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官制改革中官员的俸禄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官制改革中 ,清政府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下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 ,出台并有限度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旧有俸禄制度的措施和方案 ,以借此达到高薪养廉 ,澄清吏治。但事实上清政府不彻底的俸禄改革如同其不彻底的官制改革一样 ,并不能挽救清政府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晚清政府欲从改革官制入手推动立宪,结果官制改革遭遇了来自官僚群体的强大阻力,在最高统治者慈禧立场转变之后,官制改革无可避免地走向龙头蛇尾的结局.虽有改变,但根本未动,效果有限,非但不能廓清积弊,反使积弊愈积愈多,愈演愈烈.龙头蛇尾的官制改革重挫晚清政府的统治威信,使其立宪之路更加艰难,自救的机会更为渺茫.清末立宪首先应做的不是改革官制,而是开议院,扩大政治参与,增强改革的力量.立宪从官制入手,无议院为助力,官制难改,立宪难行;立宪从开议院入手,先有议院,则官制可改,立宪可行.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与立宪改革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中的关键时期,面对王朝将倾的统治危机,清政府企图通过全面改变原有的政治架构来达到重新集权的目的。匆忙的官制改革削弱了国家调控能力,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减少了国家汲取能力,科举制取消后官方意识形态的瓦解降低了国家合法化能力,谘议局的产生解构了国家强制能力,从这四个变量的观察可以梳理出新政改革在推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在近代化的转型中缺乏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从而导致清末新政立宪改革和国家建设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4.
论立宪运动中的权力之争与辛亥革命林吉玲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清政府、立宪派、地方督抚围绕着权力问题,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间,既有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之争,又有封建地主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对抗。三者之间的权力之争,影响...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清朝末年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机构设置以及官员任用、管理等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亦即官制改革,虽然过去了至少八十多年,但由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临近结束时的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社会动态,在近代史上刻下了深深的迹印,其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它认真地进行研究。一清末官制改革的明确提出和进行,实际上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1854至1898年这一时期可作为清末官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6.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包括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和增设,以及对内阁的改组等。文官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皇亲勋旧,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来达到权力制衡,并以渐进因循的方式进行官制机构改革。清末的设官分职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包括文官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和广度为前代所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文官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汤寿潜是晚清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是绅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绅商名流参与其间,积极策动清延预备立宪,关注官制改革,参与发动、组织国会请愿运动,对清末立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的延误,汤寿潜对清廷渐生离意。武昌起义后,汤寿潜从权应变,由立宪走向共和。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清政府、立宪派、地方督抚围绕着权力问题,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展开了竞争。其间,既有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之争,又有封建地主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对抗,三者之间,关系复杂多变,特别是地方督抚同立宪派的关系,更是微妙。本文试就这三者在立宪运动中的权力之争及影响略作论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势力迅速崛起,权力不断扩大。清王朝的政权结构发生变化,中央权力严重削弱,地方权力增强。它是影响清末政局嬗变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末官制改革是大清帝国将要走到尽头的一次努力挣扎 ,也是国家体制向现代化迈进的前奏曲。它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 ,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几股政治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列强的干预 ,西学的影响 ,改革派的努力以及各派势力的权力争夺。这次官制改革虽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的历史命运 ,但是人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难以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也能体会到历史进步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官绅合治是中国地方行政的常态。19世纪中期以前,清代绅士一般不担任地方政府职务,他们只是给州县官提供咨询,进行协助,州县官掌握着对基层社会的主控权;咸丰初年。在太平天国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清政府在全国大规模地兴办团练。绅士通过团练组织,扩大团练的社会功能,由幕后走向了前台,成为乡村控制的主体。清末新政时期,办理地方自治,使大批绅士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由非正式权力变为正式权力,绅士不仅已完全控制基层社会,并且正式进入州县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发端于清末法制改革中筹备设立行政诉讼审判机构的过程。通过制定《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和拟定设立行政审判院,清政府遵循了一条以主要参照日本等大陆法系二元司法体制为模式,以制定行政诉讼审判机构组织法为着手点的制度创设路径。尽管这些尝试终因清朝灭亡而未能实现,却对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的清末官制改革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状况,挽救濒临灭亡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大权统一于朝廷”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官僚机构的改革,由于清朝统治者不肯放松手中的权力,其机构的设置与官员的任用都紧紧围绕着加固皇权进行,改革未触及实质,失败势所必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晚清经济社会的变迁,使传统文官制度的各种弊端凸显了出来,传统文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相继在官制设置、文官选拔和考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促进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的改革是在被动中进行的以及改革策略上的失误,中央政府的权威在改革中逐步流失。一场进步的改革并没有挽救改革者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它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的设立其肇因厥为两途:其一,从国内而言,清政府鉴于地方实力派的纷起,中央权威的旁落,有必要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其二,日俄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极度紧张,清朝中央和地方必须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缓解危机。练兵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然而,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练兵处的作用和地位,就不能不提到练兵处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的矛盾,它们是削弱其绩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立宪之根本"的地方自治在清政府、地方督抚、士绅及社会各界的多向推动下,经历了由思想萌动到政治实践,由局部试验到全国规模的政府倡办阶段,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山东积极而有成效,推行地方自治又以济南之历城为先。选取山东地方自治作为解剖点,可由点及面地了解中国地方自治的历程,有助于深入探讨清末民初山东政局的走向,且对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随着清政府对地方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和民间结社限制的放松,在一些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市民社会化的趋势。此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立宪"的过程中又启动了地方自治运动,促使地方控制政策发生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政治改革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1年至1911年的清末新政,尽管存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并非是清政府取悦列强、适应列强之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动因下的一场现代化运动。其中的政治改革,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官制改革中三权分立的原则,体现了政府机构向着现代化的迈进,并为辛亥革命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宪政改革中出现的资政院、咨议局,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旧法与修订新律运动,第一次把国家体制从千古不变的传统中解脱出来,并纳入现代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程庆中中国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清政府进行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新政改革。清朝统治者原希望通过改革来稳定摇摇欲堕的大清江山,结果却适得其反。对清末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多有评说,但看法不一,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