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研究史上,陈承泽先生首先提出了“致动”这一术语,许多语法论著则称“致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它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本文拟探讨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四、名词使动用法的类型“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这是说名词的使动用法引起宾语的意义变化有两种情况,即两个类型,这一点也是一些语法论著中承认的。但“词类活用”没有讲清楚,本来易明、易懂的现象,反而用词含糊,给人以“深奥难测”之感,且未用例证来说明两个类型的区别。这就很不便于理解、掌握使动用法之要领。笔者引用课本中的文言为例再较为简明的分述于下(课本注释随录):  相似文献   

3.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意动”说之后,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已被语言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与此并列的还有一种“待动用法”。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过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未能深入阐述。本文拟为古汉语“待动用法”争一席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什么是“待动用法”所谓“待动用法”,指主语以用作“待动”的词语所表示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5.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一般的语法著作所下的定义是: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但从所举的例句来看,谓语名词所表示的意义应当分为两种类型,因而定义和例句间存在着不相统辖的矛盾。鉴于这种矛盾,有些学者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分为名词的使成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两种各自独立的语法现象。笔者认为,在名词的使动用法中,谓词名词固然表示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但不一定非要另立“使成用法”的名目,只要在所下定义中把两种情况涵概进去就行了。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和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而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有意动用法已经成为基本常识,数词、代词罕见的意动用法也为一些语法著作和教科书所写入。动词本身有没有意动用法,首创“致动”、“意动”说的《国文法草创》(1922年)不曾论及,此后的语法著作和教科书也大都没有提到。不提的原因大约有三:或以为没有,或以为极少,或审慎存疑。而涉及动词有无意动用法的语法著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诗经》“使令”意义的表达法、《诗经》的使动用法及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使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已经相当多,并非“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10.
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目前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一个名词动用在特殊的句子中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语法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二是对于及物动词使动用法“意思上的宾语”在句中作何成分的问题,语法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11.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特殊语法现象。自本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其后,黎锦熙先生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称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后,这两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前一些教材或论著对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界定表述、分析及其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仍有分歧,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应当引起重视。一、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表述和界定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掌握“词类活用”。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在“词类活用”中又较为复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本文试就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河北师院孙钧锡编著的《文言基础知识》一书,在谈文言使动用法时,以“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说:“给形容词带上宾语,用如动词,但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这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急’本来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这里给它带上宾语‘臣’,‘急’用如动词。不过,‘急臣’既不是‘使臣急’(使动),也不是‘认为臣急’  相似文献   

14.
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1)“为乡里所患”,课本注释和教参译文都讲成“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把“为”看作介词,当“被”讲;把“乡里”作为“为”引进的主动者;把“所患”当作动同性词语,“所”作动同“患”的助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英语交际教学思想为理论依据,针对韩忠亮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探讨总结出韩忠亮教学法的宝贵内核——“反三中心”思想,即反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论证了这一教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虽然淡化了教师、课本、课堂的作用,但又使教师的作用无处不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活”课本,给学生找到了更广阔的课堂。并且说明了这一教学法具有良好的普及前景。  相似文献   

16.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指的是某些词用於宾语之前,可以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产生某一种行为,或者具有一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等都可以用如使动。 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用如使动以后,就具备了及物动词的性质,都可以带有宾语。使动用法的动词与宾语之间多数是一对一的的关系,即一个动词带有一个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7.
“意动”和“处动”陈湘“意动”和“处动”这里是古代汉语意动用法和处动用法的简称、这两种用法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作特殊的理解。本文所以将这两种用法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二者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意动”和...  相似文献   

18.
漢語的詞类划分問題是我們这几年來在語法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問題之一。对这个問題,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很明确。就所讀过的語法著作來看,語法学家們的意見有同有異,其差異表現在分类数目不同,所用的朮語及其內容不同币脖憩F在对具体的詞的归类不同。例如,“能、会、該、須、敢”之类,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和中國科学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語法講話》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划入“副詞”;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也划入“副詞”,叫作“限制詞”。“來、去、上、下、進、出”之类,黎錦熙、刘世儒《中國語法教材》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但和“方所詞”結合时  相似文献   

19.
二、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词类活用”说,名词用为使动词和意动词“必定带宾语”,但这个使动名词或意动名词跟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说使动用法的动词跟它的宾语也“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提法,从语法理论来讲,似乎欠当。  相似文献   

20.
对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同为特殊的述宾关系,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特殊的述宾关系之一种,为深层语义关系所决定,它又和意动用法、为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