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明理学家的文化心态王瑶宋明诸子经过了长达四个世纪的苦苦思索和多方努力,终于创建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但应该看到,无论是程、朱的“格物穷理”,还是陆、王的“尽性致良知”,它尽管学者众多、理论有别,但绝不仅仅标志着一代...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家文化·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代崛起的兵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极具代表性的军事家、思想家。孙子兵家学派自创始之日起,就以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雄迈心态与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到各诸侯国政治势力圈内;并且以其独特的理论指归参与战国诸子百家文化的大争鸣,从而使兵家文化理论深透到诸子文化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诸子学兵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兵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兵家文化不仅对春秋战国五百年乱世的终结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此后二千年历史进程中乱世的平复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从乱世春秋中勃兴的兵家文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6):44-50
诸子学研究不等于诸子研究。以先秦时期为界定诸子的范围,以当世及后世先秦诸子研究的发端与形成为研究对象,论述先秦诸子学从战国发端期的混沌到秦汉形成期的明晰再到《汉书·艺文志》定型期的确定这一过程,分析"艺文志诸子学体系"形成的内外因,旨在打破定势思维,抛开固有的诸子分类观念,尽力考察其体系之外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孙德谦的诸子学研究既不同于传统的考据学,又不以西学为依傍,而是以传统的文献学、目录学为基础,以诸子文本、历代史"志"、目录序录为资料,以传统学术"案语"的形式,提点引申,以探寻诸子学的源流衍变。孙氏的诸子学研究在民国诸子研究中走上了"第三条"道路。这种子学研究,既源自中国古老的学术传统,更是对清代章学诚一脉学术路径的继承与发挥。孙氏提倡诸子学的义理研究,且具有理论和体系建构上的自觉,但今天由于我们的"失语"而造成了传统学术的隔膜,这种路径很难被人们再次拾起。今天,我们依然在探索诸子学研究的"恰当学术",而其它古典学术的研究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5.
孙雪霞 《阴山学刊》2004,17(4):81-84
屈原曾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深刻影响,对此前人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梳理."屈原与先秦诸子"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倾向一是认为屈原归属于先秦诸子的某一家;二是认为屈原兼具先秦诸子思想;三是认为屈原兼具百家而后自成一家.学者学术视野逐步由封闭、迷信走向开放、求实,研究思路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汉初军功爵制对权利待遇与土地占有具有限制的功能,身份爵级不同,其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就不同,其占有土地的标准(限额)就不同。汉初家庭诸子爵位主要通过继承、傅籍和赏赐而得,同一家庭中诸子的爵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汉初家产继承受制于诸子的身份等级,当诸子的爵位不平等时,其继承的田宅往往也是不平等的,只有在诸子爵位平等或诸子均无爵的情况下,才有实行诸子均分的可能。因此,汉初的家产继承制是等级继承制。  相似文献   

