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否存在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呢?如果存在,是否能保证中国今后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呢?决策者应当是“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这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态势,这是“治国安邦”正确决策的信息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宁可把困难与挑战估计得严重一点,把应对预案与对策准备得严重一点…  相似文献   

2.
教育     
《领导文萃》2013,(18):136-137
中国家长愿为学区房付天价 与美国的父母一样.中国家长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入尽可能好的学校。中国社会重视教育是出了名的。因为租的房不算数,现在的父母不得不在名校所在学区购买天价公寓。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学区房”现象日益突出,房价日增,这种现象会持续下去.“因为教育对中国家庭来说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10,(20):9-10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外交的一次主动出击。外交是原则,但也是艺术。中国“核心利益”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有效地向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4.
《决策探索》2011,(19):82-82
教育是强国之本。中国未来向何处去,能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看年轻一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否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只是专注于“等价交换”,埋头赚钱,就不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就会影Ⅱ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教育部根据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抓得准,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实在举措。  相似文献   

5.
“盛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相似文献   

6.
亚夫 《经营管理者》2009,(11):78-79
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避免野蛮开发、掠夺式增长,将是从“十二五”开始,在经济规划中绕不过去的问题;二是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改变公平与效率失衡的局面,尊重他人,注重公德,维护社会和谐、心灵和谐,也是一个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特殊的小社会。“修身齐家治围平天下”,意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是古代士大夫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家的处世之道。古往今来,治国与治家,官风与家风,总是彼此映衬、紧密相连的。家风淳,官风正;家风浊,官风污。虽不能一概而论,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位官员的官风不错,家风却很糟,他的官风必然要大打折扣,后院起火,养出纨绔子弟,乃至声色犬马之徒,而自已还能留下清官之名,恐怕也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佟景国  高崴 《经理人》2008,(6):130-133
“赢得全球是否就能赢在中国?”,我们在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调查中再次得到了“否定”答案。中国作为全球性公司的一个区域分支,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地位与在中国业务成功并不成正比!如果说,“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是全球性公司在中国的核心战略,那么“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做优秀中国企业公民”则是“本土化行动”的现实挑战,也是成就外资企业在中国业务增长率等数字指标和品牌认可程度等软性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即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安定是治国之本,而要实现安定必须要恰当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也即保障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实现上的均衡,并及时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相关矛盾。  相似文献   

10.
“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南 《经营管理者》2000,(12):21-22
<正> 人才是指人力资源中的高质量成分,是能以自己的智力和专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中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多较大贡献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力即劳动力存在于人身体中,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为此,开发作为“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的人力资源,充分显现出人的聪明才智,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占领人才制高点,突出人力资源中的高质量成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更是如此。这也就决定了当今加快培育和建立人才市场,使之作为人才  相似文献   

12.
国家之兴衰治乱,原因有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大都出在“吏治”上。为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就领悟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吏治清廉,则同泰民安;吏治腐败,则国破家亡。纵观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3.
谢泳 《领导文萃》2007,(5):35-3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贫富差异、阶层歧视以及官民冲突等等。这都是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符合事实的判断。因为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价值和思想文化多元时代.尊重差异和容忍“异端”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否则,从政府管理方面说,可能会把小事“办”成大事.把本来行政成本极低的事,变成管理成本极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朱林 《科学咨询》2024,(2):65-68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式社会,“国”和“家”紧密相连,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是家庭(家族)的传家宝,良好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因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咨询与决策》2014,(10):1-1
法是社会利益的平衡仪,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作为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法治的探索是艰辛的,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河。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4年纪念邓颖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治党治国经验,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今天,我们满怀景仰和怀念之情,将邓颖超与周恩来的家庭生活,采撷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创造,是国家在关键时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科学决策,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起共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次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伟大制度创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治国战略的重大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层面,还在可操作层面提供了一揽子指导方案并指明了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笔者认为,应该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结合河南省省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面先有所突破,引领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围绕河南省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依法治理中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钱、地、人”的关键问题,以期促进中原地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目标,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亮点之一。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思路上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列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重大贡献。2005年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历经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秦晓鹰 《领导文萃》2008,(20):32-34
今天,中国早已踏上了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的坦途。然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又使我们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矛盾和难题,这些矛盾和难题有的是历史积淀后的新爆发,有的则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或者缺乏未雨绸缪的准备,或者因为执政运作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失当,将会把中国导人一种“繁荣的危险期”,并最终出现国家发展趋势上的逆转。这也许是一种“盛世危言”,但古人所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并不是戏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