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泽民 《学术论坛》2007,30(11):122-127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双重机遇.产业转移是由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推动的.文章着重论述产业转移的内在必然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共性和特殊性以及从运用好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角度提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企业集群成长的动力机制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从内因、外因,静态、动态等方面对企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可知,集群成长可归因于技术和知识的转移、相关产业熟练劳动力的发展、聚集经济效应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应强调企业的空间集聚,企业集聚过程中企业的分工、合作与专业化,以及群内企业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结网等。  相似文献   

3.
粤西地区经济崛起的"后发优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地区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粤西地区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粤西地区利用其存在的"后发优势机制",借助珠三角地区的"双转移"战略,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进程;粤西地区作为广东省挺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借助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推动粤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三大动力主体。西部地区完善的产业承接动力应该是"政府有意愿、企业有兴趣、居民有热情",三个力量形成合力,才能从整体上构成西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动力。合力的形成则源自于激励、竞争和关联三种动力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全球新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及其结构优化浪潮背景下,有效促进产业转移和实现地区产业聚集发展能力提升,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生成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最终实现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区域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战略性关键问题。文章通过产业转移的资本补缺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就业创造机制及其市场作用的引导、政府政策的作用机制等,从理论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阐释,并提出有助于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既存在一定的动力因素,也具有一定的粘性。前者主要包括东部企业利用中西部地区低成本生产要素和这些地区潜在的市场需求的动机、中西部地区政府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本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的动机等;后者主要包括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企业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为强化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抑制、消除其粘性,应加快形成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制定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强化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0):22-29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经济增长动力疲软,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同样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难题。根据经济学中的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技术进步、创新和人力资本,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增强要素性创新在内在逻辑上是契合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文化产业领域表现为内容产业原创能力差,内容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高。当前阻碍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产值的增加过多依赖初级产品而对技术和人力资源产生挤出效应,创新成本过高导致的创新不足,人力资本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入-产出比不高。为此,需要构建文化领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一是通过资源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层次递进地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机制的形成,二是结合产学研合作和公共技术平台等形式的合作构建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机制,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促进机制。三种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的激活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要真正把旅游产业做强做大,既要从旅游产业的内部发展找规律,又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找动力,更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实现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主动就近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借梯登高、借势发展,是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密市借鉴江苏省昆山市借势上海发展的模式与经验,立足实际、明确思路;主动作为、全面对接;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主动对接、率先融入" 青岛城市群,实现了思想观念、行政机制、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科技与人才、信息资源、产业链条等的全方位对接,发展配套产业和"配角"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产业转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倩 《江汉论坛》2007,(10):43-46
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该系统内包括各方不同的主客体和不同层次的活动,其机制运作的直接结果是产出的空间转换(指某一产业的生产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和产出效率的变化(生产要素构成和成本构成发生改变,即生产函数发生改变).本文将从机制角度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承接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对产业转移的承接离不开金融支持.安徽省近几年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明显加大,但是要保证持续大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本文在对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强化"区域金融概念"、深度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体系、健全融资体系、构建必要的融资平台、灵活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健全信贷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市场内部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全球化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与关联企业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可以将大量利润转移至海外,造成其在某个东道国出现"账面亏损,实际盈利"的假象.在华跨国公司普遍存在着以转移定价进行内部贸易转移利润的行为.其内部化率与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成正相关,中等技术产业的内部化率高于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第二产业的内部化率高于第一、三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内部化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等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产品的流动性、行业的技术开发密度、行业要素密集度、行业的污染密集度以及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等.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化与福利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日本把纺织、服装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工业化机会,弥补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起飞,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居民福利和政府福利提高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在优势发展空间或区域分布为特征的产品内贸易分工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产品内贸易分工中"中国制造"的产业创新与升级问题也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与产业内劳动转移与发展的规律,解析了产业内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与发展的现象及其原因,厘清了产业内劳动的转移、发展与横向产业理论的逻辑关系,阐释了产品内贸易分工格局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根源,提出"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升级,是知识带动下技术与创新的升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中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生态—经济"系统风险演化视角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引发的生态供需失衡是导致中西部地区面临环境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有效控制产业转移环境风险,必须构建承接地生态供需系统新的均衡。在实践中,应遵循"积极扩大生态供给、合理控制生态需求"的风险控制原则,从控制和优化环境风险因素入手,创新产业转移的评价尺度、运行模式、技术支撑以及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转移与中西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双陆 《天府新论》2015,(1):136-143
在开放条件下,边界具有从关税减让效应扩大到市场扩展效应、资源聚合效应、资本跨境流动效应、技术跨境转移效应和毗邻两国边境地区双币流通效应等开放效应.跨境经济合作区是边界开放效应充分释放的特殊区域.亚洲跨境经济合作与欧美跨境经济合作在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差异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很大的发展差异和很强的产业梯度,决定了我国陆疆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与沿海地区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有天然差别,不能以商品贸易为主,应实施以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关联为主的模式推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作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组织行为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向更为灵活的水平分工的企业网络转变.企业内部生产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内外部动力,它们的叠加作用型构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预测,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和资源约束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缩小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在进行产业布局区位选择时,会受到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差异、产业区位粘性以及行政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功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战略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要承接适宜产业转移,打破"飞地经济"的局限性,与本地供应链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增强对外来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出现新的产业结构矛盾以及资源浪费,后发区域应当积极主动地培育其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