7.
围绕《七略·诸子略》的争议主要有两方面,一为《诸子略》的分类标准问题;一为《诸子略》与“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关系问题。《诸子略》的分类是兼顾学术分类和目录学的需要,虽然略有混淆,但总体看来仍是自成一体。《诸子略》也没有明确提出“诸子出于王官说”,刘歆的古文经立场是解读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81-204,208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标志性的前驱人物,鲁迅与先秦诸子的关系,牵动着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灵敏的感应神经。要解开鲁迅思想最深处的情结,必须从其诸子观入手。鲁迅复合型的诸子观展现为四个维度:启蒙思想是鲁迅诸子观敞开或开放的大门,通向鲁迅的各个时期、各种文体;文学和文化史研究是鲁迅诸子观的基础,给其诸子评述输入丰沛的元气;小说想象和杂文神思,则是鲁迅表现其诸子观的两座回廊。它们共同组合成鲁迅"诸子观博物馆"。鲁迅诸子观之四个维度的差异性,统一于鲁迅进行文化革新的"现在性"。文化是一个过程,不能以凝止的"现在性"代替"过程性",应在新的现代性高度上沟通鲁迅与先秦诸子多种多样的智慧形态,将之各得其所地转化和重组到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大国文化总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9.
诸子文章流变与六朝小说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史传文学、神话传说及诗赋等文章样式的共同演变趋势,就是从严谨走向松散,从凝固趋于自由,这一发展的总趋向,为六朝小说的萌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走势上由纯粹阐发哲理向着具有传说功能和以故事叙述作为辅助手段的演变发展,恰为诸子文章向小说的过渡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诸子文章的说理内核也同时为小说家所继承,成为后代小说的基本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0.
诸子各学派除了自我生成外,其体系的核心理论以及现实运用、实践性源头的论证等,还依赖庄子、荀子、吕不韦、刘安、司马谈、刘歆、班固等所构建,这是诸子学派的他者生成。使得诸子社会治理之学的主旨,有了哲学的理论形态。由此可知,古代学术的子学经验与学术愿景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对九流十家的概括是能够创建学派乃至建立学科的;其二,子学中心话语与多重话语两大形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设立提供了机遇;其三,"诸子出于王官说"建立起古代以实践探求学术渊源的传统。胡适以"征验"之法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是以西方所谓纯哲学的观念来看待诸子之学的;而诸子之学本是社会治理之学,自然与王官政治有着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乾嘉学者对经学、史学的考据固然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以子证经史的作用日益明显,很多学者对先秦诸子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洪颐煊即是其中一名佼佼者。其《读书丛录》中的相当部分,对诸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后来诸子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诸子学与论理学:中国哲学建构的基石与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学术界对诸子思想的重估,使诸子学在清末成为真正独立的学术存在。诸子学被认为与西学相通,是承接近代西学的一座桥梁;西学中源说亦提高了诸子学的地位。诸子学的复兴,与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日本的学术资源的双重价值,也促进了中国哲学作为学科的建构。日本学者对中国学术缺乏“系统”、“组织”、“体系”的评论,和对论理学(即逻辑学)作为哲学不可或缺特征之一的推崇,深刻地影响了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胡适等一代学者,使他们脱离无批判地吸收外来知识资源的被动状态,开始用新的知识典范来定下中国哲学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3.
范颖  周松芳 《船山学刊》2008,(2):184-187
《郁离子》是刘基散文创作的代表。其特色与成就,与诸子学有莫大关系。前人对此有一鳞半爪的论述。本文则在疏理诸子学源流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定义何为诸子式文章。并充分考辨论证《郁离子》对诸子学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如何成为诸子式著作的绝响。  相似文献   

14.
“诸子学”或“子学”,一是指先秦汉魏诸子百家学术,二是指历代学者研究诸子著作、思想的学问,包括对诸子著作的校勘、训诂、辨伪、辑佚和考古新发现之子书的整理与研究.近人章炳麟说:“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  相似文献   

15.
杨义提出的“还原诸子”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和反响。何谓“还原”?已经离开我们两千余年的先秦诸子真的可以被还原吗?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记者杨阳采访了杨义,他从先秦诸子发生学的角度,畅谈了重新解读经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诸子注重整合先秦两汉的思想资源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不能如先秦诸子一般“自开户(片庸)”.魏晋诸子“屋下架屋”的特点,表现在“理”与“事”两个方面,魏晋诸子既历时性地仿效先秦两汉子书,又共时性地互相重复.从子书篇名、著述结构、论述方式、用其情况来看,魏晋诸子“屋下架屋”是一种特殊的时代文化现象,是子书本身对“博”的规定性及魏晋尚博通的世风、诸子学派倾向弱化、地域文化建构的客观需要、拟古仿作的潮流等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师培是近代一位颇有争议的学者,因政治上的失足而使其学术成就湮没不彰。本 文旨在考察刘师培在先秦诸子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并且探讨刘师培治学方向 转变的原因。笔者认为刘师培诸子学研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 新的学术史体例,并且身体力行著有近代学术史力作《周末学术史序》;开中国近代实事求 是研究孔子之先风;刘师培还是中国近代完全应用西学探讨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同时他对先秦诸子典籍的整理研究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因此,无视刘师培在近代诸子学 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贡献,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8.
先秦学术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着战国诸子士辩景观的形成,盛行于战国时代的理性、人本和名辩三大思潮为战国诸子士辩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术背景和论辩平台.正是在这三大学术思潮的辉映之下,战国诸子士辩才得以景观化、风气化,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诸子学说形成争鸣之势。这种态势,对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庄子》一书对诸家学说均有所吸纳,亦有所遗弃。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既得益于诸子学说正面的影响,也得益于诸子学说反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论孔子与孔子的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独尊儒求,在于儒术已通百家.儒术通百家,虽由儒家兼收并蓄,融合诸子,亦由诸子对孔子的认同.以往学者,于儒家兼收诸子,言之凿凿,而于诸子之认同孔子,则视而不见.诸子之认同,为孔子圣化之关键,非由此,不能构见独尊儒术之全貌;非由此,不能得孔子圣化之根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