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元代杂剧《秋胡戏妻》与西方荒诞剧《秃头歌女》中,均出现了“夫妻互不相识”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同为“陌生的夫妻”,他(她)们的结局又缘何大相径庭?本文即主要从戏剧类型、主题、表现手法、戏剧收场诸方面,对两部剧作作了粗略比较,藉以探究出两者之间的异同性及造成其异同性之根源 相似文献
2.
3.
陈染的<私人生活>是一个女性对过去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一次本质还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即是对存在的诠释过程.在对他人的感知诠释中,作者发现并验证了此在的存在意义,这是<私人生活>的女性价值.在存在面前,存在者是自由的,她的自由是存在判定的. 相似文献
4.
荒诞文学不是一种歌颂性砭文学,而是一种具有彻底的否定精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批判性文学;它不是简单肤浅地针砭时局,而是在大彻大悟的基础上,以复杂、深刻、荒诞的文学形式从根本上对现存的西方文明价值体系进行否定和批判。因此,尽管它有着极大的不足和局限,却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不失为一种严肃文学。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讨荒诞文学的批判意识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意象和象征叙事带有复义性,具有无限解读的意义空间.卡夫卡的小说经常用小人物的荒诞生存处境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反观自照,审视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意识和悲剧性存在.在精神上展示出现代人与世界分离后,潜意识中的恐惧感、灾难感和孤独感,展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孤独处境的生存真相.在幻象与真相的悖谬逻辑中,预言着世界的荒诞性存在,并由此避开事物表面的真实性而直达世界的荒诞内核. 相似文献
6.
同《周易》一书一样,《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为奇特的一部。关于它的性质,作者与成书年代及其价值,虽历来众说纷坛,却论之者颇多;但对它的“荒诞”,至今学术界尚未作出理想的科学解释。为使《山海经》的研究走出迷茫,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力求给以合乎逻辑的解释。其说当否,恳请方家指正。《史记·大宛列传》载太史公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不仅太史公不敢言“《山海经》所有怪物”,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荒唐)”的判断词。王充《论衡·谈天》也说《山海经》“为…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中期的代表作《雪国》是其高峰之作。作家以一种虚无的笔调,通过描述岛村与艺妓驹子和少女叶子的感情纠葛,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虚无思想。作品中的虚无美源于作者本人的虚无思想,正是作者的这种虚无思想成就了《雪国》非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魏衍学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3,164
奥尼尔的后期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描绘了人类从一种虚无走向另一种虚无的真实图景。该剧刻画了传统信仰失落,拜物主义兴起的背景下人的物化疏离和家庭伦理危机。拜物教下,人性物化、扭曲,家庭瓦解,人的生存意义趋于虚无。而后,该剧又将美国梦破灭的主人公们置于白日梦中。在白日梦中,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却在自由的悖论中走向虚无。他们在认同荒诞的价值同构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尊严,生命走向彻底的虚无。该剧平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呈现了一副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加谬的<鼠疫>和莫言的<红蝗>中的"荒诞"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非理性、语言的狂欢性以及美学追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比较,来考察"荒诞"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加谬的《鼠疫》和莫言的《红蝗》中的“荒诞“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非理性、语言的狂欢性以及美学追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比较,来考察“荒诞“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志异与荒诞难解难分。在蒲松龄笔下,一切“异”人“异”事,大都程度不同地显出荒诞性。人竟可以换头换肠;鲜花可以随鼓声化为胡蝶;书生可以作云中游,把星星摘下藏在袖里;瞎子有用鼻子嗅出文章高低好坏的功能;……至于人变虎、鬼变人之类,更是比比皆是,不在话下。这一切,多么地荒诞。蒲松龄比卡夫卡早二百多年。卡夫卡读过中国书,研究过老庄哲学,相当深入地钻研过道教。这些,无疑对卡夫卡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发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任何材料说明他与《聊斋》的联系。在这方面进行考证或猜测将难有收 相似文献
12.
贝克特是爱尔兰剧作家和小说家,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之一《终局》完美表现出荒诞派戏剧的典型特征,在主题呈现、语言技巧和时空概念等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该剧也使剧作家贝克特的戏剧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为西方现代戏剧的演进留下一个宝贵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黑暗传>是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湖北神农架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在丧礼上盘唱的孝歌,是由民间歌师对神话历史小说进行改编并手抄传承下来的一种演唱底本.是以七言韵文为主体的民间神话长诗.本文将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如何通过<黑暗传>进行传承的问题,展开对<黑暗传>这一民问文化现象的研究,进而思考这一传承方式对消除自古以来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无形壁垒、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民族价值观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耐人回味的丰富蕴涵蜚声于世界文坛,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文学。南太平洋西萨摩亚长篇小说《黑暗》,就是一部具有着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是西萨摩亚著各作家艾伯特·温特于一九七七年撰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法莱阿萨·奥索瓦伪装成疯颠这一近乎荒唐行为的描写,对腐朽的权力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超现实 相似文献
15.
16.
虚幻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交融──《太平广记》梦之研究焦杰陕西师大古籍所梦是人睡眠时脑细胞间歇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却认为梦是神秘的启示,是超人间活动的反映,并企图通过分析梦境来预知吉凶、把握命运。也有人利用人们对梦的迷信,... 相似文献
17.
论《故事新编》的荒诞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 事新 编》由 于内 容 和形 式 的独 特性 ,一 直是 中 国现 代文 学研 究 中一 个 广有 争论 的作 品 。本 文 认为 ,导致小 说 众说 纷纭 、争 论不 休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作者 对 荒诞 感自 觉 不自 觉的 追 求。这种 荒诞 感主 要 是由 小 说题 材本身 的 荒诞 性和 古今 杂 糅手 法 的运 用形 成的 。这 种 追求 ,不 仅创 造了 一 个历 史 与现 实交 织、古人 与 今人 同 台、真实 与 虚幻 相生 的艺 术 境界 ,拓 宽了 小说 的意 蕴 ;而且 化 腐朽 为神 奇 ,产生 一 种强 烈陌 生化 的 艺术 效 果;同 时还大 大 增强 了小 说的 战 斗性 ;但也 在 一定 程度 上 破坏 了 故 事新 编 整体 上的 完 美和 谐 。总 之,《故事 新编 就是这 样 一个 特殊 的存 在 ,它 显示 了一 个 杰出 作家 对 传统 的伟 大 嘲弄 。 相似文献
18.
在《施洗的河》中北村用虚构的既往历史来诠释当下,展现了当代人虚无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并试图为人们指出精神救赎的道路。本文运用西方哲学中虚无主义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虚无主义特征以及两种精神走向,从时代和人物自身方面寻求人物虚无的缘由,并且对科学和宗教两条拯救之路及其限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9.
扎西达娃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运用魔幻、荒诞、隐喻和反讽等叙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生活在"香巴拉"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骚动的灵魂。他将独特的个体存在体验与感受诉诸于笔端,揭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表达了对人性、生存、命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扎西达娃的创作不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叙写,更是对整个人类困境的哲性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