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张红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93-96
不同法系对犯罪的评价不同,导致实质的犯罪概念存在着一些差别。法益侵害说作为犯罪的本质具有限制刑法调控范围的积极意义,它可以涵盖所有的犯罪。只有在探讨犯罪本质的同时,引入量化因素进入实质的犯罪概念之中,才能使立法者在决定犯罪的界限时有可以参考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分层标准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全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2):140-144
确立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须遵循三个原则:充分利用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现实,突出体现农民纵向差别。以职业作为农民的分层标准,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劳动的兼业性、非农劳动的流动性和家庭内部分工的社会外化性。应将经济、政治权力、声望、专业技术、族姓五个方面作为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 相似文献
4.
李居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35-40
英国刑法学对于犯罪过失的处罚根据,存在着否定说与肯定说两种不同的学说.否定说从心理责任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犯罪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没有认识等心理事实,不具有可罚性根据;而肯定说则从社会责任论的立场出发,认为犯罪过失的根据在于不履行全体社会成员所分担之责任.英国刑法学关于犯罪过失的标准经历了从客观说到主客观统一说的发展过程.文章从责任的根据是客观的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对英国刑法学中以心理责任论为基础的否定说进行了否定,对以社会责任论为基础的肯定说进行了肯定,同时指出肯定说强调责任能力,忽视社会义务,有偏离社会责任论倾向的缺陷,并论述了英国刑法学的所谓主客观统一的犯罪过失标准的学说,实际上就是具有合理根据的客观说. 相似文献
5.
国家是国际法中的责任主体,只要违背国际社会义务,触犯国际法,理当承担法律责任;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具有犯罪的意图和能力,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确立国家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邵维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3-28
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客观要件既是源于生活事实的类型,也是赋予法益保护价值的类型,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是刑事违法的具体价值标准。生活行为符合犯罪客观要件且侵害刑法法益就具有刑事违法性。 相似文献
7.
正当防卫的证明标准是关系到正当防卫事由在司法证明中能否被认定成立的关键问题,而传统刑事诉讼中“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已然不能够笼统指导正当防卫证明标准的确立。该问题的解决应当以阶层犯罪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寻求正当防卫区别于构成要件该当性证明标准的独立定位,并且结合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以及证明对象来完成正当防卫证明标准的确立。首先,由被告方负担正当防卫事由的初步举证责任,而这里的证明标准只需达到具有合理怀疑,并形成“争点”的程度即可;其次,此后举证责任转移给控诉方,其负责举证排除正当防卫事由的存在,该证明标准与指控犯罪事实成立的证明标准相同,都需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最后,与控诉方排除正当防卫事由证明步骤同时进行的也有被告方继续举证证明正当防卫成立的活动,而正当防卫最终成立的证明标准则是高度盖然性标准。 相似文献
8.
罗刚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85-88
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客体应包括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组织、个人及国家.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客体的特征,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治国家不仅要防止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而且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后,要及时给予公正的救济。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不仅是对被害人的救济,而且是对国家内涵更好的阐释。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刑事诉讼的理性认识,建立中国的被害人保护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九)》确立的终身监禁制度,适用于因实施贪污受贿犯罪而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解释》第4条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细化。《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是适用死刑的一般标准,而非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标准。将《解释》第4条第1款的规定解读为是对贪污受贿犯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标准的规定的观点,经不起学理的推敲,与《刑法》第48条第1款的应有解读逻辑相背离,容易导致轻重不同的刑罚之间的混淆。将《解释》第4条第1款解读为关于适用死刑的一般标准的规定,可以与对《刑法》第48条第1款的应有解读逻辑相呼应,且不会混淆轻重不同的刑罚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3):153-157
在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不仅必要,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保障个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2.
大方县箐丰村彝族习惯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纪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96-98
彝族习惯法是某一特定社区内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习俗、礼节、仪式、舆论、禁忌、村规民约等,用以划分人们的权利义务和调解各类纠纷,并且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包括:村规民约、家法族规、宗教法规、行业规章等。起到了国家制定法律难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晓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4):78-8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犯罪愈发常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政策角度来看,都需要刑事诉讼制度给予特别对待。目前,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仍然略显滞后,制度化、系统化不足,宽缓程度不够。有鉴于此,有必要综合考量,系统性地构建和完善旨在保护老年嫌疑人、被告人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洛香镇的洛香村位于贵州侗族最核心的聚居区域,当地侗族习惯法内容包含有互助性规范,即村寨内的所有成员都有维护村寨公共利益的义务,村寨内任何成员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成员都有帮助的义务。一些触犯刑法的群体性事件源自于侗族习惯法中的互助性规范内容。不与国家法严重冲突的互助性习惯法规范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诉讼中的鉴定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桂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
在刑事诉讼中,鉴定人处于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一方面,鉴定人应享有了解有关案情,获取充分的鉴定材料和所需的鉴定仪器,更新知识,拒绝无理要求等权利;另一方面,鉴定人也必须履行接受正当的指定鉴定和委托鉴定,公正如实并及时鉴定,必要时出庭作证等义务。有关鉴定人的问题在诉讼实践中日益凸显,应通过实行鉴定人资格制来规范对鉴定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付飞亮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1-104
探讨类型学的实质及其研究范围,以寻求真正适合国内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类型学理论极具意义。文章梳理了国内比较文学教材对类型学的定义,发现大多只强调类同性的研究,而忽视对异质性的关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大多数类型学研究只强调求同。这与俄苏的历史类型学求同存异的学术旨趣是不同的。曹顺庆教授提倡类型学的异质研究,既是对俄苏历史类型学研究思路的回归,更偏重于寻求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类型学异质研究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跨文明语境下开展类型学类同研究陷入困境时的一种努力,这对构建民族自信心,维护世界多元文化和谐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认为真正完整而有可操作性的类型学研究应该包括两个步骤:先进行类同研究,然后再进行异质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54-57
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具有限制刑罚权发动和保障人权的功能 ,有利于罪刑法定和刑法实质正义的实现。我国刑事违法性依附于社会危害性而存在 ,不具有实体内容和独立品格。刑事违法性评价由于没有和社会危害性评价形成层次鲜明的递进式结构 ,造成我国刑事违法性理论的功能缺失。丰富我国的刑事违法性概念 ,构建双层次刑事违法性评价机制 ,是完善刑事违法性理论和实现其功能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有限性是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蕴含之一。从法律自身的非自洽性,法律与道德的非同一性.以度刑法自身机能的局限性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刑法的有限性。指出刑法的有限性当为刑法谦抑性之基。针对刑法万能的工具主义思想,强调刑法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机制本身就有着不足和有限的一面。正确认识和评价刑法的有限性有助于秉承和维护刑法的谦抑精神,合理地制定刑事政策,理性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世柱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131-133
文章研究刑法上占有的性质、意思、事实、标准与合法性等问题,并指出刑法与民法上占有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观念上的占有,刑法也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观念化趋势,而在于刑法与民法在责任价值上的差异,民法通过占有奠定起诉权基础,而刑法界定占有以保护财产秩序。刑法上占有标准的界定,应当引入其他法律制度中的优势证据标准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为界定罪与非罪、此罪彼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方威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5):78-79
刑法的谦抑性是刑事法治的重要理念之一,对规范刑事法治、防止刑罚权滥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刑法改革的方向应当秉承“严而不厉”思想.刑罚的谦抑性要求有限度的适用刑罚,并且应避免过于苛厉的刑罚.民事纠纷的刑事化现象,扩大了刑罚的适用范围,加重了法律制裁的严厉程度,不符合刑罚的谦抑性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