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一生,始终同教育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有十九个春秋。他第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是在他做教育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最后一次呼吁“救救孩子”又是在他离开教育工作岗位后第十个年头——一九三六年《立此存照》。这个历史“存照”不能不令人想到:“救救孩子”正是伟大思想家鲁迅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冲杀出来的。在那“长夜如盘”的旧中国,他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灾难深重。旧礼教“吃人”,旧家教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认为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驯良的“好孩子”而非具有独立人格与创造性的人;教育方法上由于“长者本位”思想的影响,使用虐杀而非指导的方法;教育内容上是陈腐或“教人诈”的。传统家教伦理不过是人对人的奴役,长者对幼者的奴役,因此鲁迅主张救救孩子,解放孩子。  相似文献   

3.
通读鲁迅的小说,有关孩子形象的内容似乎很少,给人的印象也不够深,比起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来,显然内容少而淡薄,形象上缺乏立体感。但是只要把小说中所有的有关孩子的形象集中起来,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联系鲁迅的思想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群像的思想意义和深刻的表现力。这对正确认识孩子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以及进一步研究鲁迅前期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鲁迅笔下的孩子形象都不是“大人物”。但这些众多的孩子群像经鲁迅几笔一勾勒,  相似文献   

4.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之一,体现在形象性之中;而通过艺术典型化途径塑造社会相“类型”形象,则是鲁迅对杂文艺术的独特创造,也是赋予杂文以艺术本质的最鲜明的特征。正如许多研究文章所指出的,鲁迅杂文塑造的“类型”形象,也是一种蕴含艺术特质的完备的艺术形象。按照美学规律,艺术一经产生,便具有审美特性,呈现出形式各别的美的形态,从而给人们以愉悦快感,或陶冶人的心灵情操。那么.杂文“类型”形象给予人们的是怎样的艺术美感呢?或者说,形象是以怎样的方式反映出美的形态的呢?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关系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育、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教育理论讨论的热点。教育是联系人和社会的纽带,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于客观教育实践的原因,社会历史的原因及人的主观原因,在教育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反映。反映在教育目的上,便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反映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便有“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生前,许多进步青年真诚地把他尊为“导师”,也有不少共产党人由衷地把他引为“同志”,在鲁迅身后,不仅他的战友和追随者们又推崇他为“民族魂”,而且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知识界人士也深深地觉悟到:事实证明鲁迅是正确的,而自己则是错了;至于心同鲁迅相通的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鲁迅是一切革命者的“榜样”。的确,伟大的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和光荣,鲁迅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马克思也曾指出:“这全部所谓历史不外是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且,“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就是说,没有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劳动发展史,是生产主体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不断地改造客体世界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社会实践史.美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来研究美、美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与一般规律的科  相似文献   

8.
一艺术,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领域,蕴含着情感。艺术不只是情感的表现,但没有情感,就会显得枯涩、干瘪,没有生气,缺乏活力,甚至会出现概念化的倾向。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当然不止包括情感这一因素,但艺术要引起人们为它笑,为它哭,为它振奋,为它动魄夺魂,不能自己,却非有情感不可。艺术的情感性,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为创作和欣赏的规律所决定。作家的感情色彩愈浓厚、愈鲜明,艺术作品就愈有光泽、愈有风韵,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愈强烈。鲁迅一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就重视艺术首先是艺术的特点。他从艺术的感染力着眼,提出:“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摩罗诗力说》)。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这见解对于提高人们认识艺术的特点,是有启迪意义的。作家反映客观生活,既不是抽象概念的图解,也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必然带有作家的精神的烙印,渗透着作家的诗意的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战斗的一生中,曾多次和混进革命营垒的“蛀虫”作斗争。他总是分清敌友,旗帜鲜明。他总结斗争经验时说:“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鲁迅书信集》第677页)。他认为,在革命军行进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二心集·非革  相似文献   

10.
对比教学,是写作课常用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鲁迅先生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这都说明,对比方法在认识事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对比,一般是指把同类事物中完全相反或对立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其显露出事物的各自特征和本质,从而分清楚是非优劣,以便明确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个哲学道理运用到教学中来,便有对比教学。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对比方法,可以把课讲得鲜明、深刻,使学生能够较容  相似文献   

