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评估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评估问题的探讨目前少有人涉及。就该论题的基本分析框架、核心术语、分析方法做了初步研究 ,旨在通过若干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全方位考察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并揭示其数量特征 ,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甘宁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除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之一。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认识贫困 ,提出脱贫的对策。西北回族农村的农民是一个脆弱的群体 ,他们属于社会底层 ,在经济、文化方面依然处于贫困的境地。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农村聚居区的问卷调查 ,更加深了我们对回族农民贫困的认识。回族农民的贫困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的正常发展 ,对贫困的理性认识是真正揭示贫困根源的途径。摆脱贫困既是指社会弱者在经济上需要摆脱困境 ,还包括个体对教育、文化、娱乐、平等互利、自我发展等精神上的追求。本文认为 ,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目前消除农村贫困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利用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选取考虑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财政分权和财政透明度联合视角下,探究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财政透明度对财政分权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收入分权程度增加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减少,财政支出分权程度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而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从财政透明度的调节效应看,财政透明度抑制了财政收入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作用机制,而对财政支出分权作用机制的影响不显著;从扩展性分析看,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小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据此,政府应逐步完善财政分权机制,继续扩大财政信息披露,以实现政府对地方债务的有效控制和系统性风险的有序化解。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是经济自治的物质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财力保障.财政自治权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我国民族财政体制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在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政自治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由于一系列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要纠正这些偏差,切实保障财政自治权,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和监督.  相似文献   

5.
财政投资在实现政府职能、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地方政府投资范围问题及现状的分析,结合经济学理论指出其界定的科学理论基础,探索我国财政投资的范围,为政府投资行为给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财政困境与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目前我国财政状况相当严峻,财政压力日益凸现,成为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改革的首要问题之一。与中央政府相比,我国地方政府运行困难更大,与之相伴的财政压力也更大,并且有加深的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府在维持地方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证人民安康等方面的作为。本文试图从我国地方财政困境入手,探索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中,原先的“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制”强调地方高的边际财政分成对地方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但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这种认识。主张中央集权下晋升锦标赛作用的学者强调即使地方财政激励很低,晋升的激励也足以保证地方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发展经济。文章计论了晋升激励存在的一些局限,认为其作用可能被高估了,并对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激励做了前后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目前,全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民族自治县有258个,西部地区就占了224个,占了民族贫困县的86.8%。这里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还有相当的贫困深度。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众多,并且集中连片分布在各省区的贫困地区。各省区的省级贫困县主要也是民族自治县,有的贫困状况甚至超过国家级贫困县。另外,非贫困县和散杂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分别从已经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和未列入上述两类,但事实上确属贫困这三个层次来描述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和民族地区反贫困的特殊战略意义,提出了区域性瞄准和人群瞄准的双目标反贫困战略,并提出以人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的贫困与其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连,空间贫困理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介绍该理论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为例.说明民族地区空间贫困的主要特征,并提出扶贫开发中要高度重视这种空间贫困,改变扶贫思路,并尽快改善当地的交通道路设施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认知科学由“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构成,致力于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利用认知科学方法研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是理解人类心智奥秘与认知模式的新型研究范式。基于认知科学五层级理论,从认知科学的神经层级、心理层级、语言层级、思维层级和文化层级,探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并剖析其在各个层级上的相互作用与认知方式,对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行金融体制对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就现行金融体制对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作者认为,现行金融体制有许多积极作用,但对民族地区有部分负面影响,制约着民族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制定促进金融业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应当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改革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4.
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 ,有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然而从动态差异看 ,资本形成能力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对于民族地区资本形成的研究方面 ,学术界通常都是基于财政的视角 ,较少从金融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实际上 ,在以货币化、信用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效的金融机制通过作用于社会的资本形成能力 ,而最终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因此 ,民族地区必须注重从金融发展战略的视觉来审视经济发展问题 ,从金融体制上寻求创新 ,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回顾和重新认识,论述了西部高海拔民族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出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体现民主意愿和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还要有好的规划方案和新思路。同时,以点代面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支撑是成功的关键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6.
特殊扶贫开发政策助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30年改革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确定贫困县标准、安排扶贫资金、优惠金融信贷、发动社会参与、关注特殊群体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采取了特殊的、倾斜性政策措施,使得这些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升,地区综合实力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特色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精准耦合不但是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金融服务相对缺乏,企业及个人获取发展的资金途径单一,大部分政府扶贫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有限。因此,根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从融资渠道、融资模式、担保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探索金融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2018~2019年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决定性成效,为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和阐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方法与措施,归纳和总结了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国家制度作用、重点扶贫方向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机制体制完善、具体方法措施创新四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艰巨性的同时,还探讨了扶贫政策后续调整、自我发展能力养成、教育基础薄弱等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和难题。最后,在宏观政策、干部队伍和贫困群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