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有勤劳自豪、吃苦耐劳的男性特征显著的父亲,也有专制传统的宗堂族长式父亲,甚至有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喑哑沉默、逆来顺受的纸儿子父亲形象,更不乏理想的兼容并蓄的华裔父亲形象。本文对其中处于唐人街宗堂之上、但又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华人劳工父亲的矛盾而有尴尬的处境进行解读分析,归类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专制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迁移·涵化·共生——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特别是价值观念嬗变的历史轨迹为考察内容,探讨处于传统与西化、历史与价值双重变奏之间的华侨、华人如何经过唐人街的文化迁移、土生族的文化涵化及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历程,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与现存的西方文化互补互存,进而成功地协调并运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价值内容而走向现代化。文章也为正在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更新的中国人民展示一个有益的侧面,为认识、评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提供一个经验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美国华人的就业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红 《求是学刊》2007,34(1):138-144
二战后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65年移民法》的实施为华人移民美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美国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学历构成有所提高,来源结构更加丰富,性别比例日趋平衡;在就业市场上,职业层次空前提升,地域上的分散化趋势有所加强,华人社会内部就业的多样性特点也日趋明显。但作为外来移民,华人仍面临种族歧视、语言障碍等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2013,(21):25-26
自从走出国门开始,中国人在海外受歧视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也屡屡被媒体提及。从19世纪美国颁布的《排华法案》到“华人与狗禁止入内”,从印尼华人惨案到俄岁斯取缔唐人街,从“chink”到“Asianmonkey”,中国人受歧视的情况一直都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回顾华人进入美国的历史及美国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战后美国华人地位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相关因素、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文章最后提出从华人本身、促进中国统一和改善中美关系三个层面进行努力,将为美国华人地位的提高及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费晟 《太平洋学报》2014,(11):55-62
南太平洋岛国的华人移民社会最初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近代中国劳工输出的结果。"二战"后,华人移民基本实现了本土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新的移民潮,形成较大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华人移民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南太平洋岛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由此确立起较高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不过,华人移民群体也不可避免地被当地社会内部冲突与矛盾所波及,并受到部分西方媒体及少数政客的借题炒作。本文认为,从我国发展对南太平洋岛国战略关系的角度看,岛国华人社会将扮演日益重要且积极的纽带角色。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的华人可以分为 4部分 :( 1 )集中在唐人街的华人 ;( 2 )在夏威夷的华人 ;( 3)学者与专业人员 ;( 4 )暂居美国的华人。图书馆和信息领域的华人属于学者和专业人员 ,他们大多是在国内完成了学业 ,具有较高学历后移居美国的。以前的中国移民主要是从事劳动和服务业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接受良好教育的华人形成了中产阶级。在 1 965年以前 ,由于美国移民政策的改革 ,中国专业人员移居美国的人数大大增加 ,其中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2 0世纪 60年代美国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需求很大 ,图书馆工作对许多新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关于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种是西方社会的“冲突论”,另一种是日本社会的“改造论”,第三种则是中国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的“融合论”。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在不同的社会中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冲突论” 以欧美为代表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是冲突的、不协调的。现代化的进程将抵制传统家庭文化,并使传统家庭走向淡化和解体。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科特·帕森斯在谈到家庭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家庭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解组过程。他认为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出生,伴随美国教育长大的华裔美国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植根于他们血脉的中国文化及后天接受的美国文化共同作用于一身而发生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冲突与碰撞,促使他们寻找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自我身份,自我位置的问题.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以文学的形式,在这一问题上,做了深入的剖析,在这里,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反映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本文就"白虎山学道"和"乡村医生"两则故事,探讨华裔-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对美国文化的疏离以及在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为华人移民提出了生存策略,即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改变自我,进而建构以"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六日,美国社会学学会年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期间,一些北美华裔社会学家进行了会晤,会议决定成立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NACSA) 协会主要目的是:(1)促进美国、加拿大的华裔社会学家交流与北美、东南亚、中国(包括台湾)的华人有关的调查、教学和服务活动。(2)促进他们同中国、东南亚的社会学家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论美籍亚洲人的认同身份、内外冲突和生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美籍亚洲人在美国人口中约占1.6%。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东亚(如中国、日本、朝鲜等),部分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如菲律宾、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及其他国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社交上的隔阂,这些不相同的民族群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近的共性意识并不多。不过,作为跻身于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群体,彼此也确实具有某些共同经历。本文旨在对这些共同经历,尤其是美籍华人、美籍日本人的经历加以论述。重点放在下面三方面,即认同身份、内外部冲突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移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是决定人口地理分布及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史的意义上说,移民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发酵和催化的作用,本文首先以中国的移民发展历史充分地论证了这个作用。文章还着重论述了移民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它不仅促使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从血缘社会向地域社会发展,从而导致了近代市民的形成、家族组织的分解和宗族关系的疏远;而且由于移民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我国近代社会组织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兆。同时,移民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变化和发展,并为形成“海派”文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论及了当代移民的特点及“内移外补”的移民观点。  相似文献   

