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2002~2016年中英服务贸易数据,在测算出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指标GL指数、动态指标MIIT指数以及分类指标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然后,选取影响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影响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GL指数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广度和深度。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深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发展较为明显,同时战略性初级产品和政策鼓励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而单一一方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贸易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善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扩大产业内贸易,这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自 2 0世纪 70年代初以来 ,在 30多年的“磨合”中 ,中日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中日的产业比较优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贸易已从产业间贸易 ,正向产业内贸易的方向发展 ,两者共生共存。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继续发挥和扩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正在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使中日贸易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运用GL指数和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发现:(1)1995-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知识产权争端排除令涉案产品中23起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20起涉案产品美方处于贸易逆差失衡.(2)美国对中国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该产品美中产业内贸易程度下降而增加,这证实了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不是源于这些涉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竞争效应而是源于产业内贸易失衡效应.(3)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美中知识产权协议效应上升而减少.但是,美中涉案产品的贸易差额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对策是,中国应通过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作为知识产权弱势的贸易大国,中国应在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中力争利用双边协议效应;中国走出贸易中知识产权劣势格局的路径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6.
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了契机也加剧了两国的贸易竞争,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中日双边贸易的性质和贸易分工,以对中日贸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世界贸易格局日益出现深刻变化,产业内贸易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贸易的发展为我国产业内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我国贸易格局还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总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与经济动态发展相一致的产业内贸易,通过产业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借以获取动态的国际贸易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内贸易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国际贸易现象 ,正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各国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应用 Grubel Lio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九十年代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与挪威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为进一步探讨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可以通过G-L指数、Brulhart指数和Thom&McDowell指数对中挪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挪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值较低,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增量主要由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引起。由此提出了我国应取长补短、加强自身优势,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发展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主导出口产业,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要比产业间贸易重要得多。产业内贸易不仅可以使机电产品规避或减轻国际上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还可以使机电工业在技术进步、产品高度差异性和显著的规模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通过对机电类各产业部门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水平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索机电产品出口实质性增长的潜力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该倡议符合沿线国家发展要求,得到了普遍的赞誉和支持。英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宣布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行列,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以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联系SITC三分位商品贸易有关的数据,并结合GL指数、MIIT指数测度2007—2016年中国和英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结果表明:中英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在两个国家的贸易中占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其中制成品十分突出,尤其是SITC5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然而SITC0~4类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比之下却比较低,STIC8类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比SITC5~7以及SITC9类产品低。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扩大中英产业内贸易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广东各制成品进出口额、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进出口制成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系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方面实证分析广东制成品贸易结构现状,提出提升广东制成品贸易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我国国际旅游业的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距离因素、相互倾销、政府政策、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各阶层收入的扩大是我国旅游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由于我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与各阶层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密切相关,对其进行适当调控有利于体现公平。  相似文献   

14.
中日双边贸易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于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非常必要。本文试图通过一定的时间跨度,研究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情况,总结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据此展望中日双边贸易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两国作为友好近邻,自建交以来,两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中韩两国的服务贸易规模日趋扩大。笔者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2000—2008年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数据,对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韩服务贸易商品结构表现为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进出口占主导,其他商业服务比重较大;中韩服务贸易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6.
中日贸易特点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贸易的发展历史久远.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世界瞩目,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中日贸易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其发展趋势,显然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其中标志着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近几年更是不断上升,这表明,中国各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而且产业内贸易程度高、行业间联系密切等特征日益凸现,但这其中隐存的问题也同样引人关注,如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传统优势丧失等.通过对入世后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从整体、跨行业、跨区域三个方面揭示了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韩钢铁产业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汇总水平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而具体贸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对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中国实际利用韩国的直接投资额以及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总额均有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及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的技术差距负相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除了与规模经济的相关关系为负之外,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均是正向的.这种研究结论对我们的政策制订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介绍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别研究了中国各类木质林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中国木质林产品的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互为邻国,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日贸易的良性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回顾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后,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中日贸易模式与相关要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