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讨论中,张艺谋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说张艺谋电影是开放的能与世界文化对话、具有民族特色的、属于“第三世界文化”的好作品;有人说是受西方话语制约的,投合西方中心权威需要的,取媚于洋人的作品.究竟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愚见.一、先给个”说法”:张艺谋电影属“第三世界文化”“第三世界文化”理论首先是在第一世界的西方提出来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写了两本轰动的著作——《东方主义》与《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他发挥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以极其激烈的态度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批判了西方的“东方学”,论述了西方近代文化与帝国霸权主义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现代西方文化的主线,就是为帝国霸权主义张目.美国白人左派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撰写了《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正式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学”的字眼.杰姆逊以东方“他者”的眼睛来反视西方文化,对西方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肯了郑和七下“西洋”是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世界大规模远航的首创,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希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史学会在公元2005年隆重召开郑和航海600周年纪念大会和国际研讨会,弘扬我民族文化.文章特别指出:西方史学长期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关于“达·伽马‘开辟新航路’”的“习用词”和当代国外某些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瓦斯科·达·伽马第一个发现从欧洲经好望角、蒙巴萨和马林迪到印度洋全航程的人”的“专名”等,没有公正地反映历史真实,是不科学的,不宜再沿用,建议史学界和联合国科教文有关组织重新评估,加以必要修正,给予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实的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时代 ,中国文化应如何定位 ?它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伟大民族的文化 ;它是能够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博大开放、“有容乃大”的文化 ;它是扬弃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我们应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中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作出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曾惊叹道:“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从文化历史溯源,中国史学不仅是古代学术文化领域中的“显学”,而且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之最深渊薮。如果说在古代社会,西方世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精神文化的最大载体则是史学文化。因此这是东西方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给艺术下了一个独到的定义:“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因而引起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理论家们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姗·朗格就是这些研究者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而她所提出的“艺术是表现性的形式”这一新的定义,则是对这个理论最中肯、最合乎情理因而也是最出色的批判继承。如果说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二十年代西方艺术理论中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说朗格的“表现性的形式”是五、六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之根 ,“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 ,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 ,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 ,实际上 ,道学是“通无有”之学 ,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 ;基本价值取向是 :“同”或者“求同” ;基本方法论是 :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 :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 ,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 ,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 ,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一般哲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本文试图借助这一方法论,来探讨异化与文学的关系,论述异化与西方文学变革问题。 异化是促进西方文学变革的动力之一 异化始于何时,在理论界没有一致的意见。一些思想家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病,说它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一同开始(卢卡奇);是“新世纪的疾病,十九世纪以前似乎还不为人们所知。”(梅纳克)另一些思想家却针锋相对,批评这种观点“把异化仅视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现象是一个大错误”(刘易斯·福伊尔);认为“自人不再生活在原始状态中起,异化就已存在”(阿诺德·豪译),并从对圣经故事的重新  相似文献   

8.
时代之子托马斯·曼有人说,托马斯·曼在文坛上的出现就象米尼微从朱庇持头脑中蹦出来一样,迅速而突如其来。他二十二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完成了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举成名,跃居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峰。托马斯·曼谦逊地把自己的成功归之于他的时代。歌德七十五岁时说过:“我极占便宜的事情是,自己出生在一个世界大事逐日相接的时代。”托马斯·曼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着“足够辉煌的世界大事和变迁”。若说老年歌德曾满怀忧虑地预言自己身后的世纪(那正是托马斯·曼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浅薄的”,那末,经历了“世纪末悲哀”的托马斯·曼逐渐走出了悲  相似文献   