14.
当今,加拿大华裔的人数不多,约为三十万,占全加人口的1.5%。近年来加拿大移民政策有所改变,以及1997年香港将回归大陆,华人移居加拿大的数量也许在今后十年内有所增加。加拿大华裔较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长久以来加拿大政府在移民问题上采取种种歧视政策的结果,也是欧裔加拿大人排外心理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对决定华裔人数以及制约华人移居加拿大后生活状况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一简略考察。首批华人移居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正值弗雷泽河流(Fraser Valley)发现黄金的19世纪50年代。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美国加州,曾在那儿当过矿工,而另一些人直接来自于中国。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颇受欢迎,因为当时采矿业以及铁路、公路和隧道  相似文献   

15.
有些人说美国的历史短,又是个移民国家,因此,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其实不然。笔者曾多次在美国访问,停留,深深感到,说美国历史短,是移民国家不假,可美国有自己鲜明的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细细咀嚼起来,颇有味道。包容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去那里祖籍印第安人外,没有一个人敢对天发誓,说自己是“纯正”的美国人。今天美国人的主体来自包括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这些移民无疑带来厂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十分有趣的是,这些文化又能被美国文化所融…  相似文献   

16.
向以“移民之国’引以为豪的美国人,在即将跨入下个世纪的门槛时,面对种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困惑。怎样教育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甚至与美国大众价值观相左的学生,已成为美国父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政府官员们关注的焦点。美国人的教育观是通过教育达到融合。是不是每个美国人都必须操一D流利的英语?课本中应在多大程度上强调有色人种和妇女的历史贡献?像数学、科学这样“客观性”的科目是否应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而因“人”施教?如此种种,都是有识之土提出的问题。美国社会科学家们对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19世纪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悦 《社科纵横》2004,19(6):112-113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中国人移民美国的高潮。本文力图从广东省的社会背景、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清政府华侨政策的转变、赊单制度的盛行以及国人乡土观念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证这次移民高潮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政府顺应潮流,逐步软化乃至最终摒弃歧视有色人种族的“白澳”政策,当地华人因此而取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从50~60年代起,澳大利亚的华人社会和华人文化得以复苏和发展。与此同时,华人也越来越多地溶入当地主流社会,其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均有所变化。进入70~80年代,由于澳大利亚在移民政策上转向更为开明的多元文化主义,加上华人圈中永恒激荡着的民族归属感,随着华人社会的日益壮大,华人文化在澳大利亚更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张扬。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话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在过去几百年间接受了人数如此众多、来源如此纷繁庞杂的外来移民群体。据粗略计算,自殖民地时代以来到2000年,先后进入美国的世界各国移民(包括非法移民)总数已达8000万人。如此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移民潮涌入美国后,对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历史,都不能不涉及到外来移民。最近20余年来,尽管中国学界对美国历史上外来移民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研究范围、层面和视角等都较之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迄今…  相似文献   

20.
<女勇士>是汤婷婷1976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该小说作家反映出了华裔移民在文化冲突中的窘境,即在华裔成为美国人之初只身站在"华裔一美国人"中间这一横线上时,是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美国个体文化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个体文化也不能够理解初为美国人的华裔,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正是这种冲突中的一员.她透过母亲讲述的姑姑的形象及自己的想象,把无法适应双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彷徨的精神支点立于这一形象之中,即强调自我追求,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