11.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该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专教育和师专教育改革无疑也包括在这两个“一切”之中。怎样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师专教育工作,怎样使师专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 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变化了,教育目标和人才标准必然要随之作相应的变革。 价值观是多元化的。由于教育是通过传递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不同的价值主体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与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与一定社会的文化有深刻的联系。 “人”与“才”是矛盾的统一体。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就有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同时重视培养“才”,还是教育首先是培养“才”而忽视培养“人”的争论,争论的核心也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问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前后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切先进的中国人纷纷向外国特别是欧洲寻找救国的出路,鲁迅就是在这一时代的新潮中涌现出的一个伟大的革命作家。 对待外来文化,鲁迅一向反对深闭固拒的态度。他认为:一个民族“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他盛称汉唐人那种“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侯,就  相似文献   

14.
1 鲁迅曾经说,他的杂文时常做着“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这自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的“研究”与“解剖”,是针对着社会、针对着人的灵魂的。其实,这不仅是他的杂文的特点,他的小说和散文,也莫不如此。对社会的针砭总是离不开对人的灵魂的病状的揭露与分析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社会,只掌握它的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在鲁迅的散文中,有许多篇章正是以揭示和描写社会心理见长而具有非凡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莫学衍太太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写到一位被称为“衍太太”的女人。当还是儿童的“我”走进她家的,衍太太便将她和男人正看的一本书塞给“我”。“那书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成年的读者读到这里,恐怕就都知道了,衍太太塞给小孩子的是一本坏书,一本黄色淫秽书画。衍太太自己读黄嗜黄,还要让未成年的孩子也来看。这在她也许是玩“黑色幽默”或恶作剧的吧。然而为了自己灰色的一笑,竟不惜让天真的儿童受毒害,这女人实在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育人创业”是教师工作的目的。为教书而教书,为育人而育人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全部教育史证明:“教书育人,育人创业”又总是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社会主义教育也不例外。面对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现实,培养什么样的人,受教育者将来创什么样的“业”的问题,也就更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试图就教师的“教书育人,育人创业”的教育思想和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遵命文学”是鲁迅肯定过的文学口号吗? 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有不少人曾对“遵命文学”津津乐道大做过文章。说鲁迅的小说是“遵命文学”,还称颂鲁迅是提倡写“遵命文学”的第一人。这样“遵命文学”一旦和鲁迅的名字相联系,就变成了“神物”,被宣传得震天响。什么鲁迅因“高歌”“遵命文学”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公开地自觉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予以确立的典范。”什么写“遵命文学”是“鲁迅的战斗传统”,而“鲁迅这个传统也就成了‘五四’以来的最可宝贵的传统。”什么这种“‘听将令’的遵命文学”是与“转嫁到鲁迅身上的‘艺术的生命是  相似文献   

18.
《爱弥儿》或“论教育”是卢梭写的一部讨论人性的专著,他认为这是他自己最好的最重要的著作,此书开篇写道:“来自造物主的东西本来都是好的,但是一旦到了人的手里,一切都变坏了。”卢梭不仅讨论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且从开始就勾勒出我们应该如何按照自然的哲学培养孩子,卢梭的讨论从婴儿和孩子的早期身体和感情发展出发。《爱弥儿》也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中第一部教育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是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他作品中少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五四”以后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婚姻悲剧,表达了他对于妇女解放所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表明鲁迅在对妇女解放的道路,从而也是对中国社会解放的道路的探索方面所作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新的起步。这篇小说,不但是那个时代斗争生话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鲁迅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 早就立志于民族解放的鲁迅,历来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还在“五四”以前,一九一八年八月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从妇女问题的角度发出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疾呼呐喊。  相似文献   

20.
1.叶圣陶把编辑出版工作定位为教育工作,就是着眼于人,服务于人,2.叶圣陶先生关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书惠出版论述,这是他为实现一切为了读者这个编辑出版思想制定的明确界际,也是叶圣陶先生从事编辑出版的根本原则;3.叶圣陶先生关于“选稿,编辑者要有主义,但是不要成见”的论述,是他在编辑工作中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导,是认真贯彻一切为了读者这个编辑出版思想的具体表现;5.圣陶先生关于编辑人员要不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