9.
曹伟业 《21世纪》2001,(6):30-31
东西两大文化板块的碰撞交汇,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现象上看,令人颇感不安的是,当世界经济发展迈向一体化之时,文化之间的交流已不再是单纯的“增进了解”与“互通有无”,在大街小巷无不充斥着西方音乐、外国影视等大众文化产品的状况下,一种潜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思想正在不自觉中蔓延滋生,导致传统文化在一天天萎缩、日渐枯萎,由于外来文化势头过大,文 化的质量与准 则受到威胁, 难免会使人对自身传统文化产生疏远与冷落:一场文化之间的争夺战正缓缓地拉开帷幕。 有先见者预言:将来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先人有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其中蕴涵着一个真理,即宇宙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变易,均是以“代”为轴心而轮转的。用斯·恩·艾森施塔特的观点讲:“代”,就其确切的涵义而言,是过去与未来之间,传统与再生之间的主要环节。在传统社会中,“代”的生物学意义远超过其社会学的意义,“代”的关系和性质还很模糊。但当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代”已成为一个非同小可的关键的文化范畴,人类世界也终于被鲜明地昭示,世界已不再是只属于一代人,而是两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世界。由此而产生的代与代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和抵牾,导致了整个社会观念文化出现断层和日常行为方式的频繁冲突。这种冲  相似文献   

11.
赫勃脱·里德爵士是他的同时代人中最不平凡的一个。——哈罗尔德·尼科尔生:“温和的无政府主义者”,刊于1963年5月12日伦敦《观察家》。艺术在我们这个技术文明中正在打败仗,而且我对它们不抱任何希望。诗人已成为一种时代的错误。他甚至连一个小丑的娱乐价值都没有。他的诗被越来越少的同行诗人读着,而艺术协会和英国广播公司只给他几片人为的月桂。严肃地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评论家认为“可以肯定,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人象尼克那么重要,也没有任何人物能更持久地抓住海明威读者的想象”,“尼克不仅在海明威的人物中,而且在美国文学中都是很特别的。”尼克·亚当斯在海明威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1925)(以下简称《时代》)中首次出现时,美国作家D·H·劳伦斯就指出:这部短篇集实际上是一部“不连续的长篇小说”,“它在塑造一个人和他的全部历史,对于这个人,我们不需要再知道什么”,这个人就是尼克。劳  相似文献   

13.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15.
战后,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中,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小企业表现出相当顽强的生命力,颇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于是西方不少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宣扬大企业正趋向灭亡,它们将被中小企业的兴盛所取代。如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副主编诺曼·麦克雷于1976年12月在该刊发表的文章就说:“这个世界可能正在引起大型企业时代的结束”。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把从集中转向分散列为十大趋势之一,认为这些趋势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革,消除其种种矛盾,使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美国另一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和日本某些学者也均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风行一时,以致国内某些同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拯救人类的“希望”──D·H·劳伦斯“双重性”理论简述万莉当西方社会进入二十世纪时,人们忽然发现一切都变了。传统的、历史的东西一下子变陈旧了,价值观念和道德维系已不复存在了。外部世界、人类文明似乎已经土崩瓦解,而人的内心世界也处于极大的混乱之中。西方...  相似文献   

17.
近代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对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入侵总是与文化推广相得益彰。因此,在研究和了解东方文化与宗教时,不可避免地采取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态度,这使得早期的西方佛教研究成为殖民主义的副产品;同时,西方的侵略扩张也刺激了亚洲佛教的发展与变革;而佛教的复兴运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地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与合作,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西方的殖民扩张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始于19世纪中后叶的亚洲移民潮。亚洲移民在宗主国形成的文化群落,极大地改变了佛教信仰的地理分布。随着殖民主义的终结,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已初见成效。自此,佛教西传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西方出版物中关于“中国景观”的插图,实质上就是透过“西洋镜”发现中国的自然史图像记录,其借用“他者”的眼光来反观中国景观的自然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由此“图像史·景观史·艺术史”藉由“绘画/制图术”这类视觉工具而得以联结。可以说,彼时的欧洲人应都相信这些图像所承载的神秘异域的镜像与想像就是“真的”。这些插图极大地唤起了西方对中国、对东方文化的本能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亦具有萨义德意义上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对中国“描绘与想象”的文化表征。而且,这些插图以“另一种目光”为已流逝的中国景观保留了珍贵的记忆痕迹,亦可为当下批判性景观设计传承提供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时代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查尔斯&#183;泰勒通过其对思想史的深刻剖析,提出了现代性理解上的分殊,即:“文化的”与“非文化”的现代性,并指出了“非文化”的现代性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现代性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隐忧。克服这些隐忧,为现代性寻找出路的关键就在于恢复对现代性的文化理解,为原子化的自我及其自由找到处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喻葵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我们的时代追求着美,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美。语文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同美结下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万紫千红、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