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丽亚  高希中 《兰州学刊》2008,(7):148-151,202
历史人物评价的逻辑前提,一般不是直接从评价者的评价话语表现出来,但却构成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前提预设。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之所以是史学研究中最具争议、最富挑战性内容之一,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之所以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就与这种逻辑前提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为:在本体层面,在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在史学本身层面,如何看待历史的主观性,科学性及史学是否能避免道德价值判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怀沙之我见     
作者认为,《怀沙》一诗是屈原在说湘流放期间,得知秦军攻楚直指郢都的消息后,抱着与楚国共存亡的决心,在奔赴郢都途中的作品,屈原原本"怀瑾握瑜",但自己怀抱的理想被人看作无用的沙土,故深怀怨愤地把诗题名之为"怀沙"──怀抱无用的沙土。  相似文献   

3.
众多有影响的甘肃历史人物 ,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以前甘肃历史人物数量多 ,级别多 ,影响大 ,宋以后人物数量大为减少。元以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和中国回族的形成 ,甘肃产生了一大批藏、回族民族宗教人物。人物集中于世家大族及武将多是甘肃历史人物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史诗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包含并传递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自身久远历史的整体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同时,《格萨尔》作为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群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本文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论析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赵长江 《河北学刊》2006,26(6):235-237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历史人物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文章中,译不好则不仅影响作品的质量,还会影响交流,甚至铸成大错。总而言之,翻译历史人物姓名共有七种方法,即省略、增加信息、威妥玛—翟理斯拼音法、译意不译音、译熟不译生、复姓的译法、按排行起名的译法。  相似文献   

6.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学者们对其史学成就,已进行了不少阐述、总结和探讨,但对其历史人物评价的思想与实践,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刘大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呈现为四大特点:将历史人物融入历史情势中去分析评价、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反思,庶几将对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历史人物,应秉持“了解之同情”的理念,通过重回历史现场、重塑历史语境,努力走进人物的心灵,以期发现史料之外的丰富历史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极力做足史料功夫;不遗余力约束治史的主观性;从人性的视角研究历史;想方设法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如此所为,或许能更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为人物研究开辟新天地、开拓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再谈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前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结合实例作新的探讨,认为: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坚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第四,对历史人物的气节要作具体分析,防止把封建糟粕当成气节加以称颂。  相似文献   

9.
高希中 《兰州学刊》2007,(4):171-175
20世纪50年代后,尽管有些学者主张道德标准,但其实际地位却与阶级标准和历史作用标准不可同日而语.<春秋>史观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不仅仅在于善恶褒贬,而且蕴涵一种中国特有的历史意识、一种著史理念、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信念.因而,中国史学的道德标准具有了特殊功能,即对权势人物具有震慑作用;具有追罚和补偿功能,维护正义与公正;把中华民族塑造成一个善于记忆的民族;使得那些在现世中绝望的人们怀有最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历史原型的产生是由史书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神话原型的效力。《史记》战争人物系列中分别形成了帝王、军师、战将等历史原型。只有经过时间筛选出的历史典型,才会成为历史原型。历史原型具有极强的时空穿透力,并对后世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具有规范作用。原型的美学冲击力是巨大的,我们能从历史原型身上触摸到民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在企业运营中显得尤为重要了。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而如何正确地认识企业文化是建造适合自身企业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期以来文学研究因历史割断和地域切割造成对整体观的忽略,本文提出“大中国文学”的概念,其基本内涵为:一体多元,“五族共和”,和而不同,人本与生态协调,母语思维。本文还提出了“大中国文学”所面临的前沿性研究话题,以期成为当代文化/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卖粮难"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多了,解决的办法就是缩减种粮面积.这种缩减种粮面积的趋势,似乎有增无减.从全局上看,粮食并不是真正地多了,而只是"结构"的问题.因此,根本的解决之法,在于适应市场需求,改变粮食结构;具体途径是采用适当的办法,变农户的小生产、小流通为大生产、大流通.  相似文献   

14.
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新理性精神”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源于欧洲的理性具有纯知识性和形而上学两个特点,导致工具理性和思辩理性的统治。现代哲学走向传统理性的反面,产生非理性倾向。我们应当反思旧理性弊端,建设实践理性,以弥合理性与感性、知识与价值、经验与思辩的分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的丰富 ,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应进行改革 ,以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文学起始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毅然 《社会科学》2005,1(4):107-111
文学分期的决定性依据不应根据历史事件或社会性质,而应根据文学实绩之本身。作为介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桥梁,中国近代文学的实质内涵应定位于一个“变”字,即产生实质性之变化。将近代文学的起始点定于1 84 0年,乃是政治影响下的界定。中国近代文学的起始点应定于1 894年维新改良文学运动生发之时,即以文学活动本身发生某种质变为依据,惟此才与文学史之实际保持了同步,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真正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因特网用户对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着重阐述了IP over ATM、IP over SDH和IP overOPTICAL三种在网络架设中的骨干网技术,以及采用第三层交换机和交换技术对于传输速率和传输延时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钱穆将文学观念自觉视为从发生到定型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强调儒家思想在其中的重要意义,较之仅将研究视野停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般理解,见解尤为新颖、深刻;他从儒学史和社会形态转化角度对魏晋文学观念自觉的过渡性质的论述,也有与众不同之处.钱穆引此为其文学史研究的"最大观点",是完全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史学观” ?人们很自然地会说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那就是五种生产方式嬗递前进。这话当然是对的 ,但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 ,分歧就来了。例如 ,有些人说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 :一切文明社会历史都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等等。这就是说 ,文明社会的历史 ,就是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我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认为这至少是片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我曾说过 :阶级和阶级斗争 ,固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