胜天再到现代的天人协调。只有自觉自律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并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才能实现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9.
16—18世纪间西欧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潮,这些思潮在西欧近代国家形成中均起过重要作用。我们习惯上较多地重视某些思潮,认为这些思潮起主导性的作用,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易于造成一些片面的认识。各种被认为非主流的激进思潮的传播和实践,同样在西欧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来看问题,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西欧近代国家形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邓小平理论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理论界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的是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还有一种观点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释为"第一位变革的作用"首要的因素".事实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当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科学技术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第二层含义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